此人与李白同为“仙宗十友”,却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亲外甥

历史上的知名文人基本上都是忧国忧民或是洒脱正直之辈,比如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又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文人不一定都是向善的,历史上才华横溢但品性不行的文人大有人在,例如秦桧,例如宋之问。

秦桧的事迹自然不用多说,而宋之问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个堪比秦桧的恶人。


此人与李白同为“仙宗十友”,却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亲外甥


宋之问才华横溢,这一点毋庸置疑,宋之问的多篇诗作都被选入《全唐诗》,更是与孟浩然,李白,王维,陈子昂等知名文人并称为“仙宗十友”。其诗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也就是拍马屁的文章,但令人惊奇的是,宋之问的这类作品写的的确出色,比如说他的那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便受到了同为大诗人的沈佺期以及唐中宗的认可。

但宋之问的人品是真的不行,从以下几件事中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彻底揭露出了他的丑恶嘴脸。

其一,便是贪图富贵。宋之问考上进士那会武则天已经一手遮天了,不久后她更是将唐朝取而代之,建立了武周帝国。宋之问是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文采又出众,因此经常会写歌功颂德的诗呈送给武则天,其中内容多是说武则天夺位夺得对,武则天多么伟大。


此人与李白同为“仙宗十友”,却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亲外甥


武则天以女子之身夺了李家江山,可谓开天辟地,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忐忑。而宋之问的诗词却可以令武则天自欺欺人,因此武则天很赏识宋之问,多次提拔他,最后更是令其掌管奉宸院。这个奉宸院实际上就是武则天的后宫,里面有许多年轻貌美的男子,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便是如此。

宋之问进了奉宸院后,又看到张氏兄弟的飞扬跋扈,内心自然动了些想法。按理说张氏兄弟应该归宋之问管,可宋之问反倒做起了他们的“小太监”,为其穷尽所能,点头哈腰,甚至有些野史记载张之问还为他们刷过尿壶。

所以当时的文人都很看不起宋之问,但宋之问却我行我素,在上了张氏兄弟的船后,他甚至还想得到武则天的宠幸,为此他还特意写下《明河篇》献给武则天,以此表达心意。武则天却因为口臭拒绝了宋之问,但对诗却是赞不绝口。


此人与李白同为“仙宗十友”,却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亲外甥


其二,卖友求荣。武则天去世后,李显登基,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一下子没了靠山,还被认为是张氏党羽而被贬去参军。宋之问在洛阳过惯了大爷生活,自然忍受不住当兵的痛苦,于是他逃回洛阳,成为逃兵。历朝历代对于逃兵的处置都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按律当斩,但宋之问的挚友张仲却冒着生命危险,将宋之问藏匿在家中,整日好吃好喝的供着。

一日,张仲跟别的朝中大臣商量着如何替唐中宗除去武则天死后依旧一手遮天的武三思,而这些话恰巧被宋之问所听见。宋之问当即决定写信让自己的侄子去告诉武三思此事,于是张仲以及一干密谋的大臣皆被满门抄斩,宋之问却又攀上了武三思,不仅免了逃兵之罪,还被武三思提拔重用。

其三,也是宋之问最令人不齿的,便是他夺诗杀人。宋之问家是书香门第,因此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不过刘希夷跟宋之问不一样,刘希夷虽然也曾高中进士,但却不追求权势,单纯的喜爱吟诗作对。一日,刘希夷写下一篇《代悲白头翁》,并跟自己的舅舅宋之问一起分享,宋之问对此诗赞不绝口,而且这种拟古乐府诗宋之问一向不擅长,所以他就请求外甥把这首诗转让给他。

刘希夷不愿意,因为这是他辛辛苦苦写下的诗,也正是如此,宋之问动了杀心,派人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并将这首还没有问世的诗占为己有。此事在正史上并无记载,但野史记载颇多,而且正常人略一推测便知事情真相,毕竟前文提到,宋之问根本不擅长这个类型的诗,而这种类型的恰巧是刘希夷所擅长,更何况刘希夷死的的确蹊跷。再者,《全唐诗》也间接告诉了世人真相,因为《全唐诗》里面二人名下都有这首诗,内容近乎一模一样,只是宋之问那首略改了几个字。

卖友求荣,夺诗杀人,贪图富贵,宋之问虽为唐初诗人代表,可亦是唐初诗人之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