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2016年4月4日,清明節。一大早,家住甘肅省天水市的趙安生匆匆趕往50公里外的娘娘壩鎮李子園。李子園村是趙安生的老家,無論多忙,每年的清明節,他都要趕回老家,像爺爺在世時一樣——到娘娘壩紅軍墓前,祭奠張輝師長。

趙安生的爺爺李逢春,當年掩埋了在戰鬥中犧牲的紅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並用生命守候了這座紅軍墳半個世紀。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高維漢老人(左三)在張輝師長墓前給採訪組一行人介紹烈士事蹟


李逢春:為烈士默默守墓半個世紀


1936年,剛滿18歲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老師,住在村頭的普華寺。10月的一天,聽見陣陣槍響,李逢春趕緊跑到寺門口,就看見十幾名紅軍戰士抬著一位傷員直奔普華寺而來。由於傷勢過重,還沒走到普華寺,傷員就犧牲了。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紅軍戰士,李逢春二話沒說,找來兩名村民幫忙,又卸了3塊門板,在普華寺後的半山坡上親手掩埋了這位紅軍首長。李逢春不知道這是一個多大的官,但他記下了一名紅軍戰士對他說的話:“老鄉,這裡埋著的是我們紅軍的一位師長,請你一定要記住,我們會回來遷走他的。”

這句話,李逢春記在了心裡。此後,無論遇到什麼狀況,無論誰來逼問,他從不提起,他堅信:那些紅軍戰士會回來遷走他們的師長的。

即便解放以後,李逢春依然保守著這個秘密,盼望著有一天,那些紅軍戰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的眼前。趙安生還清楚地記的,小時候看見的爺爺有時候怪怪的:一個人常常跑到寺廟後面發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節或過年時,一個人偷偷跑到廟後面的半山坡上燒紙錢。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李逢春生前留影)

李逢春一個人守著這個秘密,默默等待著,一等就是50年。

1986年,張輝師長的戰友、紅二方面軍十六師政委晏福生,以及陳明義、伍修權等老將軍重走長征路,尋找失散的紅軍英靈。他們找到了李逢春,這時,李逢春才知道自己當年親手安葬的紅軍師長叫張輝。

就在這一年,秦州區政府將張輝烈士遺骨火化,並遷到了張輝師長犧牲的地方——娘娘壩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園。

從那時起,每年的清明節,趙安生和家人就陪著爺爺或來陵園掃墓或以家鄉傳統方式祭奠張輝師長。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和習慣。

就像2016年的這個清明,就在趙安生匆匆忙忙趕回老家的同時,他的二爸(二叔),也就是李逢春老人的二兒子李鵬也從外地趕回了李子園。  

上午9點多,李鵬、趙安生叔侄,帶領記者去找尋當年李逢春老人掩埋張輝師長的地點。一行人步行進村,穿過幾條衚衕,一座修繕一新的寺廟出現在眼前。趙安生介紹說:“這就是普華寺,當年爺爺就住在這裡”。

由普華寺向南,很快就出了村莊。早春的西北,春寒料峭,草木尚未復甦,野外一片肅殺。沿著只能一人通過的小路,步行幾百米,來到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只見李鵬直接奔向一個半人多高的土堆,在上面找到一塊顯眼的大石塊,抬頭看了看太陽,便向前走去,一步、兩步、三步⋯⋯走到第十步,他停了下來,對記者說:“就是這兒,當年我父親就是這樣找到掩埋張輝師長地點的。”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李逢生只能以這種方式來記住掩埋紅軍首長的地點,一天也不敢忘,因為他答應了那些紅軍戰士,將來有一天他們回來時,他要帶著這些紅軍戰士找到他們的師長。

讓李逢春老人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這一天,更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緬懷、紀念、宣傳這位革命烈士。

娘娘壩村的高維漢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6年,張輝師長遺骨從李子園村遷走時,百感交集的李逢春老人長跪送別


