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慶餘年》與原著小說相比有哪些改動?

小小池愛剪輯


一、出於影視劇審核需求,把主角到了現代的方式停止了改動,而且改得比擬巧妙。

貓膩創作的網絡小說《慶餘年》,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奇幻小說。身世成謎的少年範閒歷經三代風雲人物的起落。他是一個有著現代思想、頭腦和知識儲藏的年輕人,穿越到了現代時空裡的傳奇故事。

不過,廣電範圍如今國度是不倡議甚至是制止拍攝穿越劇的。比如之前的穿越題材小說《將夜》,拍成影視作品後簡直沒有穿越的劇情。那《慶餘年》的電視劇怎樣處置呢?


編劇還是十分聰明的,經過男主角參與科幻文學網絡大賽的方式,將穿越說成現代思想和現代制度的碰撞。同時,穿越故事的一步步推進,是應用ppt的方式被在屏幕上停止解說。把穿越改成了披上迷信外衣的想象,事先看到這個構思,讚不絕口。

二、幾個主要人物的結局在小說和電視劇裡,其結局有較大的不同。也表現了文學創作和影視劇創作的區別,以及二者市場化運作的不同。

比如,在貓膩的原著裡,男主角範閒登臺亮相後不時是比擬順利的,而且不時在故事中笑到了人生終點。最後的場景是,範閒帶著林婉兒等人隱居在江南鬧市中,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逍遙自在。

而在電視劇裡,範閒是比擬出人不測地死在言冰雲的劍下,惹起較大的熱議。但是,電視劇又留下了一些“釦子”。給觀眾留下的覺得是,《慶餘年》一定會拍續集,男主角還會死而復生。這樣的操作,比擬利於激起觀眾繼續跟蹤後續作品的興味。


三、主角在處置人生事務上的很多閱歷大不相反,表現了影視作品依據需求停止再創作的必要和價值。

《慶餘年》作為網絡小說時,讀者是比擬團體化的體驗,所以在很多“文化、品德、品性、政治”等方面的要求,只需契合網絡小說的規範即可。而電視劇《慶餘年》一旦上了屏幕,就更像一個群眾傳達作品,在相關方面的要求更高,需求處置得愈加到位和精細。

比如,在主角品德品行的處置上,纖細之處見功夫。在小說外面,範閒是由於父親佈置自己到京都停止社交活動,是地道的瞄準名利場的功利性行為。後來範閒在牛欄街刺殺等戲份也是完全按著團體的性子信馬由韁。但是在電視劇裡停止了局部處置,比如參與詩會是為了尋覓心中的愛人,前面為了兄弟情意頻頻出手,這些都比擬契合可以地下傳達的普世價值觀,無論從過審的角度還是理想中的社會引導,都是愈加巧妙的。

首先在設定上完善了原著上的一些破綻,比如說葉輕眉是冷凍技術才得以存活,也因此葉輕眉的年齡也重新設定了,還有範閒是記憶數據化的獨一實驗成功案例,來解釋了範閒為什麼會帶有前世記憶,還有把原本就是一個穿越劇的劇情改成了是現代人寫的小說。


其次也對劇情停止了修正,就比如葉輕眉留下的箱子,原著裡的是槍。給五竹的新以及鬧出人命時需求的藥,電視劇中的最後一項是給範閒信,而把原著中範閒最後去神廟的才知道地球終究發作什麼事情的劇情,改成了在太平別院就可以知道了,還有郭寶坤的劇情更改,原著中郭寶坤前期不是很重要的人,後半段可是說他是範閒明面上最大的朋友。還有言冰雲在最後一集用劍刺了範閒,原著沒有,但是前期言冰雲確實是外表與範閒分裂,但是暗中也是多有協助,這裡能夠為了這樣劇情效勞,只不過是提早,並且減輕了其中的矛盾牴觸,電視劇中還加了言冰雲能夠是肖恩的孫子這樣原著中不存在的情節,能夠就是為了愈加合理化這個劇情而埋下的伏筆。

四、人物的增刪和改寫,比如滕子京原著是範府下人,只是身體殘疾並沒有死,電視劇中是監察院密探並且身死。還有靖王世子,這個原本是一個比擬重要的角色變成了一個路人角色,不知道後續能否會變化。王啟年的劇情減輕了,原本會留在北齊接替言冰雲,後續就出現的少了,這裡換成了郭寶坤,讓王啟年接上去的戲份添加。燕小乙原本劇情不多,自己覺得原著中他是一個以國度為重,其次是恩情的一團體,這裡更改了,並且還添加了邊境追殺範閒的劇情,來突出兩人的矛盾。

這部劇在尊重原著劇情和設定下停止了高質量的改編,是一部十分不錯的改編劇,演員的演技在線,人設契合劇情,還添加了契合人設的梗,印象最深的就是內庫這個梗,原著是沒有的,但是很契合範閒的人設。



五、電視劇劇情與原著的基調作風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確切的說《慶餘年》的原著小說和電視劇的情節還是相差蠻大的,由於全體的作風以及作風性情水乳交融。這也是很多觀眾,尤其是關於喜歡原著的人來說,是很不能瞭解的。或許在電視劇中也帶有一些商業性質的緣由,這和原著是最大不一樣。尤其在這部原著當中,關於作者在編輯的時候,文章也是十分的嚴謹,雖然也有一些過失的橋段,但是全體上還是可以顯示出文章的外延。電視劇並不能把這種外延逐一到來,所以就顯得十分的冒失。

而且在小說中,第一局部講的主要是童年的故事,一末尾就容易給讀者帶來世界觀的體驗,但是到了電視劇去給觀眾講一些大的道理,多了就難免會有一些單調,所以諧和性相對來說要差一點。

所以關於原著的粉絲們來說,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就有一點像喜劇片。

同時還有一點在原著中,並沒有表現寫給範賢的信,能夠在作者事先的心裡並不想過多的參與無用的文筆。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對這封信長篇大論,所以說對觀眾的視覺感就十分的差。應該捨棄一些無用的場景以及故事情節,真正展現出援助的外延肉體是比擬好的。所以在整部電視劇當中有很多細節上的處置和原著不太一樣,而且在關於人物的設定以及結局上的佈置也是很大差異。



原著和電視劇還是有差異的,但是這部劇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它不會讓人覺失掉很出戏,銜接的很好,而且電視是跟小說不一樣的,電視劇有的劇情很難完成出原著裡的情形出來。


現男友影視


《慶餘年》熱播的時候覺得這部劇真的很不錯,然後就跟著電視劇去看了《慶餘年 》這部小說。這之後看著一對比就感覺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感覺很多電視的改編都和原著有所差別。說句公道話,從非原著黨的角度來說,這部劇不錯,加上強大的演員陣容,完全能撐起這部作品。身邊幾個不看原著的朋友都是《慶餘年 》的狂熱粉絲。

再從原著角度來講,故事的情節的確有很多改動,範閒的童年,與若若的信,老哈的情節,費介和滕梓荊的入場,販鹽的老辛,五竹跳崖,葉流雲的一葉扁舟這些讓人有印象的情節要麼刪減要麼一筆帶過,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為了壓縮時間,讓範閒能快速的長大然後進京都開始主線。

細節的描寫的確是可以讓觀眾能更深入地瞭解角色的成長,但同時也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前面的故事太長一定又會有人指責劇情拖沓,看了這麼久都還沒進入正題。無論你改或不改,總會有人吐槽,這無法避免。

但我要強調一點,這是電視劇不是小說,太過冗長反而會影響作品的效果。眾所周知,電視劇《慶餘年》這只是第一季,按原計劃整部《慶餘年》將拍成三季,如果全按小說裡拍,別說150集,恐怕200集都拍不完。即便是分成三季,還是需要精簡不少內容。

沒有完全遵循原著固然有些可惜,不過大家也不該對翻拍出來的電視劇要求太過苛刻,畢竟網劇各方面的限制都遠遠大於網絡小說,能還原出個七八成就相當不錯了。


Shine宸


大家好!《慶餘年》是網文作者貓膩的“封神之作”,十年前就擁有大批粉絲。電視劇一出,原著黨們自然按捺不住,評價褒貶不一,而劇迷們也各持己見,爭議頗多。

如今,第一季已經結束,我們對小說與電視劇的區別稍作盤點。

首先要說,《慶餘年》小說與電視劇的基調,區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原著黨對電視劇不滿的原因之一。

