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祕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和廣大讀者見面了。此行的第一站,我們帶大家走進港南區木格鎮,聽一聽貴港客家山歌,看一看龍鳳麒麟舞的風采。再去領略一下廣西最大的客家圍屋群——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的恢弘氣勢。


  好客山歌 代代傳唱

  “歡迎客人到水泉咧,山清水秀風景美喂,龍鳳麒麟迎賓客啦,清茶一杯暖你心哎……”3月31日,“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走進港南區木格鎮。貴港日報直播團隊遠遠就聽見貴港客家山歌傳承人徐金勇已在水泉村村級服務中心一展歌喉。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秘

  聽聞大家慕名而來,徐金勇和搭檔朱淑英盛裝打扮,登臺演唱《落花園》:“鷓鴣啼,百花鮮,歌妹上山聊花園,莫嫌山高路又陡呀,山花好過御花園……”他們配合默契,聲情並茂,舉手抬足間將人物的喜悅、生氣、害羞等表現得生動形象、趣味十足。

  “客家人愛唱山歌,幹活時唱歌鼓勁,高興時唱歌抒情,經常是即興而唱、張口即來。”說起客家山歌,徐金勇神采飛揚,他從小在客家山歌氛圍里長大,不僅會唱,更愛唱。客家山歌一般為五、七、九字句,用二胡、嗩吶、笛子或揚琴等樂器伴奏,各地曲調互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區的曲調,也有多種腔調變化。徐金勇創作的客家山歌劇《青青月中草》作為貴港市選送節目之一在2018年廣西第十屆戲劇展演中亮相。作為貴港客家山歌傳承人,徐金勇以傳承和發展客家山歌為己任,和姐姐徐麗雄一起組建木格鎮客家山歌隊,還利用週末、寒暑假時間在木格中心小學客家山歌傳承基地義務培訓青少年唱山歌,使客家山歌代代傳承。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秘

  貴港客家山歌是貴港歌謠的一種,木格鎮是貴港客家山歌的發源地、核心地區。客家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可分為勞動歌、歷史傳說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情歌、兒歌和其他歌謠等。它繼承了古典詩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用詩體語言記述客家人在長期與大自然鬥爭中和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聰明才智、優良傳統,大多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在民間世代相傳,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貴港客家山歌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鳳麒麟 歲歲呈祥

  這邊客家山歌唱罷,那邊龍鳳麒麟舞馬上走起。隨著嗩吶、鼓、鈸、鑼、鑔幾種樂器響起,龍鳳麒麟舞傳承人梁仲斌神采奕奕地舉起龍珠走臺,隨後龍鳳麒麟同時上臺。整套龍鳳麒麟舞由9名隊員共同完成,其中3人分飾龍、鳳、麒麟三種瑞獸,珠引龍、花引鳳、扇引麒麟,隊員們翩翩起舞,讓人眼前一亮。“麒麟駕起祥雲走,蛟龍出海浪裡遊,鳳凰展翅深山出,觀光賞景樂悠悠……”歌聲中,演員們通過兩腿的跳、蹦、踏步去帶動腰部、胯部的擺動,從而展現出麒麟的活躍歡騰、蛟龍的剛健威武、鳳凰的嬌柔靈動。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秘

  現年61歲的梁仲斌儘管已進入花甲之年,但仍腳步矯健、動作敏捷。他從1978年開始學跳龍鳳麒麟舞,在演出中負責舉龍珠引龍。“龍珠舞得到位,龍才舞得好。”梁仲斌告訴記者。目前,龍鳳麒麟舞團隊有隊員39人,一場完整的龍鳳麒麟舞表演至少需要22名隊員,當天表演的隊員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78歲的鼓手岑廷富年紀最大,最年輕當屬舞鳳的羅惠紅,今年36歲,跳龍鳳麒麟舞也已8年多。“以前道具是竹編的,不耐用,現在換成了不鏽鋼制的,有20多斤重呢。”一曲舞蹈下來,羅惠紅已經冒汗,“看著簡單,其實學起來挺難的,要跟準節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過多年演練,現在,舞臺上的羅惠紅自信滿滿,已經沒有了初次登臺的緊張與羞澀。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秘

  “小時候,正月初幾村裡都有人來舞麒麟。聽老人說,麒麟是瑞獸,只有誕生偉人或太平盛世才出現。現在老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我希望每年春節都有人來舞麒麟。”老家在早禮村的市民梁先生說。

  據瞭解,在木格鎮平悅片區,龍鳳麒麟舞已流傳了100多年。龍鳳麒麟舞原稱麒麟舞。據史料記載,清代咸豐年間,木格鎮泉索村(今水泉村)藝人樑棟才在麒麟獨舞的基礎上加入了龍和鳳,由此發展成為龍、鳳、麒麟三種瑞獸共舞的形式,並改稱為“龍鳳麒麟舞”。這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常出現在新春佳節、新居落成、掛燈等喜慶場合,有慶賀盛世、恭祝吉祥之意。其唱詞內容因不同場合而異,多為即興創作。2008年,龍鳳麒麟舞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港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韋巧明介紹,目前港南區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4個,分別是貴港客家山歌、龍鳳麒麟舞、港南八音、木格彩燈;貴港市級非遺項目4個,分別是麟駒舞、木格白玉蔗種植技術、木格草蓆編織工藝、瓦塘香江賽龍舟習俗。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項目,該區分別建立了貴港客家山歌、龍鳳麒麟舞、港南八音傳承基地,每個基地落實專項經費落實專人開展傳承培訓。近年來,該區還通過舉辦戲曲進校園、“荷之韻”文化演出等活動,讓非遺走進老百姓的生活,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非遺保護意識。

“貴港記憶 遇見非遺”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動首站·木格非遺探秘

  走進圍屋 遇見芳華

  為了探尋青磚黛瓦間那驚豔的輝煌時光,歷史長河中那傳奇的圍屋村落,以及人們口口相傳、不絕於耳的客家文化,就像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我們腳步輕輕、腳步輕輕,到來探訪一個名叫君子垌圍屋群的地方。

  木格鎮雲垌村君子垌屯散落著的那19幢客家圍屋建築,是廣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經典客家圍屋群,也是自治區、貴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民國《貴縣誌》記載,君子垌的圍城始建於咸豐年間,最早是里人黎詩文等人建築的“雲龍圍”以及里人鄧逢元建築的“段心圍”,之後黎氏、鄧氏、葉氏等客家人的近二十座圍城相繼建成。與其他地方的客家圍屋相比,君子垌的建築更具特色,其一座方樓就是一座城,每座城佔地三至十畝左右。目前,君子垌以其罕見的聚居人多、城座眾、規模大、風格特、藝術美、保存好的特色,使很多到訪的有關部門人士、媒體記者、專家學者、民間訪客為之驚歎。

  君子垌圍屋曾經有多輝煌?繼清朝末年被賜為“文化鄉”後,據民國《貴縣誌》記載,當年君子垌考取大專生及留學人數達25人,佔全縣236人的10%之多,同樣,君子垌水利建設的成就該志也進行了記載。君子垌先後出了以留學美國最終獲得碩士學位回國並頗有建樹的黎傑材、早年赴日留學企望知識救國的黎大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啟金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人才。目前他們的故居保存尚好。

  穿梭其中,感受時光變換,遇見圍屋芳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充滿著生活的智慧,讓我深刻感受到了藝術創作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參與直播活動的市作家協會會員陸壽賢表示此行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文學創作中他將努力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延伸閱讀★

  什麼是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具體來說,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