高維漢:二十餘載甘做義務講解員


離開李子園,採訪組一行按照約好的時間來到娘娘壩。78歲的高維漢老人和他的兒子高虎平已早早等候在路邊。沿娘娘壩主路向東,沒走多遠就到了牡丹山下。看到還需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張輝烈士陵園,記者有些擔心高維漢老人的身體,老人兒子說:“沒事,二十多年了,老爺子每天都要去趟陵園,這條路早就走慣了。”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高維漢老人是娘娘壩村人,家就住在牡丹山腳下。1989年從娘娘壩信用社退休後,他每天去陵園義務打掃衛生,兼做義務講解員。

“一開始就是覺得陵園沒有專職看護人員,沒人維護也沒人打掃衛生,就天天過來轉轉。後來習慣了,一天不來,就覺得少點什麼”。老人邊走邊說,雖然看上去清瘦,爬起山來一點兒不比我們慢。因為耳朵有些背,老人平時話不多,但一講起張輝師長的革命事蹟,就像換了一個人。“說了二十多年了,都記在心裡了”高維漢老人這樣給大家解釋,“那時介紹烈士的資料少,人家問你,你也不能老是一問三不知啊。”從上世紀90年初起,高維漢就開始注意收集與烈士相關的資料,義務做陵園的講解員。收集的資料多了,2003年起,他相繼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浩氣長存》等幾本小冊子。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資料讀多了,老人萌發了重走長征路的念頭。這嚇壞了他的家人,老人年歲大了、身體又不是很好,他能受得了一路的顛簸?但最後誰也犟不過老人。從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孫子的陪伴下,高維漢老人3次踏上長征路,穿過了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30多座縣城和12個長征紀念地。回家後,他又埋頭整理資料,撰寫文章,並於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鐵流萬里》。高維漢老人說:“對革命事蹟瞭解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責任大,越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為此,他經常帶著自制的27幅展板共計150餘幅圖片,到娘娘壩、平南等秦州區部分鄉鎮的中小學,給師生們舉辦以《長征永遠的豐碑——紅二方面軍在秦州》為主題的長征圖片展覽、作報告等,他本人也被聘為娘娘壩中學等8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上午10點多鐘,陽光灑滿了整個陵園,站在“張輝烈士之墓”的墓碑前,高維漢老人一下子找到了熟悉的感覺,他一字一句地給大家介紹烈士事蹟:“張輝,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發北上長征,後任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

位於牡丹山半山坡的張輝烈士陵園簡潔肅穆,面積不大,佔地只有300平方米。高維漢老人的兒子高虎平悄悄告訴記者,張輝師長的英魂早在1994年秋就遷到了天水市人民烈士公墓。但在娘娘壩,張輝烈士陵園每年都在維護,祭掃活動從未停止,高維漢老人以及娘娘壩的鄉親們一直堅持認為,張輝師長沒有被遷走,依然在他們的身邊,從未離去。⋯⋯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今日的娘娘壩牡丹山

每一年的清明期間,在甘肅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李子園普華寺後山坡,便會有一群又一群的當地群眾,自發來到此處,給一名紅軍烈士掃墓。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這位紅軍烈士名叫張輝,犧牲時擔任紅二方面軍第十六師師長,政委是開國中將晏福生。

八十三年前的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根據地,揮師北上,來到了甘肅境內的渭水河畔。為了保證全軍順利渡過渭水,紅十六師奉命搶佔娘娘壩。當時,娘娘壩駐有敵軍的一個裝備精良的加強營,他們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強大的火力,使紅軍的數次搶渡都未能成功。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為了打通前進道路,師長張輝親臨前線觀察,立即調整部署,組織了一支敢死隊,並調集全師的輕重機槍進行掩護,敢死隊強渡至蒲口北岸,打開了一個缺口後,張輝立即率後續部隊緊緊跟上,很快佔領了敵軍的陣地,然後就向牡丹山衝鋒,山上大部分敵人住在牡丹山廟裡,築了碉堡,易守難攻。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這時,敵人從天水搬來一個營的援兵,使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隊伍撤出重圍。當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師長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於傷勢嚴重,張輝壯烈犧牲。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一個25歲的紅軍師長,就這樣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一個湖湘子弟,將鮮血灑在了隴南的黃土高原……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普華寺後山坡上。