小說基調,和文風有關,相較於大多網文,貓膩用詞還算講究,行文嚴謹,雖不失詼諧,也有爽文橋段,但總體上可稱娓娓道來,不溫不火地為讀者將故事慢慢鋪陳。前期多為世俗之事,但中後期發力,權謀詭譎,百樣人性,深入讀者之心。

其實,小說第一卷童年部分,早早便交代了不少世界觀的內容,比如神廟、天脈者、葉輕眉、太平別院等,這些世界觀設定,會讓讀者覺得小說不簡單,架空感好,有想象空間。而電視劇中的世界觀,呈現較慢,是通過初見司南伯、鑑查院石碑,甚至中期打開寶箱後才逐漸成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電視劇一開場就給觀眾講世界觀,需要大量旁白,觀眾難免乏味,還不如先以詼諧喜劇切入。

而且,原著中並沒有葉輕眉寫給範閒的那封長信,之所以增加這段文字,想必是難得的讀信場景,可以為觀眾道出世界觀設定,乘機多講些。至於說電視劇世界觀與小說是否一致,見仁見智。熟悉貓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慶餘年》的世界觀,並非在這一部小說裡,在《間客》中還有涉及,電視劇會否只取部分,還未可知。

總之,對於原著中藤子京的改編,可見整部電視劇改編的原則:人物、劇情即使因故事主線而調整,但立意還是儘量與原著保持一致。而這部分,其實應該是原著黨最希望電視劇能夠保留呈現的。

相較於過去網文IP的改編,這次《慶餘年》電視劇還是從多方面發揮了影視的長處,也保留了小說的精華。雖然原著中有些地方還是難以體現,有些遺憾,但這或許就是小說比之電視劇的魅力所在。

這季電視劇播放過程中,不少觀眾疲憊,去選擇小說追劇情,卻發現觀感相去甚遠。其實,小說和電視劇都能彰顯各自領域的原創水準,又能相互促進傳播,是非常好的開始。


遇你荒詞


電視劇《慶餘年》和小說原著有很多地方都不同!這些你都知道嗎?

2019-12-23

貓膩寫的原著小說《慶餘年》中,範閒的結局是最美好的結局。

在北齊,有著北齊小皇帝給他生的孩子(恩,沒錯,北齊小皇帝是女的!);

在慶國,範閒聯合五竹,殺死了慶帝,為葉輕眉報仇;

最後,慶國太子和二皇子也早早下臺,慶國的皇帝由柳宜妃的兒子,也就是範閒的弟弟兼學生,三皇子做了慶國皇帝。

最後,範閒帶著林婉兒等人隱居在江南鬧市中,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逍遙自在。

暗中,範閒經營的勢力,也足以改朝換代,讓慶國的當代掌權者,不敢對範閒有任何不好的動作!

這種結局,是所以人心中最美好的結局了。

小說原著中有七個關鍵信息,其中一部分在這一季的電視劇中已經出現,而剩餘的估計在下一季中都會出現:

1、主角母親 葉輕眉 是穿越過來的;

2、五竹 是機器人,大招是雙眼發出紅外線激光;

3、主角範閒的母親留下的箱子裡,是一把狙擊槍;

4、神廟是軍事博物館;

5、劇裡的這個世界,是未來:

技術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然後世界大破滅,人類又回到了發展的起點,然後慢慢發展到了慶國這個時代;

6、軍事博物館是上個科技時代的遺留,主角母親穿越到了軍事博物館,帶走了五竹和狙擊槍,幫助主角父親登上帝位;

7、主角父親慶帝,暗害了主角母親,然後劇版的重點,應該是父子權謀爭鬥,外加父子情,然後主角打敗了父親。

但是,在電視劇《慶餘年》中,大結局真的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長公主李雲睿最後的男人,竟然不是慶帝,而是二皇子!

一直以來,長公主都在利用內庫,幫二皇子斂財,養軍隊!

而且,最重要的是,範閒這個主角,竟然在最後關頭,被言冰雲給刺死了!

至於,範閒是不是真的死了,還是假死,卻是沒有說!

但是,這種和原著相比,反差太大的結局,確實讓很多人不容易接受!

範閒的死亡,應該是假死,最後肯定還會復活的;而這種結局,最大的可能,應該是要開拍第二季,想要給第二部留個懸念!



肖必林1


開篇基調,多有爭議

首先要說,《慶餘年》小說與電視劇的基調,區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原著黨對電視劇不滿的原因之一。

小說基調,和文風有關,相較於大多網文,貓膩用詞還算講究,行文嚴謹,雖不失詼諧,也有爽文橋段,但總體上可稱娓娓道來,不溫不火地為讀者將故事慢慢鋪陳。前期多為世俗之事,但中後期發力,權謀詭譎,百樣人性,深入讀者之心。

其實,小說第一卷童年部分,早早便交代了不少世界觀的內容,比如神廟、天脈者、葉輕眉、太平別院等,這些世界觀設定,會讓讀者覺得小說不簡單,架空感好,有想象空間。而電視劇中的世界觀,呈現較慢,是通過初見司南伯、鑑查院石碑,甚至中期打開寶箱後才逐漸成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電視劇一開場就給觀眾講世界觀,需要大量旁白,觀眾難免乏味,還不如先以詼諧喜劇切入。

而且,原著中並沒有葉輕眉寫給範閒的那封長信,之所以增加這段文字,想必是難得的讀信場景,可以為觀眾道出世界觀設定,乘機多講些。至於說電視劇世界觀與小說是否一致,見仁見智。熟悉貓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慶餘年》的世界觀,並非在這一部小說裡,在《間客》中還有涉及,電視劇會否只取部分,還未可知。

劇中,範閒在讀母親葉輕眉留給他的信

可惜的是,電視劇開頭幾集,也奠定了整部劇的調性,不少人看了開頭就棄劇,稱這是一出沒頭沒腦的喜劇,略顯“網遊風”的服化道,讓想看好故事、想看正劇的觀眾失了興趣:“看了頭兩集,搞笑歸搞笑,沒找到追下去的理由啊,為什麼這麼熱?”

至於《慶餘年》的原著粉,顯然不願意將這部作品當成喜劇來看,這部作品之所以難忘,與故事後期的宏大及慘烈有關,人情複雜,給人無限哀嘆,過於搞笑,原著粉難免心生牴觸,“我記憶中的《慶餘年》,不是這樣的故事。”

然而,IP改編,這種基調變化,並不少見。當年以悲劇動人的遊戲《仙劍奇俠傳》,被改編為電視劇時開篇也很歡樂,尤其是仙劍三的主角,原著本是溫潤的畫風,劇中痞氣十足,惡搞不斷,令原著黨很快棄劇,不料,卻收穫了一堆電視劇粉絲,還帶紅了好幾位流量明星。可見,對於電視劇來說,歡樂向的劇情確實更容易“吸粉”,對於作品的傳播,也未必沒好處。

角色順序,調整頗多

進入京都後,電視劇的精彩才開始。這裡有兩出好戲,將京都的各方勢力及矛盾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一是靖王府詩會,二是範閒與郭保坤的官司,這兩場戲中,編劇對原著角色的出場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小說中範閒到京都後,確實是打了場官司,也以劇中手法揍了郭保坤,起因是被郭保坤揶揄後不爽,想揍便揍了,順便“看看范家勢力如何”。區別則是範閒為了“打黑拳”,主動包下整個醉仙居宴請靖王世子做幌子,並無藤梓荊事件,官司的結局也是被范家勢力輕而易舉地擺平。此外,這場官司中還有兩位狀師出場,皆被刪去,換成了原著後期與範閒有重要矛盾的賀宗緯,提前與觀眾混個臉熟。

