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和科技為何出現“蹺蹺板”分化走勢?

度過了最五味雜陳的一季度,卻沒想到二季度開官之戰就被“騙”。近期在存量市場資金博弈的氛圍下,似乎又出現了消費白馬股和科技成長股“蹺蹺板”的分化走勢,出現這種分化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同花順專家團

邀請了華富基金基金投資部總監——陳啟明先生為大家分享。

嘉賓介紹:陳啟明,碩士,華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募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基金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管理產品:華富價值增長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華富成長趨勢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嘉賓核心觀點:

1、消費白馬處於相對較高位置,需通過短期橫盤、業績,消化較高的估值。

2、科技白馬在2014-2015年外延式成長帶來的風險,在近幾年已逐步被化解,陸續推出的政策,給行業基本面增加了向上的動力。

3、控制回撤不等於降倉位,可通過分散配置、投資有安全邊際的成長股來平滑風險和抵禦回撤。

訪談詳細內容:

1、去年以來消費白馬股和科技成長股出現了明顯的“蹺蹺板”分化走勢,出現這種分化的原因是什麼,您有什麼看法?

陳啟明:消費與科技,並不是必然的“蹺蹺板”關係。資金在消費白馬的抱團程度太高,就會有分散配置的需求;而市場的天平發生過度傾斜,也需要做糾偏。

以白酒、家電、醫藥為代表消費白馬持續了多年的大幅上漲,漲幅積累已經巨大,估值也處於相對較高位置,通過短期橫盤消化較高的估值,等待進一步業績證明,符合市場預期與一般規律。

而科技白馬在2016-2018年期間中逐漸消化了2014-2015年外延式成長帶來的風險,伴隨下跌,行業風險逐漸降低。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爭端反覆升級,不斷刺激與堅定國家大力發展獨立自主科技強國的決心,關於科技創新的推動政策持續推出,給行業基本面增加了向上的動力。國內貨幣政策經過多年的去槓桿後,於2019年開始出現了寬鬆跡象,這也是成長股轉強的重要推手。

2、您如何看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該如何抓住機會?

陳啟明:製造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個是國內人工成本不斷上行,帶來低端製造業競爭優勢不斷削弱,其次是海外貿易摩擦不斷,帶來需求層面不確定。關稅同樣帶來了部分成本的抬升。

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一方面是全球化格局下,國內龍頭公司加速佈局海外產能,結合一帶一路,走全球化路線。同時外貿企業更重視國內市場,從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中受益。

另一方面,是製造產業鏈自身的智能化、雲化;製造產品、流程、工藝的高端化;堅持產業升級,堅持提高自動化,智能化的比例。

3、成長股波動比較大,近期科技成長股普遍30%以上的回撤,您管理的華富成長趨勢混合最大回撤14.43%,您在管理基金時是如何有效控制回撤的,控制淨值回撤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陳啟明:很多人提到控制回撤,就會想到降倉位。這固然是一種最直接的策略,但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卻非常大,需要基金經理對市場有著非常準確的預判,不僅準確,還要提前。換個角度,弱化倉位管理,而從配置的均衡化入手,同樣可以起到熨平長期波動的效果。

華富成長趨勢基金是一隻全市場策略的權益基金,截至2020.3.25,iFinD數據顯示近一年業績增長42.69%,最近三個月22.83%,在同類3792個產品中排名第三。該產品的行業配置以科技與醫藥為主,涵蓋了多個細分行業白馬龍頭,通過各個細分方向的分散化配置,避免了持股過於集中。

同時,我們的投資理念是“有安全邊際的成長股投資”,在選股時注重個股的安全邊際,既看重成長邏輯,又分析其估值性價比,同樣可以起到有效平滑風險,抵禦回撤的作用。

4、您專注於成長股投資已有十餘年,也挖過很多優質成長股,能否分享您在成長股投資這方面的經驗?

陳啟明:我們對“成長股”的定義標籤,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業績的持續增長能力”。鑑定這個標籤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比如企業在技術或者管理層面有核心競爭壁壘,有優秀的管理者與管理體制,有可複製可擴展的優良商業模式,有快速成長的下有需求等。企業業績的高速增長始終是股票上漲的源泉。

而我們最終選擇的企業,在成長標籤之外,還需打上“安全邊際”烙印。通過時刻關注股價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的反應程度,考量性價比。

具體操作來看,首先通過對產業商業模式的探討,鎖定目標板塊;然後從公司壁壘、公司治理、行業發展前景三方面嚴格考量企業的長期盈利空間;接著用動態的眼光去考核股價、未來盈利與估值的匹配度;在公司成長邏輯發生變化前,不懼短期擾動,敢於長期持有;但當公司的行業前景、經營邏輯、商業模式出現實質變化,或估值已過渡反應未來的業績增長預期,則敢於退出。

相比選股,擇時的難度顯然更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因為市場原因出現非理性暴跌,必然是建倉的較好時機。

同花順專家團,是由同順號團隊傾力打造的行業專家訪談專欄。關注同花順專家團,把握經濟熱點,洞悉市場變化,深入產業分析,與專家面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