娘娘壩戰鬥非常激烈,是紅二方面軍撤出甘南北上與一、四方面軍會師的關鍵時刻,這一時刻被賀龍稱為紅二方面軍“長征中最危險的一次”,當時紅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在與敵激戰中不幸犧牲、十六師政委晏福生指揮部隊向敵人衝鋒,殺開一條血路,掩護軍團部和紅十七、紅十八師轉移,後來的戰鬥中晏福生政委受傷。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1983年春天,事隔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當時擔任紅軍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政委的開國中將晏福生以及伍修權、陳明義等一行,不顧年事已高,特意來到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李子園普華寺後山坡,站在張輝墓前,他老淚縱橫,熱淚盈眶地說“張師長,我們看你來啦!”隨後脫帽鞠躬致哀,站立良久。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張輝師長犧牲的時間是1936年10月5日,而17天后的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他成為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長征的勝利,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而為位立正赫赫戰功的紅軍師長張輝,他只要堅持十多天,他就能看到三軍會師會寧的壯觀場面;他只要再堅持13年,就能看到天安門前升起的五星紅旗……他沒有,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億萬烈士一道血染了天安門前那鮮紅的旗幟。

張輝,1911年1月23日生於湖南省平江縣三陽鄉,6歲入學,讀了將近10年書。1926年農民運動在平江興起,年僅十五歲的張輝即投入農民運動之中,擔任晉平農民協會秘書,加入農民自衛軍進入楊梅山區堅持鬥爭,並擔任分隊長,後所部編入紅十六軍第七師第一團任團長,後湘北獨立團擴編成湘贛鄂獨立第一師,張輝任第一團副團長,率部隨軍西征,在長征途中,張輝升任紅十六師師長。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張輝率紅十六師連續征戰,在金沙江畔,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封鎖,江面上已見不到一隻船的影子,張輝立即派人四處尋找,好不容易弄到了一條破船,他當機立斷,命令戰士們用舊棉絮和爛布條堵住漏洞,硬是突擊渡過了金沙江。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翻越大雪山,對張輝及其紅軍戰士又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紅十六師在翻越雪山時,由於不適應高山氣候,加之艱難的行軍,戰士們無不感到呼吸困難,有的人想坐下來歇一歇,可一坐下就再也不能站起來。從上午8時到10時,短短兩個鐘頭,雪山路上就留下了48具紅軍戰士的遺體。見此情景,張輝命令全師指戰員一個拉著一個,不許停下來,更不許坐下去,咬緊牙關前進!就這樣,張輝率領全師翻過了兩座大雪山。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在過草地時,茫茫大草地氣候惡劣,晴雨無常,時冷時熱,令人難以捉摸;加之當時部隊已經是糧食耗盡,無處補給,早已是以野菜、皮革充飢,非戰鬥減員不少。為了能夠順利地穿過草地,軍團命令各師就地籌糧。在人煙稀少的草原籌糧並非容易之事,而且群眾對紅軍又不瞭解,困難確實不少。張輝和師政委晏福生帶隊深入群眾,宣傳紅軍的宗旨,從貧苦群眾之中摸清了一些有糧富戶的線索,終於籌到了幾千斤糧食,為部隊過草地打下了基礎。由於張輝等領導的工作得力,紅十六師的籌糧成績受到了軍團政治部主任的表彰。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紅二、六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面軍於8月間到達甘肅省南部地區,很快就能與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了,為了能儘快地實現會師,張輝率領紅十六師經葛曲河進至哈達鋪,攻佔了禮縣的馬塢裡鎮,消滅該鎮駐敵30多人,9月18日,張輝指揮紅十六師與兄弟部隊並肩作戰,全殲敵軍1個保安團,繳獲軍衣300多套,長短槍60餘支。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站在張輝的墓前,這位來自南方的英豪,在天馬行空兩萬裡後,血染娘娘壩,把自己寄宿在西北一隅的莽莽蒼山,永未歸故。不由得淚流滿面,心裡千萬句地念著:張師長安息吧!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張輝簡介:

張輝,1911年1月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1926年即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隨軍西征。歷任湘鄂獨立團一營營長、副團長、十八師第54團團長等職。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率領全師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8月參加攻佔臘子口戰鬥和隴南戰役。9月在禮縣馬塢裡鎮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敵保安團,繳獲軍衣300套,長短槍60餘支。南下攻克了兩當省城,為紅二方面軍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卓越貢獻。1936年10月,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根據地,揮師北上,十六師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到娘娘壩,瞭解到敵軍駐有一連人,部隊首先決定派一連隊伍,夜襲娘娘壩敵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10月5日,張輝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首先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然後就向牡丹山衝鋒。山上大部分敵人駐在牡丹山廟裡,築了碉堡,易守難攻。再加上敵人從天水搬來一營援兵,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戰士撤出重圍。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於傷勢嚴重,光榮犧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普華寺後山坡上。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獨臂將軍晏福生曾到李子園祭奠張輝烈士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8年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

戰爭時期,任西路軍總部教導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1936年失去右臂。抗日戰爭時期,任三五九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第二十八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廳廳長,湖南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3年春天,紅軍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政委的獨臂將軍晏福生以及伍修權、陳明義等一行,不顧年事已高,重總長征路,來到天水秦州區娘娘壩、李子園普華寺後山坡,祭奠張輝烈士。晏福生和張輝是親密戰友,他們率領紅十六師在長征中並肩戰鬥。解放後,晏福生被授予中將軍銜,擔任過湖南軍區政委、廣州部隊副政委等職。老將軍採摘了許多盛開的鮮花獻在墓前,並脫帽鞠躬致哀,他含著熱淚說,“張師長,我們看你來啦!”之後,晏福生一行又來到娘娘壩,登上張輝戰鬥過的牡丹山,重溫當年戰鬥的情景,尋覓當年戰鬥的印跡。隨行的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重走長征路》攝製組拍攝了牡丹山及娘娘壩街景。此片隨後在全國公映。這次,晏福生一行還特意看望了曾經親手埋葬過並守墓多年的李逢春老人。



探秘歷史:1936年一位紅軍師長不幸犧牲,50多年後省委領導親自尋回遺體!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的李子園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山巒起伏,嫩草如線。但是,幾十年前,在這裡灑下了紅軍烈士的血汗。張輝,原紅二方面的第六軍16師長在這片土地上犧牲了。張輝原本是湖南平江人,他15歲參加了革命。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加入紅軍部隊,成為普通紅軍戰士。張輝打仗非常勇猛,總是一個人向前衝。上司長官看到他這樣勇猛,果斷地把他提拔為排長。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1936年,張輝剛25歲了。他當了16師團長,年輕有為。之後,張輝率領16師團跟隨主力部隊,參加了臘子口戰鬥、隴南戰役,不久後又打下了兩當省城。1936年10月,張輝率領部隊來到了娘娘壩一帶。那時前線的偵察兵發現只有一個連隊的敵軍。5日,張輝決定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娘娘壩。他首先清除了街上少數敵軍,向牡丹山發起了衝鋒。但是,張輝低估了敵軍的實力。當時敵軍的一個連隊依靠山上的碉堡,連續擊退了紅軍的攻擊。這時,如果張輝率領軍隊撤退的話,可以順利撤退。但是,張輝希望勝利。張輝率部猛攻牡丹山的時候,敵人的援軍趕來了。他們一共有營的部隊。從紅軍背後開始了猛烈的攻擊。這次紅軍腹背受敵,處於危險狀況。為了保存部隊的實力,張輝決定率隊突破包圍。張輝帶著部隊士兵們,對士兵們喊道:“同志們,和我一起突進。”在張輝的鼓舞下,紅軍部隊很快就突破了重圍。然而,張輝也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血流不止。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士兵們把張輝搬到了李子園。張輝沒有醒來。這個時候,他迷迷糊糊地說“同志們……跟我衝……”不幸的是,當時部隊醫療不足,張輝沒能及時治療。不久,由於傷勢嚴重,犧牲了。之後,紅軍士兵和當地人一起將張輝埋葬在普華寺的後山。建國後,由於歷史原因,政府找不到張輝烈士的墓,一直到1983年都在找。很快就找到了線索。安葬張輝的群眾中有一個農民叫李逢春。這幾年來他一直在守墓。守護了將近50年。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在李逢春的帶領下,省委領導親自到李子園,去了普華寺後山,找到了張輝烈士的墳墓。順帶一提,晏福生、陳明義和伍修權等十數位老將軍聽說之後,馬上趕到李子園,祭祀這位老戰友。原成都軍區的晏福生副政治委員說:“老戰友啊,我終於找到了你的英靈。”之後,張輝烈士的英靈被轉移到天水人民烈士的公墓。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半個世紀的守墓人



