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遊春、插柳喝茶、吃螺螄艾餃,紹興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今年的清明,註定不同於往年,不少地區紛紛推出“雲祭掃”、免費代祭、網上預約祭掃等舉措,來有效應對疫情。當清明遇到疫情,其實只要為情感找好位置,雅度清明也將變得更有意義。而紹興地區舊時的清明習俗,就很雅緻,那時的清明更像是反映江南水鄉人初春生活的“素描”,其中充滿著煙火氣和天人交融的生活智慧,就算世事變遷,依然有它獨特的生活氣息和人文價值。

上墳遊春、插柳喝茶、吃螺螄艾餃,紹興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越諺”裡的清明雅俗

“越諺”留下很多關於清明的內容:“清明前後落夜雨”說的是氣象;“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的是農事……

其中,富有生活氣息、民俗風味的當數這句——“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市裡看嬌嬌。”在水網密佈的紹興,舊時掃墓非用船不可。城鄉河道之上船隻往來一多,遠遠看去就顯得壯觀。有錢的鄉紳富商之家,僱的是“畫舫”“明瓦大船”,一般人家也要僱烏篷船。而古時紹興庭院深深,大家閨秀很少出門。到了清明時節,男男女女隨舟船畫舫出行,算是水鄉特有的一抹亮色吧。

民俗專家王立導的《紹興民俗風情》一書中記載,在不同歷史時期,上墳具體的形式有明顯差異。宋代清明上墳有懸掛紙錢的習俗,有陸游的《春晚出遊》為證:“岌岌高丘近道邊,寂寥翁仲臥荒煙。生前意氣今何在,寒食無人掛紙錢。”民國時期清明節有種樹的習俗,再後來以鮮花祭奠先人的越來越多。

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雲上祭祀”開始流行。

上墳遊春、插柳喝茶、吃螺螄艾餃,紹興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祭祀祖先

哀而不傷的清明“畫風”

古籍《歲時百問》裡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期的天氣物候是有明顯特點的。正值春和景明之際,也成了出門踏青的好時節。人們習慣於借清明之機,就近遊覽名勝古蹟。常年在外的魯迅,就記掛著在清明前後陪許廣平去一趟紹興,看看南鎮和禹陵,還有熱鬧的香市。1934年4月,魯迅給母親寫信提及:“害馬多年想看南鎮及禹陵,今年亦因香市時適值天冷且雨,竟不能去……”(“害馬”是魯迅對許廣平的暱稱)。

清明不都是“欲斷魂”式的哀傷,還有清新的一面。“鑑湖女俠”秋瑾青年時曾作有關於“踏青”的詩詞數首,其中一詩寫道:“西郊也為踏青來,攜手花間笑語才。昨日卿經賈傅宅,今朝儂上定王臺。”張岱《越俗掃墓》有記載:“男女袨服靚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遊湖……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遊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園……”此外,紹興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床前插柳枝,婦女還會把少許柳葉插於髮髻,兒童戴柳條圈,有言道是“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頭”,相傳作辟邪禳災之用。

上墳遊春、插柳喝茶、吃螺螄艾餃,紹興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柳條

舌尖上的清明滋味

“稽山新茗綠如煙,靜挈都籃煮惠泉。”晏殊詩中描寫景象的時間定格在清明前後。“明前茶”清嫩爽口的滋味,是時節醞釀的產物。而喝“明前茶”作為茶俗之一,被紹興人視為一種福氣,要有福之人才可以享受。

歷史上紹興出產的茶葉頗受名家喜愛,茶聖陸羽、歐陽修等不吝讚美之詞,稱

“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明代紹興的“蘭雪茶”風行一時,清代的康熙帝也鍾愛日鑄茶,其中上品即是清明前後的茶葉。

李漁曾經說筍是“蔬中第一品”。雖說竹筍一年四季都有,但清明前後的春筍尤其讓人記掛,因為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年裡最鮮美的筍。其中王化雷筍是紹興地區筍的一面招牌。而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會燒的菜是油燜春筍,它選用嫩春筍翻炒入味,鮮鹹而帶甜味,讓人百吃不厭。

清明節前後,還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流傳甚廣的“清明螺,抵只鵝”出自清代語言學家範寅的《越諺》。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薑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煮熟了挑出螺肉炒韭菜,那是怎麼也捨不得丟的美味。此外,家家戶戶要吃艾餃、艾糕,據傳可避瘡毒。舊時還有“清明吃艾餃,勿怕陣雨澆”的說法,這個習俗至今猶存。

上墳遊春、插柳喝茶、吃螺螄艾餃,紹興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幾個?

炒螺螄


原題:越鄉古韻話清明


每晚7點,分享紹興的美食美器、名人越企、逸史趣聞。本號專注越文化研究與普及,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一起追尋“越文化”。

週一:【越商】

週三:【越史】

週五:【越食】

週二、四:【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