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接人待物”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可以寫作“待人接物”,意思是指跟別人往來接觸,其中的“待”指“對待”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就講這個“彳”部漢字:“待”。“待”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公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屬重點漢字,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
待。有兩個讀音:
(一)dà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待,竢(sì)也。從彳,寺聲。”形聲字,本義是等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今人易其語曰等。”現在說的等,就是古漢語裡的待。比如《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鄭莊公對祭仲說):“多做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臺,您暫且等著吧!”
又比如白居易詩《放言五首》之三:“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用的也是本義,辨別真材實料需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
本義之外,待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防備;防禦。比如《易·繫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上有棟樑下有簷宇,用來防備風雨。學會蓋房屋,的確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進步。
又比如柳宗元《興州江運記》:“戍人無虞,專力待寇。”士兵們沒了後顧之憂,專心防禦賊寇。
(2)供給;備用。比如《周禮·天官·大府》:“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鄭玄注:“待,猶給也。”關卡和集市的賦稅,用以供給天子的飲食與服裝。陶淵明有詩《擬古》之九:“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用的也是這個意思,(因為桑樹被淹)春蠶沒有了食物,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供應織寒衣的絲線了。
(3)對待;招待。比如《論語·微子》:“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邢昺疏稱:“待,遇也。謂以祿位接遇孔子也。”齊景公接待孔子時說:“像魯國重用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於是就用次於季氏,高於孟氏的待遇來接待孔子。孔子最後還是離開了齊國,但原因並不是因為爵位,而是齊景公不能施行孔子的主張。這一句裡兩個“待”,字義不一樣。
又比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士為務。”教我用謹慎地待人接物教導我,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這一句話發展出來一個成語:“接人待物”,這個成語也可以反過來說,“待人接物”,其中的“物”,實際上也指人,成語的意思是指跟別人往來接觸,這個成語也寫作“待人接物”,用法完全相同。
(4)依靠;仗恃。比如《文心雕龍·指瑕》:“然則聲不假翼,其飛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難。”然而聲間不需人翅膀,它可以很容易飛向四方;感情不依靠根柢(指像樹一樣的根),卻可以非常牢固。
(5)必須;需要。《韓非子·五蠹》:“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這個道理很簡單,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會需要在衣衫上繡花紋的。
(6)寬容;容忍。比如《國語·晉語九》:“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俞樾《群經平議》:“待,猶忍也。”頂著五陵賢人的名頭做出這樣不仁義的事,還有誰能夠容忍呢?
(7)想要;打算。比如辛棄疾《最高樓·送丁懷忠教授入廣》:“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又比如《水滸全傳》:“林沖喝聲道:‘好賊,你待那裡去!’”。
(8)將要。比如《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看看天色待晚,不見杜興回來。”天色待晚,即天色將晚。
(9)語氣詞,一般出現在元曲裡,用在句末或句中,相當於“啊”。比如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又比如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叔待,叔待,你家裡有人麼?”
(10)通“持”或通“特”,各取所通字字義,不再詳說。
(二)dāi。讀這個讀音時,指停留;逗留。比如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一回:“多待上十朝半月,散散心即早回還。”這個讀音現代漢語裡還用,比如:你一邊待著去!
待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29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閱讀更多 談藝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