90多前一個漆黑的風雨夜,紅軍第二方面軍在王震的率領下向北挺進。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的山谷中,第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率部與國民黨頑匪展開了一場殊死惡戰,戰鬥中張輝師長英勇負傷,最終犧牲在李子園。一位年僅18歲的李子園小學教師李逢春(趙安生的親爺爺)親手安葬了張輝師長的遺體。為了等待紅軍警衛排長“勝利後會遷走師長的英靈”這一許諾的實現李逢春盼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覺度過了50年,當年的小夥子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終於,他盼來了晏福生老將軍,最終圓了他的夢想,為了這一天,他整整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守墓人。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李逢春 半個世紀的守墓人,將他半個世紀的期待和夢想都融進了皺紋叢生的面容和花白的鬍鬚)                

李子園大捷

1936年中秋,年輕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教師。傍晚,紅軍分三隊包圍了駐紮在李子園的國民黨頑匪,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激戰,國民黨部隊潰逃。待槍聲平靜後,躲在普華寺的李逢春回到村裡,看到在村頭裴大家的門板上貼著一張紅軍的戰報:殲敵36名,繳獲56支槍,一架輕機槍。他立刻把紅軍打勝仗的消息告訴了村裡人,村裡人都高興地奔走相告。第二天,紅軍又向兩當方面挺進了。

惡戰娘娘壩

不久後的一天,在學校批改作業的李逢春突然聽到街上有急行軍的腳步聲,連忙跑到門外,看到一支有一百多人的隊伍正匆匆走過,從著裝上看,與前不久在李子園打仗的紅軍隊伍一樣。他們急匆匆趕過李子園向娘娘壩進發。李逢春心想,這支隊伍又要打仗了。當時,娘娘壩有一個團的國民黨軍隊,他們得到紅軍前來的消息後,便撤離到娘娘壩兩邊的山上。人困馬乏的紅軍在娘娘壩牧丹山腳下做飯時,遭到敵軍的包圍偷襲,當場犧牲7人,在與敵人進行了大半天的殊死拼搏後,紅軍開始分批被包圍。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義膽葬忠魂         

