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不会撑到最后灭亡?

人生客栈


诸葛亮不北伐,一直在蜀中休养生息,确实很有可能会撑到最后灭亡。

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曾提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虽然偏处西南一隅,但其战略位置却得天独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难攻,粮草充足,而且因为通往巴蜀的道路很险峻,所以一般都是到最后大局已定的时候来平定这块地方。

以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魏最先灭亡蜀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的国力在三者之中是最小的,而且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蒋琬费祎等人死后,更是缺少治国内政人才,朝廷开始腐败,宦官黄皓干政,而且国内的民生凋敝,不得不说这是多年北伐带来的一个后果。

蜀汉本来在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基本就已经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本钱,只能偏安一隅。要说诸葛亮看不出来这一点,肯定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诸葛亮希望自己可以人力胜天,才一次次出兵北伐,也因此耗尽了蜀汉的元气,更别说其继任者姜维更是有九伐中原的说法,以当时蜀汉的国力来说很难支撑。

此外,曹魏之所以没有选择先打东吴,并不只是因为长江天险的原因,十几年的时间足够曹魏打造出一只至少可以作战的水军了。但是东吴由于多年的休养生息,整体实力远大于蜀汉。


枫叶0829


蜀国的生存之道:以攻为守远不如以守为攻。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不会撑到最后灭亡?笔者以为这个可能是有的!因为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蜀国的生存之道应该是据守蜀道天险,而不是一味的攻取中原!自从蜀国建立以后从刘备开始,一直到后来实际执掌蜀国政权的诸葛亮,姜维等都实行对外扩张以攻为守的战略,可正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指出的那样,“益州疲弊”!当时蜀地的老百姓根本就支撑不了连年的战争消耗!而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恰恰有极大的消耗了本就疲弱不堪的蜀国国力!


而且蜀汉统治者虽然在川蜀之地立业称王,但是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甚至是姜维他们都不是川蜀之地原有的统治者,虽然因为施行某些政策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但是当地的豪门大户似乎并不是多么支持刘备政权!从蜀国建立一直到蜀国灭亡,蜀国的最高统治者一直面临两种斗争,一是对外与魏国和蜀国的战争,二是与川蜀之地士族的利益争锋!这就使得他们本身的统治根基并不像曹魏政权和东吴政权那样稳固,曹操经营中原数十年,孙吴政权在江东已历三世,而刘备这是辗转多年,最后才道了蜀地。



如果当时蜀国统治者能够耐下性子,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像汉高祖刘邦那样,与民休息,精心经营蜀地,再到国力强盛,时机成熟,再一举北伐,或许能够成功。即使不能够北伐成功,至少也能够防守住蜀国本土,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兵粮充足再有几员良将扼守住西川要道,蜀国应该是可以延续长久的。因为自古以来蜀道的天险要比长江天险更有防御意义,“金陵自古不可守”而成都则是处于四塞之地的天府之国!


但是这一切都是笔者的假设,就算有可能成立,也永远无法被证明。毕竟蜀汉集团几位的最高统治者一以贯之的策略都是“以攻为守”,“王业不平安,汉贼不两立”。他们以汉朝的正统自居,当然想以最快的速度重新统一天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读之再三,不禁一叹。


旧事旧人历史说


小说《三国演义》一书,其剧情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改编,其可读性得到了众多读者的推崇,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而很多原本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也是通过这本小说而对这个时代充满了兴趣,其中的各路人物,各种情节在作者的描述下,变得引人入胜。而今天要讨论的便是关于其中的一件事,那就是:假如没有诸葛亮北伐,蜀汉能撑多久?蜀汉灭亡会提前吗?