而劇中的對峙公堂,一波三折,倒是讓觀眾看了看“京都勢力如何”。范家與郭家的矛盾,隨著太子與二皇子的到來,升級為皇子間的對立,再到鑑查院與慶帝的立場,一場戲中,全京都的權力較量都得到了展示,各方交鋒,很是過癮。範閒、太子、二皇子三人的微妙關係,也為觀眾拉開了一條更令人興奮的主線。

太子(右)與二皇子(左)公堂對峙

可是,小說中範閒、太子、二皇子的好戲,可沒來得這麼早。太子在書中第三卷才與範閒碰面,緣由是消暑的地方與範閒撞了個正著。太子所忌憚的,自然不是範閒這個初入京都的人物,只是擔心內庫被範閒接手後,從舊賬裡翻出不妥之處;二皇子出場則更晚,範閒大婚後,內庫繼承人的位子坐實,太子與二皇子紛紛以大婚為由,送禮拉攏範閒,第四卷才正式碰面。至於三人的交鋒,就在更往後的劇情中了。

誠然,電視劇將幾位政敵的出場改到前面,對觀眾極為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著裡太子和二皇子,初期與範閒可沒有劇中那樣密切,往來都是由手下親信打點,密集的對手戲,還是在範閒和林婉兒成婚後,確要繼承內庫後才開始。從這一點來說,顯然是原著更經得起推敲,範閒初入京都,雖被慶帝指婚,但諸事未定,就讓太子和二皇子親自出馬,花樣百出拉攏之、威脅之,恐怕算不上合理。

此外,劇中還有不少人物間的交往方式,被觀眾質疑,這一部分,原著更縝密,但電視劇更重衝突與觀感,不等範閒坐上高位就先較量起來,大家才看得更過癮。

重要場景及道具,串聯巧妙

小說與電視劇,對創作者來說是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小說使用的是文字,電視劇用的則是鏡頭語言,同一個故事,換了不同表達方式,難免需要調整。

小說中提及鑑查院和提司腰牌,只需要幾段敘述文字即可,出現在文中何處,都不會太突兀。但電視劇中,旁白不宜多,通過鏡頭敘事,任何一個新場景、新道具的出現,都需要與正在上演的好戲相關,觀眾才明白它們是什麼。

電視劇中,範閒進京途中就被言冰雲要求亮出提司腰牌,到京都後,又拿著提司腰牌去鑑查院為藤梓荊取文件,閱讀鑑查院門口的石碑後,與鑑查院的往來也不少,更有一場鑑查院之亂的戲,讓觀眾對小說中後期極為重要的權力機關,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了印象。只是,提司腰牌有時候看起來厲害,有時候又沒那麼有威望,稍顯尷尬。

範閒亮出提司腰牌

而小說中範閒深入鑑查院的劇情,是在範閒婚後。當時他不僅小有名氣,還有了“駙馬”的身份,陳萍萍利用範閒在春闈事件中與刑部的大沖突,有意暴露範閒“鑑查院提司”的身份,“提司”之權力可以“暗操官吏生死”。共同與朝中勢力一番廝鬥後,京中百官才知範閒身居尊位,實力不可小覷。如此,範閒再順理成章地進入鑑查院,結識八大處,受到各方關照,出使北齊前也獲贈一堆三處冷師兄及同門的護身道具。

範閒與陳萍萍

相較之下,小說邏輯性更強,但鑑查院這樣重要的場景,在劇中要是太晚出現,劇情高潮時,就會變成空降之兵。而且,要不是範閒早就拿著提司腰牌聲明“看似厲害”的提司身份,前期在京都與眾人的關係,會更加令人生疑。可見,小說與電視劇,在謀篇佈局的思路上邏輯並不相同。

主角經歷,大不相同

與主角經歷有關的劇情,電視劇中調整很大,不僅有順序調整,還有動機調整、參與度調整。這一部分,個人覺得是改得很好,目前來看,電視劇節奏更為緊湊。

一方面,電視劇中的人物,比小說更需要些道德行為動機,推動劇情時才能激起觀眾的共情。

小說中,範閒去京都詩會,是因為父親安排自己出入京都社交場合,為名為利;打官司則是主角為了試探范家勢力。牛欄街刺殺,藤子京只是受傷,程巨樹被範閒當場擊斃,事後範閒努力練功,為升級。追查司理理,全由鑑查院著手,範閒派了王啟年跟蹤,事後對司理理用刑審訊,為好奇。還有林珙這個人物,根本就是出場即“領便當”,因為欺負範閒被五竹“秒殺”,完全沒人想到跟範閒有關。

這些情節,如果電視劇按照原著拍,主角的個人動機可能不合適。編劇改為主角為了尋找戀人參與詩會,為了兄弟之義暴打郭保坤、打官司,為了朋友之死追查司理理與林珙,並且所有事件都有範閒親自高度參與,動機更明確,更能激發觀眾同理心,劇情也是一氣呵成地被推動。

緝拿司理理

而夜宴鬥詩、與長公主的內庫之爭、南慶和北齊兩國談判這幾處主要情節,倒幾乎是與原著一致。

尤其是精彩的夜宴,與王啟年配合偷鑰匙,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勾結,都是原著手筆,僅主人公的動機略有不同。雖然都是為了五竹去拿鑰匙,小說中是範閒安於京都生活,被五竹教育“力量還不夠”後,為擁有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而劇中,不僅為了解母親的過往,更是為了讓一心為主的五竹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動機更為利他。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不少原著粉絲,恰恰是喜歡範閒這種小人物逐漸變強,經歷內心成長與洗禮的世俗動機,更真實、更有代入感,對於電視劇一味拔高範閒價值觀的設定,並不適應,甚至還覺得劇中主角的行為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這裡只能說,貓膩寫的人物,非常真實,那些世俗之處,才顯得人物有血有肉;而電視劇,觀眾是看戲,要想戲裡精彩,主角或許也不能太普通。

另一方面,小說能給讀者代入感,劇情就可以按時間線推進,讀者隨著主角一同春去夏來,偶有章節平淡,不緊要。但電視劇不能數著日子過,沒衝突觀眾就無聊,就會棄劇,所以劇情裡激烈的衝突不僅不能少,還不能斷,編劇在原著的不少日常情節中都設置了與故事主線有關的衝突。

以範閒與宰相林若甫的會面為例。小說中這是主角的日常行為,成婚前去拜訪岳父,全道為了婚事周全,還特意買了鼻菸壺、送了字畫討好林若甫,相見一派和氣。劇中,二人相見卻是因為宰相之子林珙之死,而且所有人都在懷疑是範閒所為。這一處電視劇設置的情節,人物衝突非常激烈,氣氛緊張,讓觀眾都為這次會面捏了把汗。宰相在範閒面前燒掉林珙字畫時,一切盡在不言中。相較之下,小說中這一段見岳父,實則平常了些,保留的橋段,是範閒與大寶真誠交往時那段童真的對話,以及林若甫因此而來的好感。

劇中,範閒與宰相林若甫初次見面

林珙之死的劇情,算是第一季的重要節點,與追查司理理事件相輔相成,讓南慶與北齊的國家關係顯露,大地圖也隨劇情展開,京都勢力的鬥爭變成兩國關係的較量,把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此外,原著裡進入鑑查院、出使北齊、交往皇子,都是範閒婚後的事情,而小說中範閒的婚事、春闈主考官兩處精彩章節,都被電視劇改為“北齊回來後再說”。如此設置後,範閒在第一季就周旋於家族、京都、宮闈、兩國之衝突,節奏緊湊,矛盾步步升級,實則也是借主角經歷,迅速為觀眾鋪開了原著故事主線,讓重要人物悉數登場。

北齊皇宮

總體來講,電視劇將原著劇情重組,將小說中都較難呈現的世界觀、人物關係在觀眾面前鋪陳得明明白白,還能吸引大家追劇,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二次創作。

角色性格,略有變化

即使是“改編自小說”,編劇王倦的影視原創實力也十分惹眼,這一點,在電視劇的人物性格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電視劇有些人物的性格與小說不同,原著黨或有不滿,但無疑個個人物都有些記憶點。

首先,範閒性格區別很大。劇中範閒不拘小節、略帶狂妄、胸懷坦蕩,與隨性的二皇子相見,十分投機。而小說中,範閒心思縝密,頗有“心機”,見到神廟,誠心跪拜。二皇子初見他的評價是:“這位妹夫太過小心謹慎了,哪有半點兒慶國人骨子裡數十年間養成的驕傲狂縱……”前期費介也與範閒說:“你不像小姐當年那麼……囂張?”

