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清明故乡行记

[散文] 清明故乡行记


趁着开学前的空闲时间,又兼清明临近,我和母亲决定回一趟乡下老家,一则上坟祭祖,二则顺便收拾整理一下老屋。细细想来,我又有好多年月未回老家了吧?因此怪想念的,毕竟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吧!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走遍了天下的路,最亲的还是故乡;喝遍了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嘛!
在距象山镇还有约一里路的地方,我们不得不下了车,因为今天恰逢象山镇的一个赶集日,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车辆更是涌堵难行,将偌大一个边远场镇挤得水泻不通、寸步难行!一一隶属大英县的象山镇是一个四县交界的枢纽之地,与中江普兴镇、三台建中乡、射洪涪西镇毗邻,因此每逢赶集日都特别热闹(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一次春节期间随父母赶集被挤得脚不沾地的场景)。由于计划下午要赶回射洪,因此我和母亲也顾不上去凑这份热闹,而是直接搭乘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回了老家。
三轮车沿着田埂上新修的水泥公路驶向老家的方向时,我的耳畔反复萦绕着一首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脚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欢笑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青,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不知常常萦绕于梦中的故乡而今又会是什么样子?经过沧桑岁月洗礼的故乡的人们又会是什么样子?记忆中故乡的石桥、小溪、古井尚在否?……


【散文】清明故乡行记


真是近乡情更切啊!当三轮车终于风驰电掣地驶进老家院子时,四邻的乡亲都纷纷围拢了过来,殷勤地向我们打着招呼、问长问短,并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午饭。我环顾四周,过去的泥瓦房已多半被气派的两层小楼所取代,围绕小院的竹林也被砍伐得所剩无几,小溪及小溪上的石桥早已荡然无存,乡亲们中间也有了好几张年青的陌生面孔,他们也正偷偷询问着我是谁?此情此境,我不由想到了欧阳俢的一句词:“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举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以及贺知章的一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岁月如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恍若隔世的沧桑感。
与乡亲们寒暄一阵后,我和母亲决定先回老屋去看看了。由于很少回家、疏于管理,以前平坦的院坝内已是杂草丛生、荒芜狼藉。我们拨开没膝的杂草走上阶沿,母亲将老屋的钥匙交给我,叫我去打开房门。我用纸巾轻轻地擦拭掉锁孔上覆盖的灰尘,小心翼翼地将钥匙探入锁心,或许是锁内已生锈的缘故吧?很费了一番周折才终于打开了房门。当两扇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一股潮湿发霉的气息迎面扑鼻而来。环顾屋内,到处蛛网密布,屋内仅有一张饭桌和一个柜子以及两条板凳,也已积满了尘灰。左边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辨一首用粉笔写下的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笔画稍显撩草而稚嫩,我依稀记得那是我读小学时的一个暑假里,在成都读中专的两个姐姐带回一副扑克牌,每张牌上都印有一首古诗及配图。于是我们四姐弟一有空便围坐在这张桌四周玩扑克牌,我一边打牌一边饶有兴致地默记着牌上的古诗,后来居然将54张牌上的古诗全记下了!(我对古典诗词的酷爱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首,一首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另一首便是这首《夜雨寄北》。往事历历,却巳是俯仰流年三十春,真个如苏轼在他那首《行香子》中所写的那样: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啊!

【散文】清明故乡行记


拨开屋子右边门框上的蛛网走进里屋,借着房顶那片被竹叶覆盖的玻璃瓦投射下来的黯淡光线,一个石砌的粮仓映入眼帘。记得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捉迷藏,有时就爱藏在这个粮仓里面,把自己掩埋在谷子下面,头上罩上一个箩筐,叫别人怎么找也找不着。粮仓旁边便是我们小时候睡过的那张木床了。由于屋子潮湿的缘故,床已经有点朽坏了,因此每次父
母回来都基本上借宿在院子里的乡邻家里……
正当我还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母亲催促我快点把东西放好,先上山去上坟。我才努力收回思绪,从里屋回到外屋桌旁,用嘴吹去桌上的浮尘,又反复用纸擦拭后,才将行李放在桌上,拿出祭祀用的香蜡钱纸准备上山。母亲说门就不用关了,让屋子敞一敞、透透气。 上山的小路也是杂草丛生、枯叶覆盖,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走在厚实的地毯上一样,简直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地了。我们好不容易拨开杂草来到坟场前,坟场前也巳是荆棘遍布,落叶、衰草覆盖了。还记得小时候家家都缺柴烧,到这个季节早巳割尽了山草,哪像现在这般模样?而且那时坟场上长满了长长的地瓜藤,每逢“六月六,地瓜熟"之际,院中的小伙伴们便散布在坟场周围刨地瓜了。


由于怕引起火灾,我就近折下一根小木棒努力在坟前扫出一块干净地面,才开始摆上供品、点香蜡、烧钱纸、放鞭炮……鞭炮声在空旷、静寂的山中,袅袅青烟在林间缭绕,经久不散。我直起身来朝四下望去,只见四周一派烟雾濛濛、荒冢累累、枯树萧萧的景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苍凉萧瑟感。我的耳畔不由萦绕响起《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想想人生也真正没趣,不管你生前是如何轰轰烈烈、鲜花著锦,都免不了死后的湮没沉寂、凄清荒凉,“恰似食尽鸟归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一人生似幻化,终将归空无。不是吗?我的心不由哀伤、悲凉了起来。

【散文】清明故乡行记


好不容易上完坟下山,已有院中乡邻等侯在老屋门前请我们过去吃饭了,于是我们便毫不客气与谦让地随他们过去了。
饭桌上,吃着他们自家菜园地里种的无污染的绿色蔬菜、自家圈养的没喂饲料添加剂的腊猪肉;喝着他们家中平时都舍不得喝的、或许算不上什么高档酒却饱含浓浓乡情的美酒;听着他们朴实憨厚、亲切真诚的话语乡音……我的心中泛起的是一种久违了的踏实与温暖、幸福与满足。其间,还有好几个闻讯走来串门的乡亲,他们中有的人也才从外地打工返回一两天。大家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诚挚问候着彼此家人平安一一这里,没有城市里那高高围墙的圈禁,没有蛛网式的防护栏、厚实的防盗门阻隔;没有外面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与心机……有的,只是彼此之间不设防的真诚与信任,理解与尊重,朴实与温暖。
饭后,我们坚拒了乡邻们的盛情挽留,托辞回城还有许多事要办;也坚决拒受他们送来的米、肉、鸡等东西。一位老乡邻早已开着他的电力三轮等候在路旁,准备送我们去象山镇赶车。好不容易与众乡邻挥手告别后,当电动三轮车开到一块菜地边时,一位正在菜地劳作的乡邻见是我们,立即叫停了三轮车,在她家菜地里拣选了十几棵大白菜,扯掉多余的叶子后丢在我们车上,也不顾我们一个劲地说着拿不了了、装不下了……


三轮车终于又开动了!一路上,看着车外一闪而过的、曾经熟识的山山水水,想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和那份殷情与真诚,我心里不断涌动的,是温暖,是牵挂,而更多的,则是感恩…


【散文】清明故乡行记

百度搜索逸飞中文网,欣赏更多精彩文章,诗意每一个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