当时的魏、蜀、吴三方中,魏国无论是地盘、人口、经济或者是文化等指标,明显是最强的。而蜀汉则是接连经历了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以及刘备的夷陵之败,国家实力大损,因此而在三国中成为最弱的集团。

之后,蜀国便可以说是在诸葛亮的支撑下一步步走下去的。然而,有些人的观点却是认为,诸葛亮军的事才能不行,他的五次北伐均没取得多大成效,并且当时的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诸葛亮却偏要以有限的国力,去和实力最强大的魏国死磕。这也就是指从公元228年春到234年冬的这七年间,诸葛亮曾经阻止先后五次对魏国发动战争,这几乎可以说蜀国年年都在主动挑起战争,有人认为这明显就是穷兵黩武,还加重了蜀汉百姓的负担。

其实,事情绝对不是这样的。在深入的分析了北伐的作用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诸葛亮真的是元谋深算啊。

危机意识

简单的说,当时的魏国地盘以及人口等,本来就比蜀汉要多的多。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粮草和士兵,魏国有大地盘和许多的人口,就可以凭借这些而不断的繁衍生息,不断的壮大。而蜀汉的地盘和人口基数本来就少,想要扩大地盘,增加人口的话,就必须要靠打仗去抢。因此,如果双方相安无事,让两国就这样的长期发展下去,那么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将拉的更大。而一旦魏国有足够的时间积蓄力量,那么它不可能还像现在这样据守要塞,肯定是要对蜀汉发起总攻,而到那时蜀汉就更加不是魏国的对手了。

并且,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说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着乎?”可见荆州的战略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弥补益州“难出去”的不足。但可惜荆州已失。并且,对于蜀汉来说,蜀道是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便,魏国很难打进来不假,但自己也很难出去。不便于大部队行军,也不利于骑兵通行,若是不想办法出去的话,最后只能被困死,诸葛亮明显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北伐。

此消彼长

北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占领雍凉。这样做就可以获得骏马,以组织蜀汉所急需的骑兵,而魏国便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地,有效的削弱魏国的骑兵部队实力,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并且,雍凉的民风彪悍,得到了雍凉就拥有了彪悍的骑兵,增加人口以及兵源,在作战之时就有迂回空间,利于发动大规模作战,虎视长安。

并且,还可以打乱魏国发展国力的节奏,蜀国出兵攻打魏国的边关和城池,魏国肯定就要发其它地方的兵来救,这样全国调兵,粮草以及军费就要大量消耗,这样起码咯一使得本来想据守要塞,积蓄力量的魏国忙于应付。

解决蜀汉内部危机,趁机培养人才

蜀汉无法摆脱荆州和益州的斗争,当初刘备托孤,是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而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首脑,而李严是益州集团的代表。对于益州集团来说,荆州集团始终是外人。而随着失去荆州,荆州集团的基地也就丧失了,因此两大集团的平衡也就被打破,加上追随刘备的精英几乎殆尽,因此益州集团掌握政权几乎是可以预料的,而他们掌握政权只有一个结果,投降。诸葛亮矢志北伐是因为自己当初的誓言,匡扶天下,光复汉室,并报先帝之恩,于是他必须解决内部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北伐。

并且蜀汉部队的中坚几乎殆尽。刘璋暗弱,益州自来缺少能征惯战的将领,诸葛亮比谁都清楚,优秀军官不像魏国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所以蜀汉必须尽快利用军队还有战斗力时,在战争中培养自己的骨干。在北伐时得到姜维,诸葛亮便着力将其培养为接班人,也可见人才对于当时蜀汉的重要性





元宝讲泉


不会,在丢了麦城以后蜀汉已经注定要灭亡早于东吴,夷陵之战刘备身亡再加上诸葛亮北伐未能建功只是让蜀汉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天下三分,毫无疑问实力最强的是曹魏,留给魏国的选择有两个,东吴和蜀汉。即使诸葛亮未进行北伐,蜀汉整体实力也较东吴稍弱,而就蜀汉内部来说,后主刘禅即便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刘禅对于黄皓等奸臣的宠信,也让许多有真才实干的臣子无法得到重用,客观上削弱了蜀汉的实力,所以在邓艾兵临成都时,蜀汉后主刘禅立即放弃抵抗的原因。