而另一關鍵人物五竹,目前看來電視劇和原著設定是一致的,伏筆已經埋了不少。但小說中的五竹性格冷淡威嚴,人格更為獨立,對範閒雖有護短,更多是鞭策,與劇中忠心護主、偶爾情感飽滿的五竹,區別還是很大的。

王啟年、柳氏這兩位角色,電視劇與原著的觀感有差距。小說中這兩位人物都相對循規蹈矩,即使王啟年曾經做過些投機生意,柳氏早期一直是側室身份,但行事都相對正派,言語莊重,甚至在不少情節中,可見風骨。電視劇裡兩位角色更富喜劇感,性格立體,人物在關鍵時刻的行為反差,反而更能凸顯起品格上的珍貴。尤其王啟年這個角色,在原著基礎上,原創度很高。

範閒與王啟年

另一位爭議很大的人物長公主,相對比較特殊。電視劇中有一句臺詞,“長公主向來以柔弱示人……”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些突兀,明明劇里長公主一直都是很有謀算的樣子,身份也很尊貴,太子都畏懼她幾分。其實,小說中的長公主,的確經常嚶嚶哭泣,柔弱姿態,描寫頗多,顯得威嚴、有權勢。並且,與之一同籌謀的皇后這一角色幾乎被刪去。

此外,原著中範閒對長公主並無恨意,還想著此人是自己丈母孃,要好好拜見,直到長公主暴露本性,突然“發瘋”,告知範閒自己對他的敵意,才生間隙。夜宴後範閒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對話時,是因為一直對言冰雲孤身入敵國心存敬佩,也逐漸將自己當作慶國人,有了些愛國情緒,才對“賣國”的長公主感到“噁心”。之後的刺客身份和傳單戰,原著中沒有人猜到是範閒為之。而劇中,範閒和長公主早就因為藤梓荊結下樑子,較原著前期要劍拔弩張得多。至於長公主與林若甫的舊事,其實是一段特別複雜的糾葛,並非臺詞中的“毫無感情”。

長公主

不過,長公主最受爭議的造型,“自然散落的順直黑髮“,包括面容青春,看起來與林婉兒年齡相仿甚至眉眼更動人,還真是原著所寫。而劇中長公主“瘋”的性格,與原著裡也算相近。

其他人物,都可謂神似。慶帝和陳萍萍的重頭戲還未開演,目前劇情中所表現出的已然令人期待,太子與二皇子,表演也十分到位。而林婉兒、範若若、葉靈兒、司理理、海棠朵朵,幾位女性角色,都與原著十分接近。總體來講,劇中沒出現太違和的人物。

人物塑造,各有長短

其實,人物性格諸多區別,與小說和影視兩種不同載體有關,小說和電視劇可謂各有優勢,也各有遺憾。

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種,敘述人物生平就是其一。人物登場,道出背景和經歷,讀者就會對此人性格有個大致想象,比如宰相林若甫,書中一開始便讓讀者知曉,此人“千古第一奸相”、“出生貧寒”、“官位屢有起伏”、“表面清明、內裡陰險毒辣”,是否比劇中的宰相看起來複雜很多?

電視劇講述人物生平,臺詞可無法如小說文字那般到位,林若甫雖說自己“三起三落”,觀眾聽過便罷了,不會多想。其實,影視中體現人物性格,若非演員演技高超,更多要通過對手戲才行。

劇中塑造人物的典範,當屬北齊的沈重,沈重出場在第一季後期,甫一出現,在城門口與範閒、老嬤嬤、肖恩、上杉虎等多個角色持續不斷的對手戲,就將這個人物聰明、奸猾、多疑、狠辣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成為範閒新的勁敵。

沈重

反觀南慶的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對手戲,僅能表現為人臣的一個小小側面,喪子後與範閒的對手戲,又再體現一個為人父的側面,與長公主的對手戲,不痛不癢。要說,小說中長公主與宰相間的情感糾葛,幾處旁白,幾番對話,兩個心路崎嶇的人物立馬躍然紙上,電視劇中這兩位人物,實則不如小說中飽滿。

不過,小說對任何一個人物,都可多著筆墨,讀者看得也快,貓膩的作品又以配角見長,配角這方面,很多劇中對手戲較少的配角,都有遺憾。但影視劇也有長處,演員的神態、動作、語氣,攝像及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會使人物更深入人心。

慶帝和陳萍萍,得益於兩位經驗豐富的演員,自不必多說。太子和二皇子,也是很有趣味。夜宴前增加的戲份,一位擔心宴會上吃不飽提前狼吞虎嚥,一位擔心衣服起褶子常立門前,人物特點立竿見影。

範思轍是一大亮點,劇中的人物塑造基本符合原著,但比小說中還要可愛。

最後,對手戲的精彩,與劇本臺詞也分不開。其實,劇中不少臺詞,都是出自貓膩原文之手,可見原著遣詞造句之精良,而演員的詮釋,又為其增添了光彩。

愛情戲耐看,可圈可點

說到原著與電視劇的愛情戲,區別很大。小說中的言情橋段,與大多數網文無異,只是男頻文中的女主角,通常有多個,角色性格相對也沒那麼突出,但電視劇的林婉兒還是非常動人的。

林婉兒

劇中,林婉兒的出場,不論是臺詞上,還是“白衣”、“雞腿”、“吐舌頭”等細節,都對原著作了高度還原。而之後退婚、司理理之交、林珙之死、長公主陰謀、出使北齊等事件生出的枝節,又為小說中相對順利的林範成婚,增加了波折,讓二人的愛情發展更有懸念。

至於範閒和林婉兒的婚事,小說中,範閒一直是心心念念,更有對結姻後的財權利益抱有期待,與劇中“真心相待,與財權無關”可不一樣。至於範閒和長公主、林珙的矛盾,在原著中是範閒一個人的事情,為了成婚也心安理得地決意要瞞著林婉兒,僅在婚後角色成長後,提起“像根刺一樣紮在範閒心中”。

而電視劇中範閒對林婉兒的情感,非常純粹,不僅因此對長公主有所忌憚,甚至被掣肘,更與範若若認真溝通了愛人的相處之道,“不道全無秘密,偶爾也需要善意隱瞞”,多次陷入沉思。在對林婉兒的欺瞞上,範閒心生愧疚、五味雜陳,之後二人互訴衷腸,一句“以後再也不騙你了”,能看出感情的昇華。總體來說,甜度高又不失分寸,算是耐看的愛情戲。

劇情增刪,緊扣立意

最後,《慶餘年》原著之立意,每個讀者都有不一樣的體會,貓膩用範閒的故事,寫了葉輕眉的價值觀,寫了人類的成長與老去,寫了理想與現實,也寫了世人最深的情感糾葛。

目前來看,編劇是圍繞原小說的部分立意去設置劇情的,但對主旨是否會有閹割,還無法知曉,畢竟第一季的劇情還遠未及小說的精彩之處。同時,電視劇對小說劇情有明顯增刪,尤其是藤梓荊這個人物所增加的部分,引起了較大爭議。

藤梓荊,書中名為藤子京,說實話其實沒什麼特色,本身是司南伯的人,因有回澹州接範閒的任務而與範閒熟絡,為人也是畢恭畢敬,時時尊稱範閒“少爺”,完全沒有劇中桀驁不馴的感覺。牛欄街刺殺一事後,藤子京大腿受傷,歸家養傷從此戲份就少了許多。而範閒經過牛欄街一役,只覺自己身手不如他人,需要更多自己的勢力、親信,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

劇中的改編可謂亮點頻出,藤梓荊第13集離世,觀眾中掀起波瀾,劇迷罵編劇不該讓此人“領便當”,書迷大呼:“原著中沒死!改得也太多了!”可見這個人物塑造得成功,觀眾頗有不捨。

