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飲食有啥關係?來看看被黑死病改變的世界飲食格局

其實很多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都是會因為一些事件而產生變化的,這次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或多或少都發生了點變化。

比如開發了新的買菜方法,我媽也學會線上買菜了,還學會了用4個APP來比價搶菜;比如下班後和週末也不出去浪了,老老實實在家和愛人孩子在一起;我跟家人聊天的時候聊到,不知道經過這次,有些人喜歡吃奇奇怪怪的野味的習慣是不是能徹底改掉;爸爸媽媽那一輩線上買菜的習慣會不會就此養成了?而且以後上街戴口罩的人數應該也會比以前多吧。


瘟疫與飲食有啥關係?來看看被黑死病改變的世界飲食格局

飲食習慣也一樣。就是歷史上一些特殊的事件,會促成一些轉折,促成一些改變。

瘟疫這個東西呢,其實從來與人都是相伴共生的,人在進化,病毒也在代代更新,鼠疫過去後,出現了梅毒、天花,戰勝了梅毒、天花之後,又冒出了艾滋和冠狀病毒。我們人類的認知當然是有限的,我們跟不上病毒的更新速度。但換個角度理解,病毒其實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推手。這一點,我們能從人類的歷史中看出來。

盤點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瘟疫的話,黑死病是一定要擁有姓名的吧。這個病帶走了14世紀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因為黑死病,歐洲死了2500萬人,而你知道當時全世界的人口才多少,才4個億而已),而且也影響到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當然,黑死病帶來的影響很多,但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透過飲食看世界嘛,所以重點還是講對飲食的影響。

我們先看看黑死病是怎麼來的。現存的資料顯示,這個黑死病的起源,是在亞洲。就是造成黑死病的病毒啊,叫鼠疫桿菌,攜帶在蒙古沙鼠身上,所以人類最早攜帶上黑死病病原的人類,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

那亞洲的病毒怎麼會跑到歐洲人身上呢?就要從蒙古人和威尼斯人的衝突說起。14世紀,威尼斯人老是從蒙古抓奴隸,那蒙古人當然不幹了,兩邊就起了衝突,一路打仗打到了今天的烏克蘭的一座城市,叫卡法,卡法是當時威尼斯人控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港口。蒙古人攻卡法人久攻不下,最後想出了一個什麼餿主意,就是當時正好蒙古的軍隊裡在流行鼠疫,也就是黑死病,這個蒙古人腦筋一動,把它們軍隊裡得了鼠疫的士兵的屍體,用投石機拋進卡法城內。


瘟疫與飲食有啥關係?來看看被黑死病改變的世界飲食格局

那可想而知,這些屍體一拋進去,卡法城裡的官兵、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而且他們不像蒙古人,從小的生活環境裡就可能是有這個病毒的。一個全新的病毒對人類機體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所以卡法城裡馬上有人出現和拋進來的屍體一樣的症狀:皮膚上出現大量黑斑,流出血液和體液,高燒不退、精神錯亂,發病以後撐不了1、2天就死了。所以等卡法城裡的百姓明白過來也來不及了,黑死病已經在城裡蔓延,蒙古人就趁這個機會攻破了卡法的城門。

那最要命的是什麼,是在這個時候,卡法城裡住的一些有錢的威尼斯商人,一看形勢不對,就帶著財產跑回了意大利本土。黑死病就是這樣子被帶到了歐洲。

疫情來了以後呢,歐洲人就慌了。一慌呢,就開始找各種辦法治病。什麼拿大便塗抹腫塊、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口放病毒等等奇怪的方法。

這一點也很有意思,其實人類面對恐慌的時候的反映一直都是這樣,前陣子我們有人搶板藍根、搶雙黃連,也是未經考證就流行開來的所謂治療方法。

那後來歐洲人發現了一個什麼救命稻草呢?是蔗糖。對當時的歐洲來說,蔗糖是一個特別難得的高級貨。因為蔗糖要靠甘蔗來獲得,但是歐洲緯度高,很難種出甘蔗。所以蔗糖就物以稀為貴的變成了治百病的神藥,當然蔗糖本身就很好吃,吃了會讓人產生愉悅感,再加上稀缺在這個屬性,就更加被深化了。