再看东吴,若曹魏要发动消灭东吴的战争,必须要建造船只训练水军,以此越过东吴的长江天险,也防止重蹈赤壁覆辙。而若去进攻蜀汉,曹魏大军则不需要借助水师,只需要原来的步兵、骑兵就可以了。总而言之,柿子要挑软的捏,无论如何曹魏也会先打响灭亡蜀汉的战争。


星途史话


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汉不仅不会撑到最后,相反,它会灭亡得更快,原因有三。

第一,蜀汉内部党争矛盾不借战争来转移,其压力将无法化解。蜀地的地盘,是刘备带着荆州出来的一帮势力靠武力打下来的,其中一些势力迫于他们的虎威而暂时屈服,一但荆州集团实力受损,难免不会起二心。荆州失守和刘备夷陵之战败亡,就是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正是因为诸葛亮积极北伐,才将他们的注意力由内部转化到外部,没有战争这个宣泄口,蜀汉很可能在内讧中灭亡。

第二,不对曹魏发动战争,曹魏的实力将会越来越大。即使蜀汉侥幸没有在内讧灭亡,而是有方势力在这次角逐中胜出,不管是哪一方获胜,必将元气大伤。而在此之前,蜀汉已经元气大伤一次过,双重打击之下,只剩下苟延残喘了,这时候想要发展国力,已尽力不从心。蜀汉在其最强盛的时候,发展速度已然远远不及曹魏,更何况是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等得曹魏发展个几年,蜀汉纵然自恃天险,仍然挡不住被灭亡的命运。

第三,蜀汉不主动打曹魏,就只有挨打了。

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擂台上一样,一方全力进攻另一方的时候,另一方暂时能做的只有全力防守,一但这一方打累了,停手了,就轮到另一方进攻。蜀汉和曹魏就像两个拳击手,而且是两个实力不对等的拳击手,弱的一方如果不进攻,只会落得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从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就可以印证出这个道理,东吴一心只想搞发展,不敢去招惹曹魏,结果怎么样?曹魏揪着东吴不放,时不时来敲打一下,就是为了影响其发展。

诸葛亮千百年来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能和眼光几百年都难遇到一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纵观整个三国史,对局势看得能比诸葛亮透彻的人,实在找不出几个。他认为对曹魏发动战争,不仅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势在必行、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也能保证政权的稳定,万一成功了那就是意外之喜。这就是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坚持北伐的原因。


秦曰汉云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能否避免被灭呢?个人觉得大致会有两个可能。

一、在魏国、蜀汉、吴国这三个国家中,就数蜀汉的国土最狭、人口最少、财力最弱、兵力最少。这是蜀汉政权先天不足之处,是没有法子通过其他方法弥补的。

因此当丟失了荆州,以及刘备兴兵伐吴反遭惨败之后,因为既失去了可供回旋的战略空间,而且又在这场惨败中伤了元气,所以蜀汉政权的进取态势便戛然而止了。

在这种不利的现实情况下,假设诸葛亮不北伐中原,而且诸葛亮的继任者也不会发动北伐战争。而是专注于发展蜀汉的国力,通过休养生息来充实蜀国的实力。并利用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有利农业条件,促进蜀汉政权国强民富。

自然可以避免长期对外用兵,带来的巨大消耗。而且由于蜀汉政权的实力增强,蜀国百姓也会因为生活的富足,而对蜀汉政权满怀忠诚之心。如此一来,蜀国外有山川之险为屏障,而内部又能获得百姓的鼎力支持。那么它自然就不会成为被首先灭亡的政权,极有可能坚持到曹魏政权垮台,甚至是到了西晋灭吴之后,才会因为孤立无援而亡国。