其實,藤梓荊這個人物,在電視劇初期大大發揮了塑造主角的作用,通過與藤梓荊的交往,觀眾基本可以對範閒建立不畏強權、重情重義的印象。可惜,範閒的人物性格建立起來後,藤梓荊這個原著裡的“普通角色”也要死掉了。除了塑造主角外,角色還要通過死亡的劇情,完成其它更重要的任務:點明立意、推動新劇情。

範閒與藤梓荊

而原著第二卷中,範閒先以京都詩會小有名氣,再以牛欄街刺殺揚名立萬,刺殺一事後,坊間傳聞“文能七步成詩,武能七步殺人,是謂範公子是也”。從此,範閒在京都名聲大震,也沒人再講他的“私生子”身份。至於後來的事情,可以通過範閒的一步步成長徐徐展開。於是,書中的範閒,在第二卷結束後,開心地“給澹州的奶奶寫了一封信“,在夏至期待著秋天大婚,第三卷的開頭,悠閒地去探望受傷的藤子京。

然而,電視劇可不能如此。劇中,藤梓荊的家人問題得到解決後,範閒得馬上為自己找點新的事情幹。所以,藤梓荊之死,為他下一步行動帶來的動機特別重要,追查司理理、林珙、長公主,甚至要改變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過藤梓荊的劇情,編劇拉開了京都權力這張網,將京都的各派勢力展現在了觀眾面前,與此同時,道出了該劇的立意:人無貴賤。範閒也由“只想好好活著”,理解了葉輕眉“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希望能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依然保持道德的高尚,懲惡揚善。

鑑查院石碑,碑文較原著有所修改,原文被不少讀者看作文眼,貓膩曾聲明此段文字引用自《十二國記》

總之,對於原著中藤子京的改編,可見整部電視劇改編的原則:人物、劇情即使因故事主線而調整,但立意還是儘量與原著保持一致。而這部分,其實應該是原著黨最希望電視劇能夠保留呈現的。

相較於過去網文IP的改編,這次《慶餘年》電視劇還是從多方面發揮了影視的長處,也保留了小說的精華。雖然原著中有些地方還是難以體現,有些遺憾,但這或許就是小說比之電視劇的魅力所在。

這季電視劇播放過程中,不少觀眾疲憊,去選擇小說追劇情,卻發現觀感相去甚遠。其實,小說和電視劇都能彰顯各自領域的原創水準,又能相互促進傳播,是非常好的開始。


多媒體電子電力軟件


大家好,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肥吉,一個愛煲劇的90後。

慶餘年這部小說,是網絡作家貓膩的封神之作,電視劇是根據這部小說IP改編的影視作品。作為一個資深的原著黨,電視劇跟原著有許多不同,我來淺談兩點。

首先,是世界觀架構的基調不同。原著中第一卷關於童年的部分,小說是非常早的交代了許多關於那個時代的事情,例如神廟是什麼地方,範閒的母親葉輕眉,天脈者的緣起等等,為後續奠定了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反觀電視劇,一直是到範閒讀信才開始逐漸架構世界,這裡劇情就有些拖沓,沒有小說裡面的世界觀那麼龐大和引人入勝。而且熟悉貓膩的讀者都知道,貓膩的世界觀是不會僅限於一部小說裡,他的另外一部小說《間客》都還有,所以劇版裡面會不會只是單一的汲取這小部分,現在還不得而知。

其次,劇版對比原著小說,他的角色出場順序和故事調整都很多。例如劇版裡面的滕梓荊,早早的犧牲,小說裡面是陪伴範閒到最後,最終成為範閒的左膀右臂,雖然斷了一隻手臂,但最終也能和自己深愛的妻子自己疼愛的兒子一起終老。還有劇版討人喜愛的王啟年,在小說裡戲份沒那麼重,本來是要就在北齊接替言冰雲,在劇版裡換成了郭寶坤。再者郭寶坤,在小說裡前期不是很重要的人,後面是範閒明面上最大的敵人,現在劇版變成接替言冰雲在北齊的角色,劇版後續劇情也就是這樣了。還有很多人物的不同,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劇版《慶餘年》是一部值得看的劇,也非常尊重原著的劇情以及設定,進行了超好質量的改編,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況且整部劇所有的演員演技在線,老戲骨教科書般的演技,都讓人賞心悅目。

非常期待第二部和第三部分製作。我是肥吉,一名愛煲劇的90後大叔。





肥吉影視


開篇基調,多有爭議

首先要說,《慶餘年》小說與電視劇的基調,區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原著黨對電視劇不滿的原因之一。

小說基調,和文風有關,相較於大多網文,貓膩用詞還算講究,行文嚴謹,雖不失詼諧,也有爽文橋段,但總體上可稱娓娓道來,不溫不火地為讀者將故事慢慢鋪陳。前期多為世俗之事,但中後期發力,權謀詭譎,百樣人性,深入讀者之心。

其實,小說第一卷童年部分,早早便交代了不少世界觀的內容,比如神廟、天脈者、葉輕眉、太平別院等,這些世界觀設定,會讓讀者覺得小說不簡單,架空感好,有想象空間。而電視劇中的世界觀,呈現較慢,是通過初見司南伯、鑑查院石碑,甚至中期打開寶箱後才逐漸成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電視劇一開場就給觀眾講世界觀,需要大量旁白,觀眾難免乏味,還不如先以詼諧喜劇切入。

而且,原著中並沒有葉輕眉寫給範閒的那封長信,之所以增加這段文字,想必是難得的讀信場景,可以為觀眾道出世界觀設定,乘機多講些。至於說電視劇世界觀與小說是否一致,見仁見智。熟悉貓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慶餘年》的世界觀,並非在這一部小說裡,在《間客》中還有涉及,電視劇會否只取部分,還未可知。

可惜的是,電視劇開頭幾集,也奠定了整部劇的調性,不少人看了開頭就棄劇,稱這是一出沒頭沒腦的喜劇,略顯“網遊風”的服化道,讓想看好故事、想看正劇的觀眾失了興趣:“看了頭兩集,搞笑歸搞笑,沒找到追下去的理由啊,為什麼這麼熱?”

至於《慶餘年》的原著粉,顯然不願意將這部作品當成喜劇來看,這部作品之所以難忘,與故事後期的宏大及慘烈有關,人情複雜,給人無限哀嘆,過於搞笑,原著粉難免心生牴觸,“我記憶中的《慶餘年》,不是這樣的故事。”

然而,IP改編,這種基調變化,並不少見。當年以悲劇動人的遊戲《仙劍奇俠傳》,被改編為電視劇時開篇也很歡樂,尤其是仙劍三的主角,原著本是溫潤的畫風,劇中痞氣十足,惡搞不斷,令原著黨很快棄劇,不料,卻收穫了一堆電視劇粉絲,還帶紅了好幾位流量明星。可見,對於電視劇來說,歡樂向的劇情確實更容易“吸粉”,對於作品的傳播,也未必沒好處。

角色順序,調整頗多

進入京都後,電視劇的精彩才開始。這裡有兩出好戲,將京都的各方勢力及矛盾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一是靖王府詩會,二是範閒與郭保坤的官司,這兩場戲中,編劇對原著角色的出場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小說中範閒到京都後,確實是打了場官司,也以劇中手法揍了郭保坤,起因是被郭保坤揶揄後不爽,想揍便揍了,順便“看看范家勢力如何”。區別則是範閒為了“打黑拳”,主動包下整個醉仙居宴請靖王世子做幌子,並無藤梓荊事件,官司的結局也是被范家勢力輕而易舉地擺平。此外,這場官司中還有兩位狀師出場,皆被刪去,換成了原著後期與範閒有重要矛盾的賀宗緯,提前與觀眾混個臉熟。

而劇中的對峙公堂,一波三折,倒是讓觀眾看了看“京都勢力如何”。范家與郭家的矛盾,隨著太子與二皇子的到來,升級為皇子間的對立,再到鑑查院與慶帝的立場,一場戲中,全京都的權力較量都得到了展示,各方交鋒,很是過癮。範閒、太子、二皇子三人的微妙關係,也為觀眾拉開了一條更令人興奮的主線。