第二天清晨,外面響起零落的槍聲,李逢春尋聲一看,只見20多個紅軍抬著一位傷員向李子園學校走來。問明情況之後,李逢舂得知傷員是這支隊伍的首長,傷勢嚴重,就急忙把紅軍領到普華寺後靠近山林的半山坡上,他看到傷員嘴唇乾裂,就找來一杯熱水給傷員喂下,併為傷員搽去了含在眼角的淚水。傷員吃力地指了指自己的胸前和腹部,表示自己中了三槍,又特意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袋。當李逢舂找來第二杯水後,傷員已經犧牲。紅軍戰士們正在向烈士脫帽致哀,個個痛哭失聲,淚流滿面。當時,警衛排長看到李逢春也站在紅軍隊伍中摸眼淚,便問他能否找幾個老鄉和幾件工具,幫助安葬首長,李逢春連忙答應著。他找到裴大、許保子二人說明事情緣由,給了二人一塊銀圓,讓他們借來三把鋤頭、三把鐵鍬,將二人領到普華寺後的墳地,找了一塊地方,開始挖墓坑。而後他來到村裡,花了三塊銀圓買了三塊木板一扇門板。當墓坑挖好下葬時,他看到烈士的臉上和胸前有不少血跡,就打來一盆淨水和警衛排長把烈士的全身都搽了一遍。在整理遺物時,警衛排長從烈士左胸口袋中掏出一張紙條,李逢春依稀看到上面寫著“不分晝夜趕赴岷縣”。簽名是軍長王震。警衛排長收好命令條後,李逢春下到墓坑裡,把三塊木板鋪在下面,紅軍戰士用軍毯把烈士的遺體包好慢慢放進坑內,掩埋好之後,又用石頭壘了一個墓碑。安葬完畢後,警衛排長拉著李逢春的手問清姓名後說:“老鄉啊,感謝你!記住埋在這裡的英靈,是我們的師長啊!”說完對李逢春行了個軍禮,就帶領戰士們向娘娘壩方向走去。李逢春在墓前站立良久,心想,既然排長說革命勝利後要回來遷墓,那我就一定要好好守護這座墓,一直到他來,於是他在墳墓上做了記號,並牢牢記住了位置。誰知這一守竟是50多年。

脫險偽政府 

紅軍離開李子園二個月後,紅軍首領被安葬的事被偽縣政府知道了,派人把李逢春帶到了縣政府進行了查問,問了半天也沒有問出個名堂來。第二天,偽縣長高得清親自審問李逢春,他以革除李逢春教員職務並將其送去坐牢相威脅,但李逢春始終矢口否認埋葬過紅軍首領,幸虧縣政府秘書董興政從中通融周全,他才得以脫身。無奈之下,偽縣政府對李逢春以“停發工資半年、通匪一事待查”處理。回家後,李逢春左思右想,決定把此事保密起來,直到紅軍回來。但每逢清明,他依舊偷偷地在烈士墓前燒紙叩頭。我盼了多年,烈士的英靈終於得到安息 。     

苦難的年代 

1949年,李子園解放了,李逢春心想:這下紅軍該回來了吧?晚上,他來到那座守護了多年的墓前,跪地祈禱:解放了,紅軍要回來了,您的英靈也要回歸了,這一天,我盼了這麼多年,相信您也一樣吧!然而,時光如梭,歲月如箭,結果又一年過去了,還是不見當年紅軍隊伍的一個人來,李逢春心都碎了。

沒想到,李逢春在舊社會曾當過八個多月的“偽甲長”,這事被翻出來後,李逢春自己卻被“專政”了,。在被“專政”的25年當中,他與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一塊兒挨鬥。1965年冬天,社教運動中,積極分子脫掉李逢春的棉襖和鞋襪,讓他連續兩夜站在冰天雪地中,逼他說出埋在林中的是誰,不說就變著法子折磨他,又誣陷他私賣公有土地,最後把他家5間房屋搶走,才算給他留了一條活口。李逢春一家三代7口人只好擠在簡陋的三間廚房裡艱難的度日。

十年動亂中,造反派硬要他承認當年安葬的是國民黨馬匪的大官,聽到這些對紅軍首長不尊的話時,李逢春在批鬥會上氣憤地說:“就是殺了我的頭,我和裴大安葬的也是紅軍師長。”一場場的批鬥、一場場的折磨,都沒有使李逢春低頭。而他體弱多病的妻子李玉田不堪忍受毒打含恨離開人世;大兒子因父親經常被批鬥而精神失常;二兒子在運動中摔傷後再沒有得到醫治而終身殘廢。直到1979李逢春才得以被摘掉平反。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夢圓在今朝