二、假设诸葛亮没有发动北伐战争,通过致力于发展蜀汉的经济,使得蜀国出现了国富民殷、兵强马壮的可喜局面。

但是当他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却被国富民殷、兵强马壮的可喜局面给冲昏了头脑,不顾魏强蜀弱的客观现实条件限制,主动发起了北伐曹魏、恢复中原的战争。

那么蜀汉政权依然无法避免,因为长期用兵带来的巨大消耗,它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也将在战争中被逐步消耗掉。同时蜀国的国力与民力,也会因为受到了战争的拖累而被透支。而且倘若北伐战争劳而无功,耗师糜饷而难得中原寸土,自然又会引发蜀汉政坛的地震,以及蜀国百姓的怨恨。

如此一来,蜀汉政权必然会因外有强敌压境,内部人心不稳而岌岌可危。这就与当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掌兵权,因为不顾实力差距悬殊,虽然劳而无功也要坚决北伐的情形一样了!蜀国仍然难以避免因为国疲民穷,被对手趁虚而入一举灭亡的结局。

尽管针对本题做出了上述假设。但是,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对汉室忠心耿耿,他的毕生信念也是吞吴灭魏,更兼其既身受刘备的托孤重任,又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想让他放弃北伐安心于偏安一隅,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北疆同心侃历史


诸葛亮屯兵4万于汉中,坚守不战。就算司马懿20万大军来打,也未必能快速取下。当然,前提是那4万人真的坚守、不出战,同时还要找人去抄他后路。


真正的没名字


我们大致梳理下这几个蜀地政权的命运,就能看出假如蜀汉不北伐,会出现什么状况。

成汉:第一个反抗西晋腐败统治的地方政权,最终同样亡于腐败

西晋末年,朝廷内司马氏爆发了八王之乱,朝廷外各种自然灾害、瘟疫接连产生,再加上早已恶化的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民,也就是难民。这些人为了活下去,大量涌入富庶的蜀地,却备受欺辱压榨。

李雄在位期间,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启用人才,政治清明;对外则一方面对东晋称臣,一方面持续开疆拓土。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大局下,成汉以其强势进攻能力,保证了一席之地。

而李雄在公元334年病死后,成汉则陷入了内斗的困局。

可以这么说,自李雄之后,成汉政权就陷入了内斗、剥削、杀戮的极度腐败境地,对外则安于现状,妄图依靠蜀地之险在乱世中苟且。

晚唐时期,西川大乱,壁州刺史乘乱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由于称帝前打下了足够广阔的疆域,再加上地势优越,其后前蜀政权与中原大致相安无事。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蜀,军心民心涣散的王衍政权毫无抵抗之力,迅速投降。也就是说,前蜀只持续了18年。

在灭前蜀之后,后唐也发生了兵变,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窃取蜀地兵权。

孟知祥在位仅100多年就病死,其子孟昶前期励精图治,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

但面对上述乱局,后蜀却只追求保持现状,丝毫没有趁乱进军中原的雄心。比如在公元947年,原后晋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向后蜀请降,并请求出兵接应。

但机会总是有的,后来,后汉关中大将李守贞、赵思绾相继叛乱,并向后蜀投降,但直到这些叛乱陆续被平,后蜀仍龟缩在腹地,压根没有出兵接应。

而在北宋建立后,在致力于一统天下的赵匡胤兄弟面前。

如果从孟知祥占据蜀地算起,后蜀共延续了40年。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刘禅的蜀汉政权会面临哪几种可能?