可是,小說中範閒、太子、二皇子的好戲,可沒來得這麼早。太子在書中第三卷才與範閒碰面,緣由是消暑的地方與範閒撞了個正著。太子所忌憚的,自然不是範閒這個初入京都的人物,只是擔心內庫被範閒接手後,從舊賬裡翻出不妥之處;二皇子出場則更晚,範閒大婚後,內庫繼承人的位子坐實,太子與二皇子紛紛以大婚為由,送禮拉攏範閒,第四卷才正式碰面。至於三人的交鋒,就在更往後的劇情中了。

誠然,電視劇將幾位政敵的出場改到前面,對觀眾極為友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著裡太子和二皇子,初期與範閒可沒有劇中那樣密切,往來都是由手下親信打點,密集的對手戲,還是在範閒和林婉兒成婚後,確要繼承內庫後才開始。從這一點來說,顯然是原著更經得起推敲,範閒初入京都,雖被慶帝指婚,但諸事未定,就讓太子和二皇子親自出馬,花樣百出拉攏之、威脅之,恐怕算不上合理。

此外,劇中還有不少人物間的交往方式,被觀眾質疑,這一部分,原著更縝密,但電視劇更重衝突與觀感,不等範閒坐上高位就先較量起來,大家才看得更過癮。

重要場景及道具,串聯巧妙

小說與電視劇,對創作者來說是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小說使用的是文字,電視劇用的則是鏡頭語言,同一個故事,換了不同表達方式,難免需要調整。

小說中提及鑑查院和提司腰牌,只需要幾段敘述文字即可,出現在文中何處,都不會太突兀。但電視劇中,旁白不宜多,通過鏡頭敘事,任何一個新場景、新道具的出現,都需要與正在上演的好戲相關,觀眾才明白它們是什麼。

電視劇中,範閒進京途中就被言冰雲要求亮出提司腰牌,到京都後,又拿著提司腰牌去鑑查院為藤梓荊取文件,閱讀鑑查院門口的石碑後,與鑑查院的往來也不少,更有一場鑑查院之亂的戲,讓觀眾對小說中後期極為重要的權力機關,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了印象。只是,提司腰牌有時候看起來厲害,有時候又沒那麼有威望,稍顯尷尬。

而小說中範閒深入鑑查院的劇情,是在範閒婚後。當時他不僅小有名氣,還有了“駙馬”的身份,陳萍萍利用範閒在春闈事件中與刑部的大沖突,有意暴露範閒“鑑查院提司”的身份,“提司”之權力可以“暗操官吏生死”。共同與朝中勢力一番廝鬥後,京中百官才知範閒身居尊位,實力不可小覷。如此,範閒再順理成章地進入鑑查院,結識八大處,受到各方關照,出使北齊前也獲贈一堆三處冷師兄及同門的護身道具。

相較之下,小說邏輯性更強,但鑑查院這樣重要的場景,在劇中要是太晚出現,劇情高潮時,就會變成空降之兵。而且,要不是範閒早就拿著提司腰牌聲明“看似厲害”的提司身份,前期在京都與眾人的關係,會更加令人生疑。可見,小說與電視劇,在謀篇佈局的思路上邏輯並不相同。

主角經歷,大不相同

與主角經歷有關的劇情,電視劇中調整很大,不僅有順序調整,還有動機調整、參與度調整。這一部分,個人覺得是改得很好,目前來看,電視劇節奏更為緊湊。

一方面,電視劇中的人物,比小說更需要些道德行為動機,推動劇情時才能激起觀眾的共情。

小說中,範閒去京都詩會,是因為父親安排自己出入京都社交場合,為名為利;打官司則是主角為了試探范家勢力。牛欄街刺殺,藤子京只是受傷,程巨樹被範閒當場擊斃,事後範閒努力練功,為升級。追查司理理,全由鑑查院著手,範閒派了王啟年跟蹤,事後對司理理用刑審訊,為好奇。還有林珙這個人物,根本就是出場即“領便當”,因為欺負範閒被五竹“秒殺”,完全沒人想到跟範閒有關。

這些情節,如果電視劇按照原著拍,主角的個人動機可能不合適。編劇改為主角為了尋找戀人參與詩會,為了兄弟之義暴打郭保坤、打官司,為了朋友之死追查司理理與林珙,並且所有事件都有範閒親自高度參與,動機更明確,更能激發觀眾同理心,劇情也是一氣呵成地被推動。

而夜宴鬥詩、與長公主的內庫之爭、南慶和北齊兩國談判這幾處主要情節,倒幾乎是與原著一致。

尤其是精彩的夜宴,與王啟年配合偷鑰匙,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勾結,都是原著手筆,僅主人公的動機略有不同。雖然都是為了五竹去拿鑰匙,小說中是範閒安於京都生活,被五竹教育“力量還不夠”後,為擁有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而劇中,不僅為了解母親的過往,更是為了讓一心為主的五竹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動機更為利他。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不少原著粉絲,恰恰是喜歡範閒這種小人物逐漸變強,經歷內心成長與洗禮的世俗動機,更真實、更有代入感,對於電視劇一味拔高範閒價值觀的設定,並不適應,甚至還覺得劇中主角的行為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這裡只能說,貓膩寫的人物,非常真實,那些世俗之處,才顯得人物有血有肉;而電視劇,觀眾是看戲,要想戲裡精彩,主角或許也不能太普通。

另一方面,小說能給讀者代入感,劇情就可以按時間線推進,讀者隨著主角一同春去夏來,偶有章節平淡,不緊要。但電視劇不能數著日子過,沒衝突觀眾就無聊,就會棄劇,所以劇情裡激烈的衝突不僅不能少,還不能斷,編劇在原著的不少日常情節中都設置了與故事主線有關的衝突。

以範閒與宰相林若甫的會面為例。小說中這是主角的日常行為,成婚前去拜訪岳父,全道為了婚事周全,還特意買了鼻菸壺、送了字畫討好林若甫,相見一派和氣。劇中,二人相見卻是因為宰相之子林珙之死,而且所有人都在懷疑是範閒所為。這一處電視劇設置的情節,人物衝突非常激烈,氣氛緊張,讓觀眾都為這次會面捏了把汗。宰相在範閒面前燒掉林珙字畫時,一切盡在不言中。相較之下,小說中這一段見岳父,實則平常了些,保留的橋段,是範閒與大寶真誠交往時那段童真的對話,以及林若甫因此而來的好感。

林珙之死的劇情,算是第一季的重要節點,與追查司理理事件相輔相成,讓南慶與北齊的國家關係顯露,大地圖也隨劇情展開,京都勢力的鬥爭變成兩國關係的較量,把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此外,原著裡進入鑑查院、出使北齊、交往皇子,都是範閒婚後的事情,而小說中範閒的婚事、春闈主考官兩處精彩章節,都被電視劇改為“北齊回來後再說”。如此設置後,範閒在第一季就周旋於家族、京都、宮闈、兩國之衝突,節奏緊湊,矛盾步步升級,實則也是借主角經歷,迅速為觀眾鋪開了原著故事主線,讓重要人物悉數登場。

總體來講,電視劇將原著劇情重組,將小說中都較難呈現的世界觀、人物關係在觀眾面前鋪陳得明明白白,還能吸引大家追劇,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二次創作。

角色性格,略有變化

即使是“改編自小說”,編劇王倦的影視原創實力也十分惹眼,這一點,在電視劇的人物性格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電視劇有些人物的性格與小說不同,原著黨或有不滿,但無疑個個人物都有些記憶點。

首先,範閒性格區別很大。劇中範閒不拘小節、略帶狂妄、胸懷坦蕩,與隨性的二皇子相見,十分投機。而小說中,範閒心思縝密,頗有“心機”,見到神廟,誠心跪拜。二皇子初見他的評價是:“這位妹夫太過小心謹慎了,哪有半點兒慶國人骨子裡數十年間養成的驕傲狂縱……”前期費介也與範閒說:“你不像小姐當年那麼……囂張?”