1983年,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李逢春終於盼到了這一天,省上有關領導來到李子園,找到了李逢春,他對往日的回憶與領導的資料絲毫不差,使得被尋找了48年的紅軍師長的英靈重見天日,省領導激動地說:“您老人家做了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這些年來,您受委屈了。”他這才知道這位他親手掩埋的紅軍師長名叫張輝。那年夏天,晏福生、陳明義和伍修權等老將軍們重走長征路,尋找失散的英靈。在“羅堡戰役”中失去左臂的全國著名獨臂將軍、張輝烈士的親密戰友、紅軍第二方面軍十六師政委後任成都軍區副政委的晏福生老將軍來到李子園,找到了李逢春,他緊握著李逢春的手,激動地難以說出話來。在他尋找了48年的夜思夢想的英靈、在風雨同舟的戰友墓前,老將軍淚水漣漣,撲在張輝師長的墓碑前哭訴:“老戰友啊!我終於找到您的英靈了,革命勝利都三十多年了,我才找到您,我心裡有愧啊!”離開時,他滿懷著深切的感激對李逢春說:“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啊!”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1994年,天水市秦州區政府將張輝師長的英魂遷進了天水人民烈士公墓,李逢春老人也圓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1986年,娘娘壩人尋至李子園,遷走了張輝師長的墓。理由是紅軍師長是在娘娘壩牡丹山與國民黨頑匪硬拼時負傷的,英魂應歸牡丹山。多好的娘娘壩人啊!老人埋怨說李子園的人怎麼不阻擋呢?每每想到這件事,李逢春便忍不住淚湧眼眶。                

1994年,天水市秦州區政府將張輝師長的英魂遷進了天水人民烈士公墓,李逢春老人也圓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1996年8月,天水軍分區的首長帶領解放軍重走紅軍路,專程到李子園,邀請李逢春一道去紅軍英靈張輝師長的墓址前致哀,並給解放軍講述了當年紅軍的艱苦歷程。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李逢春老人逢人就高舉地揮揮那雙手說:“我這雙手六十多年前曽給紅軍師長擦過臉,還安葬過那位先烈哩!”這已是老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                 

李逢春老人的事蹟傳開後,許多老紅軍,老八路紛紛呼籲當地市,區、鄉政府,希望把李逢春老人當做紅軍時期做過貢獻的革命老人對待,給予他在鄉老紅軍的優撫待遇,每月按期發放給生活補貼,以解決老人的一些實際困難。而家境貧困的老人說:“我只是做了一件我應該做的事,並不奢望市、區、鄉政府和軍區把我當革命老人來對待。儘管我的妻子已去世,兩個兒子都有病或殘廢,但,天見可憐!總算還有個小兒子健康地在我身邊照顧我,比起犧牲的張輝師長,我已經很幸運和非常滿足了。雖然我為此受了多年的罪,吃了不少的苦,但我從來沒有悔過,我覺的值!再說,我現在好歹還有幾畝田地,春種秋收,也還過得去,就別再給政府添麻煩了,守著兒孫安穩的度過餘年,是我現在最大的心願。”  

李逢春去世後,他的兒子李鵬,接著每年給紅軍掃墓,逢年過節按天水鄉俗憑弔英烈。 


他是紅軍長征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建國後開國中將親自到天水祭奠


編後:樸素的語言,無私的行動成就了這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間佳話,難忘的歷史、難忘的故事、更難忘的是這故事中流動著的人間真情和這故事的主人公坦露出來的真實情懷。一位普通的鄉村老人,以他極不普通的經歷,昭示了傳統美德深厚的內蘊,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偉大。但不該僅僅只有感動。儘管,感動真真實實來自於文字之下和肺腑之中。對於那些一味斤斤計較,追求付出與所獲相當的人們,是不是應該多一些思索,多一些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