瘟疫與飲食有啥關係?來看看被黑死病改變的世界飲食格局

當時意大利的醫學中心叫薩萊諾醫學院,這個學院在教科書裡寫的是:“蔗糖對於熱病、咳嗽、胸悶、嘴唇乾裂、胃病具有療效。”

這下好了,歐洲人像瘋了一樣地囤積蔗糖,而且也變著法兒的加到各種食物裡去。有點像我們國人吃什麼東西養生一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的那個意思。

雖然現在各種宣傳都已經在宣導了,高糖飲食不健康啊什麼,還有很多博主做人體實驗,比如連續一個月只吃精製食品和只喝含糖飲料啥的。但是噬甜的這個習慣,歐洲人到現在也沒糾正過來。2015年,我在一個英聯邦國家吃的一塊點心,那個甜到牙疼的滋味,我到現在還記得。所以現在提倡的低糖飲食,其實是在與歐洲大陸幾百年來的飲食習慣慣性的對抗。

黑死病在意大利肆虐過以後呢,慢慢的傳到了法國、傳到了倫敦。黑死病之厲害,逼得英法兩國都不得不休戰了,而這個時候蘇格蘭趁著英格蘭爆發瘟疫,開始攻打英格蘭,結果可想而知,被黑死病病毒給“反殺”了。

慢慢的黑死病,就這樣在歐洲大陸蔓延,最後傳到俄羅斯北部,也就是東歐的盡頭,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整個歐洲全面淪陷。最後,2500萬人因為黑死病死亡。

歐洲人口下降的厲害。人口減少帶來的是什麼問題,就是勞動力就減少,物資匱乏,物資一匱乏,物價就飆升,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其實在此之前的歐洲人,生產方式和飲食習慣與東方人是相近的,都是農耕為主。我們主要種植稻米和粟米,而歐洲人種的是小麥。

一樣的是,肉類、魚類都是難得獲取的優質蛋白,有很多農場主靠僱傭勞工,或者出租田地生活,但是人少了以後,僱傭不到農奴了,很多田地就只好荒著。

但是不行啊,人還是要吃飯啊。所以他們把耕地改成牧場,因為牧場不需要像糧食那麼精細的照顧,而且一個人可以管更多的面積和更多的動物。就因為這樣,肉類、奶類、蛋類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現在去歐洲啊,你去看他們的超市,裡面的奶酪製品可以鋪滿好幾個冰櫃。奶酪是個能量密度很高的食物,一般1公斤奶酪,需要10公斤奶才做的出來,現在國內也有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奶酪吃,因為一小口奶酪的能量就相當於一杯奶了。所以也從黑死病肆虐歐洲之後開始,歐洲人的蛋白質攝入量開始大幅領先東方人。

瘟疫與飲食有啥關係?來看看被黑死病改變的世界飲食格局

黑死病直接影響了歐洲的歷史。推動飲食習慣的改變只是一個方面,黑死病還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推手,文藝復興又間接的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一開啟,更加是加速了世界飲食格局的變化。

那黑死病和文藝復興有啥關係?是因為歐洲人民發現信上帝沒有用了,上帝連自己的僕人都保護不了,很多神職人員都死了。而文藝復興強調的就是反抗神權壓迫,推行現實主義。

於是呢,歐洲人一方面認為亞洲的香料可以消炎治病,一方面歐洲人都不信教了啊,神職人員急需去更遠、更廣大的地方傳教,所以大航海時代開啟了。

大航海帶來的改變就多了。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美洲的花生、玉米、向日葵這些作物產油量高又易於種植,才讓我們今天用油成本降低;


土豆、番薯原產於美洲,產量高、吃得飽,而且是畝產最高的主食,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中國康乾年間迎來過一次人口的暴漲,就與土豆番薯的傳入有關;原產於美洲的辣椒,則開啟了調味品的新時代。

歸根結底,飲食發展的契機大航海,與黑死病有著不可忽視的因果關係。

也許,擁抱瘟疫帶來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迭代,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成長的階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