而另一關鍵人物五竹,目前看來電視劇和原著設定是一致的,伏筆已經埋了不少。但小說中的五竹性格冷淡威嚴,人格更為獨立,對範閒雖有護短,更多是鞭策,與劇中忠心護主、偶爾情感飽滿的五竹,區別還是很大的。

王啟年、柳氏這兩位角色,電視劇與原著的觀感有差距。小說中這兩位人物都相對循規蹈矩,即使王啟年曾經做過些投機生意,柳氏早期一直是側室身份,但行事都相對正派,言語莊重,甚至在不少情節中,可見風骨。電視劇裡兩位角色更富喜劇感,性格立體,人物在關鍵時刻的行為反差,反而更能凸顯起品格上的珍貴。尤其王啟年這個角色,在原著基礎上,原創度很高。

另一位爭議很大的人物長公主,相對比較特殊。電視劇中有一句臺詞,“長公主向來以柔弱示人……”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些突兀,明明劇里長公主一直都是很有謀算的樣子,身份也很尊貴,太子都畏懼她幾分。其實,小說中的長公主,的確經常嚶嚶哭泣,柔弱姿態,描寫頗多,顯得威嚴、有權勢。並且,與之一同籌謀的皇后這一角色幾乎被刪去。

此外,原著中範閒對長公主並無恨意,還想著此人是自己丈母孃,要好好拜見,直到長公主暴露本性,突然“發瘋”,告知範閒自己對他的敵意,才生間隙。夜宴後範閒撞見長公主和莊墨韓對話時,是因為一直對言冰雲孤身入敵國心存敬佩,也逐漸將自己當作慶國人,有了些愛國情緒,才對“賣國”的長公主感到“噁心”。之後的刺客身份和傳單戰,原著中沒有人猜到是範閒為之。而劇中,範閒和長公主早就因為藤梓荊結下樑子,較原著前期要劍拔弩張得多。至於長公主與林若甫的舊事,其實是一段特別複雜的糾葛,並非臺詞中的“毫無感情”。

不過,長公主最受爭議的造型,“自然散落的順直黑髮“,包括面容青春,看起來與林婉兒年齡相仿甚至眉眼更動人,還真是原著所寫。而劇中長公主“瘋”的性格,與原著裡也算相近。

其他人物,都可謂神似。慶帝和陳萍萍的重頭戲還未開演,目前劇情中所表現出的已然令人期待,太子與二皇子,表演也十分到位。而林婉兒、範若若、葉靈兒、司理理、海棠朵朵,幾位女性角色,都與原著十分接近。總體來講,劇中沒出現太違和的人物。

人物塑造,各有長短

其實,人物性格諸多區別,與小說和影視兩種不同載體有關,小說和電視劇可謂各有優勢,也各有遺憾。

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種,敘述人物生平就是其一。人物登場,道出背景和經歷,讀者就會對此人性格有個大致想象,比如宰相林若甫,書中一開始便讓讀者知曉,此人“千古第一奸相”、“出生貧寒”、“官位屢有起伏”、“表面清明、內裡陰險毒辣”,是否比劇中的宰相看起來複雜很多?

電視劇講述人物生平,臺詞可無法如小說文字那般到位,林若甫雖說自己“三起三落”,觀眾聽過便罷了,不會多想。其實,影視中體現人物性格,若非演員演技高超,更多要通過對手戲才行。

劇中塑造人物的典範,當屬北齊的沈重,沈重出場在第一季後期,甫一出現,在城門口與範閒、老嬤嬤、肖恩、上杉虎等多個角色持續不斷的對手戲,就將這個人物聰明、奸猾、多疑、狠辣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成為範閒新的勁敵。

反觀南慶的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對手戲,僅能表現為人臣的一個小小側面,喪子後與範閒的對手戲,又再體現一個為人父的側面,與長公主的對手戲,不痛不癢。要說,小說中長公主與宰相間的情感糾葛,幾處旁白,幾番對話,兩個心路崎嶇的人物立馬躍然紙上,電視劇中這兩位人物,實則不如小說中飽滿。

不過,小說對任何一個人物,都可多著筆墨,讀者看得也快,貓膩的作品又以配角見長,配角這方面,很多劇中對手戲較少的配角,都有遺憾。但影視劇也有長處,演員的神態、動作、語氣,攝像及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會使人物更深入人心。

慶帝和陳萍萍,得益於兩位經驗豐富的演員,自不必多說。太子和二皇子,也是很有趣味。夜宴前增加的戲份,一位擔心宴會上吃不飽提前狼吞虎嚥,一位擔心衣服起褶子常立門前,人物特點立竿見影。

範思轍是一大亮點,劇中的人物塑造基本符合原著,但比小說中還要可愛。

最後,對手戲的精彩,與劇本臺詞也分不開。其實,劇中不少臺詞,都是出自貓膩原文之手,可見原著遣詞造句之精良,而演員的詮釋,又為其增添了光彩。

愛情戲耐看,可圈可點

說到原著與電視劇的愛情戲,區別很大。小說中的言情橋段,與大多數網文無異,只是男頻文中的女主角,通常有多個,角色性格相對也沒那麼突出,但電視劇的林婉兒還是非常動人的。

劇中,林婉兒的出場,不論是臺詞上,還是“白衣”、“雞腿”、“吐舌頭”等細節,都對原著作了高度還原。而之後退婚、司理理之交、林珙之死、長公主陰謀、出使北齊等事件生出的枝節,又為小說中相對順利的林範成婚,增加了波折,讓二人的愛情發展更有懸念。

至於範閒和林婉兒的婚事,小說中,範閒一直是心心念念,更有對結姻後的財權利益抱有期待,與劇中“真心相待,與財權無關”可不一樣。至於範閒和長公主、林珙的矛盾,在原著中是範閒一個人的事情,為了成婚也心安理得地決意要瞞著林婉兒,僅在婚後角色成長後,提起“像根刺一樣紮在範閒心中”。

而電視劇中範閒對林婉兒的情感,非常純粹,不僅因此對長公主有所忌憚,甚至被掣肘,更與範若若認真溝通了愛人的相處之道,“不道全無秘密,偶爾也需要善意隱瞞”,多次陷入沉思。在對林婉兒的欺瞞上,範閒心生愧疚、五味雜陳,之後二人互訴衷腸,一句“以後再也不騙你了”,能看出感情的昇華。總體來說,甜度高又不失分寸,算是耐看的愛情戲。

劇情增刪,緊扣立意

最後,《慶餘年》原著之立意,每個讀者都有不一樣的體會,貓膩用範閒的故事,寫了葉輕眉的價值觀,寫了人類的成長與老去,寫了理想與現實,也寫了世人最深的情感糾葛。

目前來看,編劇是圍繞原小說的部分立意去設置劇情的,但對主旨是否會有閹割,還無法知曉,畢竟第一季的劇情還遠未及小說的精彩之處。同時,電視劇對小說劇情有明顯增刪,尤其是藤梓荊這個人物所增加的部分,引起了較大爭議。

藤梓荊,書中名為藤子京,說實話其實沒什麼特色,本身是司南伯的人,因有回澹州接範閒的任務而與範閒熟絡,為人也是畢恭畢敬,時時尊稱範閒“少爺”,完全沒有劇中桀驁不馴的感覺。牛欄街刺殺一事後,藤子京大腿受傷,歸家養傷從此戲份就少了許多。而範閒經過牛欄街一役,只覺自己身手不如他人,需要更多自己的勢力、親信,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

劇中的改編可謂亮點頻出,藤梓荊第13集離世,觀眾中掀起波瀾,劇迷罵編劇不該讓此人“領便當”,書迷大呼:“原著中沒死!改得也太多了!”可見這個人物塑造得成功,觀眾頗有不捨。

其實,藤梓荊這個人物,在電視劇初期大大發揮了塑造主角的作用,通過與藤梓荊的交往,觀眾基本可以對範閒建立不畏強權、重情重義的印象。可惜,範閒的人物性格建立起來後,藤梓荊這個原著裡的“普通角色”也要死掉了。除了塑造主角外,角色還要通過死亡的劇情,完成其它更重要的任務:點明立意、推動新劇情。