第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其二,蜀汉的文武精锐,来自于中原以及荆州。

第三,蜀汉小国寡民,打不起持久战。若各方安于现状,随着中原的恢复,届时面对曹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

以上是诸葛亮公开点出来的原因,但他应该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他考虑。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一国若想转移内部矛盾、团结上下,对外战争可谓是最佳的选择,二战的爆发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而当时蜀汉的情势更加危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乃至士卒,蜀汉人员由三部分构成:原刘璋老部下、荆州派、早年跟随刘备的中原人。

因此,蜀汉北伐,看似穷兵黩武,实则是保持政权活力、避免陷入安于现状困局的不得已之举。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闭关自守、安心休养生息,也许一时会安定,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朝廷上下势必会安于蜀地的富庶,毫无进取心。


历史故事那些事儿


在刘备死后,可以说蜀汉的天下就是靠着诸葛亮支撑着。后主刘禅也是都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行使,可见诸葛亮的权利与地位之大。但是我们也知道,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也是发动了北伐战争,我们也许有些不理解,当时由于刘备与吴国交战失利之后,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此刻不应该好好的修养,去发展本国吗?


诸葛亮此刻为什么发动北伐战争,不是一次的发动而是数次的发动,都所蜀地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诸葛亮一直都在本国发展兵力,慢慢的养精蓄锐,那么蜀国或许就会慢慢的起来,不至于灭亡吧。其实,如果,诸葛亮发展本国的话,等待蜀国的只有灭亡。 我们会说,蜀地这个地方,虽然相比较位置优越,但是和吴国比起来的话,还是差一点的,吴国不但位置优越,而且物产丰富。我们就可想而知了,一味的自己发展的话,到头来,还不比不上本来就强大的魏国和吴国,虽然自己在发展,但是同时,魏国一定发展的更快一些,到那个时候,魏国灭自己更加的轻而易举,与其这样不如搏一把。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数次的北伐战争,这样的话,让当时的魏国不能得以好好的发展,使得他们的军队不能很好的得到修养,事实上,这样的效果也是很大的。每次和魏国交战的时候,诸葛亮总是能让魏国有所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很多年都没有灭亡的原因。如果让魏国好好的发展的话,也许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蜀国都没有了。 所以,诸葛亮不北伐的话,到时候,等待他们的就是更快的灭亡,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诸葛亮的实力,也不要抱怨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损失了蜀汉大部分的兵力的时候,还要发动数次的北伐,因为这个时候是攻打魏国最好的时间,事实上,诸葛亮也是差一点就成功了。所以拼了一把,也许有一点希望,不折腾的话一点希望都没有。 历史就是这样的,蜀汉最终还是灭亡了,只是晚了很久才灭亡,这是因为当时的魏国实力太强大了,这时候的蜀国也是无能为力了。所以,对于诸葛亮的做法,我们更多的是支持的意见,作为我,我也是十分的佩服诸葛亮的军事才干的,也钦佩他那为了蜀汉发展的忠心与至死不渝。


玉润万古


撑不到。假如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发展国力,也无法延长蜀汉的存在时间。因为蜀国无论是在人口,军队,领土都远弱于其他两国。蜀国既然能够休养生息,那魏国也一样可以,在同等力的情况下,魏国灭蜀也是轻而易举。其实蜀国自从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惨败后,就已经注定无法统一天下,那时候蜀国也只能偏安一隅过着苟延残喘的日子。即使在三国中实力蜀国实力最弱,但是却在诸葛亮的坚持下一直北伐曹魏,连年的战争让蜀国力不从心,最终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个。而且,三国时代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很多国家都处于年年征战的情况中,想要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中独善其身,可能性基本为零。就算蜀国不去攻打其他国家,但是蜀国在别人眼里可是一块肥肉,肯定也会有很多其他的国家对蜀国发起战争。我们都知道,在战争上掌握主动性是很重要的,所以诸葛亮才会选择主动征讨。很多人认为,韬光养晦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它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国力增强,待到兵强马壮之时,再去攻打其他国家不行吗?当然,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很多韬光养晦后取得成功的典例,可是做任何的决定都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国情吧,而我觉得蜀国很明显不适合韬光养晦,他只有坚持北伐才能更好的找到出路,北伐不是加速的蜀汉的灭亡,相反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蜀汉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