而原著第二卷中,範閒先以京都詩會小有名氣,再以牛欄街刺殺揚名立萬,刺殺一事後,坊間傳聞“文能七步成詩,武能七步殺人,是謂範公子是也”。從此,範閒在京都名聲大震,也沒人再講他的“私生子”身份。至於後來的事情,可以通過範閒的一步步成長徐徐展開。於是,書中的範閒,在第二卷結束後,開心地“給澹州的奶奶寫了一封信“,在夏至期待著秋天大婚,第三卷的開頭,悠閒地去探望受傷的藤子京。

然而,電視劇可不能如此。劇中,藤梓荊的家人問題得到解決後,範閒得馬上為自己找點新的事情幹。所以,藤梓荊之死,為他下一步行動帶來的動機特別重要,追查司理理、林珙、長公主,甚至要改變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過藤梓荊的劇情,編劇拉開了京都權力這張網,將京都的各派勢力展現在了觀眾面前,與此同時,道出了該劇的立意:人無貴賤。範閒也由“只想好好活著”,理解了葉輕眉“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望,希望能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依然保持道德的高尚,懲惡揚善。

鑑查院石碑,碑文較原著有所修改,原文被不少讀者看作文眼,貓膩曾聲明此段文字引用自《十二國記》

總之,對於原著中藤子京的改編,可見整部電視劇改編的原則:人物、劇情即使因故事主線而調整,但立意還是儘量與原著保持一致。而這部分,其實應該是原著黨最希望電視劇能夠保留呈現的。

相較於過去網文IP的改編,這次《慶餘年》電視劇還是從多方面發揮了影視的長處,也保留了小說的精華。雖然原著中有些地方還是難以體現,有些遺憾,但這或許就是小說比之電視劇的魅力所在。

這季電視劇播放過程中,不少觀眾疲憊,去選擇小說追劇情,卻發現觀感相去甚遠。其實,小說和電視劇都能彰顯各自領域的原創水準,又能相互促進傳播,是非常好的開始。


鄉村小夥計


一、童年

小說第一卷童年部分,早早便交代了不少世界觀的內容,比如神廟、天脈者、葉輕眉、太平別院等,這些世界觀設定,會讓讀者覺得小說不簡單,架空感好,有想象空間。而電視劇中的世界觀,呈現較慢,是通過初見司南伯、鑑查院石碑,甚至中期打開寶箱後才逐漸成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電視劇一開場就給觀眾講世界觀,需要大量旁白,觀眾難免乏味,還不如先以詼諧喜劇切入。

而且,原著中並沒有葉輕眉寫給範閒的那封長信,之所以增加這段文字,想必是難得的讀信場景,可以為觀眾道出世界觀設定,乘機多講些。至於說電視劇世界觀與小說是否一致,見仁見智。熟悉貓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

二、角色順序,調整頗多

進入京都後,電視劇的精彩才開始。這裡有兩出好戲,將京都的各方勢力及矛盾展現在了觀眾面前,一是靖王府詩會,二是範閒與郭保坤的官司,這兩場戲中,編劇對原著角色的出場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小說中範閒到京都後,確實是打了場官司,也以劇中手法揍了郭保坤,起因是被郭保坤揶揄後不爽,想揍便揍了,順便“看看范家勢力如何”。區別則是範閒為了“打黑拳”,主動包下整個醉仙居宴請靖王世子做幌子,並無藤梓荊事件,官司的結局也是被范家勢力輕而易舉地擺平。此外,這場官司中還有兩位狀師出場,皆被刪去,換成了原著後期與範閒有重要矛盾的賀宗緯,提前與觀眾混個臉熟。

而劇中的對峙公堂,一波三折,倒是讓觀眾看了看“京都勢力如何”。范家與郭家的矛盾,隨著太子與二皇子的到來,升級為皇子間的對立,再到鑑查院與慶帝的立場,一場戲中,全京都的權力較量都得到了展示,各方交鋒,很是過癮

三、主角經歷,大不相同 。

小說中,範閒去京都詩會,是因為父親安排自己出入京都社交場合,為名為利;打官司則是主角為了試探范家勢力。牛欄街刺殺,藤子京只是受傷,程巨樹被範閒當場擊斃,事後範閒努力練功,為升級。追查司理理,全由鑑查院著手,範閒派了王啟年跟蹤,事後對司理理用刑審訊,為好奇。還有林珙這個人物,根本就是出場即“領便當”,因為欺負範閒被五竹“秒殺”,完全沒人想到跟範閒有關。

這些情節,如果電視劇按照原著拍,主角的個人動機可能不合適。編劇改為主角為了尋找戀人參與詩會,為了兄弟之義暴打郭保坤、打官司,為了朋友之死追查司理理與林珙,並且所有事件都有範閒親自高度參與,動機更明確,更能激發觀眾同理心,劇情也是一氣呵成地被推動。



夏大膽


電視劇《慶餘年》一度很是火熱,儘管這部劇質量確實不錯,豆瓣評分也高達8分,但是仍然還是有不少原著粉絲表示不太滿意,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認為改編與原著相差太多,特別是在滕梓荊戰死後,這些粉絲更是坐不住了,各種吐槽接踵而至。

相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這部劇算是挺不錯的,有笑點有疑點也有煽情點,加上強大的演員陣容,完全能夠支撐起這部作品。沒看過原著小說的朋友現在都成了電視劇《慶餘年》的狂熱粉絲。

從原著角度來講,故事的情節確實有很多改動,範閒的童年,與若若的信,老哈的情節,費介和滕梓荊的入場,販鹽的老辛,五竹跳崖,葉流雲的一葉扁舟這些讓人有印象的情節要麼刪減要麼一筆帶過,最簡單的原因就是為了縮短時間時間,快速推進前期內容,讓範閒能長大然後進京都開始主線。

細節的描寫雖然可以讓觀眾能更深入地瞭解角色的成長,但同時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劇情容易拖沓,所以前面的故事不會太長,要抓緊時間沒進入正題。無論你怎麼改,總會有人吐槽,這是無法避免的。

畢竟這是電視劇不是小說,太過冗長反而會影響作品的效果。按照計劃電視劇《慶餘年》將拍成三季,即便是這樣,還是需要精簡不少內容。

沒有完全遵循原著雖然有些可惜,不過大家也不該對翻拍出來的電視劇要求太過苛刻,畢竟電視劇劇各方面的限制都遠遠大於網絡小說,不是所有場景都能夠還原出來的。

其實電視劇《慶餘年》的核心就跟原著不太一樣,《慶餘年》的故事在這部劇裡不過是張慶創作的網絡文學作品,講的就是“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的碰撞”,所以說故事從開始就已經在暗示原著黨們,後面的劇情會和原著有所出入。

當然,電視劇的大方向和原著還是一致的,只不過編劇對部分情節做了修改,最為顯著的就是“滕梓荊”的劇情。對這一段的評價觀眾們也是褒貶不一。其實都有道理,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修改也挺好,雖然在原著裡滕梓荊並沒有死,但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範閒的追隨者裡,他跟王啟年相比就是個打醬油的。

劇裡改編的滕梓荊無疑是賦予了他新的生命,“有些人活著他卻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卻活著”,劇裡的滕梓荊就是這樣一個人。“士為知己者死”,這樣的滕梓荊或許更符合張慶的故事內核吧。

想必絕大多數觀眾已經沉浸在了古裝戲部分,而忘記了開頭。起初我也是沒在意,邊看古裝戲部分還邊在想這第一季的故事要到哪裡完結才算好,但是當我想起開頭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無論古裝戲的部分講到哪裡,只要最後回到現實,張慶和葉教授再聊上幾句就能結尾了。一開始張慶就說過,“我頭幾章都寫好了,只不過還差個名字”。

第一季的結尾就應該是張慶把這部作品定名為《慶餘年》。


小小池愛剪輯


目前為止(33集)主線方向一致,世界觀有一定差異,細節差異很多。整體來說小說裡的主要角色人物形象更豐滿真實,邏輯相對嚴謹,電視劇裡情節更搞笑,配角更出彩,bug也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