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在德国柏林的近郊,有着这样一座十分简约古朴的古代皇宫,每天到访这座皇宫的游客络绎不绝。相比于它附近和他相仿的皇家宫殿,这座建筑的人气可谓是十分地"爆棚"。之所以它如此地受到游客的青睐,是因为在70多年前,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名垂青史的重大会议,会议的主题本身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较量。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70多年前,看一看在这所宫殿在历史上所发生的正邪较量。它就是今天的主角——位于德国柏林的塞琪琳霍夫宫。


一、献给王妃的"礼物"

1787年,时任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决定在柏林近郊新建造一所皇家公园,来搭配自己即将要建造的王宫,根据要求新公园被命名为"新花园公园"。公园建造后不久,威廉二世就在公园内修建了一座了崭新的勃兰登堡宫,供自己的王储弗雷德里希·威廉来居住,这也是第一座采用新古典主义设计品位而成的传统勃兰登堡宫。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1816年,为了使"新花园公园"更好地契合周围新建立的宫殿,威廉二世下令设计师彼得·伦内对公园的整体布局和风格进行修改。在伦内的初步计划中,原先的"新花园公园"将会被改为英国式的景观花园,并与附近的格列尼克桥、巴贝斯堡宫等宫廷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在经过多次修改和论证后,"新花园公园"正式动工重建,并在不久之后重新焕发了它的"第二春"。

时间转眼来到1914年,在此之前王储弗雷德里希一直住在原本的勃兰登堡宫当中,陪伴他的还有王储的妻子——时任王妃塞琪琳女公爵。但由于公园整体改造后,原王宫已经不适合整体的搭配,而且王储夫妇对王宫的设计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作为父亲的威廉二世决定重新为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建造一座满足他们自己风格的新宫殿。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1914年4月13日,普鲁士王室与建筑承包商Saalecker Werkstätten签订了新王宫的修建合同。按照合同要求,新王宫总计造价为149.8万德国马克,在1945年10月1日必须按时完工。为了保证修建速度顺利进行,承包商派出了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休尔兹-瑙姆布格负责整个王宫的风格和设计工作。在与王储夫妇进行沟通之后,瑙姆布格决定采用二人喜爱的英国都铎复兴建筑风格来设计王宫的风格。但不久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新王宫的建造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15年才得以恢复。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在历经了大约3年的建筑工作后,1917年8月这座都铎风格的新王宫被正式建造成功并命名为"塞琪琳霍夫宫",以表示对王储夫人的尊敬和爱戴。完工后不久,王储夫妇正式搬入这座英式风格建筑中居住了一小段时间直到1918年普鲁士王国结束。


二、充满乡村风情的王宫

根据整体建筑风格来看,塞琪琳霍夫宫是一座标准的都铎风格的乡村别墅。是的你没看错,王室家族成员的寝宫居然是乡间别墅风格,王宫的6个庭院以半木墙加石砖混合而成;整个的王宫屋顶共有55个大小形态不一的烟囱,使得王宫少了一分庄严威慑感,而多了一些平和与亲近感。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进入王宫庭院广场后,位于中心的大型庭院是整个王宫的核心部分,此前仅对王储和王储夫人进行开放。此外它的周围还包括一座小型的庭院花园和三个围绕在花园身边的小院子。庭园广场正中央的草坪上绘有一枚巨大的红色五角星,这枚红五角星是在战后被设计在此的,用于纪念苏军解放德国的重大贡献。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进入王宫内部后,位于一楼正中的"公共大厅"首先映入眼帘,大厅中摆设着许多王室所用的装饰品和王储夫妇的用品。经过一条大型深色雕刻橡木楼梯后,二楼便是王储夫妇生活的地方。卧室、更衣室、浴室等私人房间一应俱全,在房间设计上,设计师保罗·特罗斯特将王储的写作室和音乐沙龙设计为远洋客轮船舱的样子,这也与王储爱好航海的想法不谋而合;房间当中,不仅配有舒适的家具,而且墙壁上的木质镶板,以及天花板上随处可见的木横梁结构和镶板的巨大落地窗都完全按照英国乡村风格来进行搭配。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除此之外,王储与王后将王宫中其余的房间充分利用上,将它们改造成了属于自己的吸烟室、早餐室、内部图书馆甚至是化妆室。现在的塞琪琳霍夫宫已经成为了休闲宾馆和历史博物馆的结合体。


三、名留青史的波茨坦会议

时间来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尾声,轴心国此时已经走到了失败的边缘。为了令轴心国加快瓦解,英美苏三国曾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木半岛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不久,1945年4月30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曾经"邪恶轴心"现只剩下依然执迷不悟的日本。为了督促日本尽快投降,加上如何解决德国投降后的一系列问题,同盟国决定再次召开一届大型会议,商讨以上问题。但此时柏林因为战争的原因,基本上已成为一片废墟,因此会议召开的地点成了一大难题。经过多方评估,同盟国决定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召开这次会议,地点便选择了著名的塞琪琳霍夫宫。

1945年7月17日,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齐聚塞琪琳霍夫宫,史称"波茨坦会议"。商讨对投降后的德国未来如何安排和欧洲其他地区的未来走向,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取得最终胜利等诸多重大问题。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会谈期间,三国代表都对现在的局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经过多方交流和讨论,三国达成了以下共识:针对德国方面,决定成立国家法庭对纳粹战犯实施审判和惩处。解除德国现有武装力量,彻底摧毁纳粹的军事工业和人员组织结构,实施新的政治生活制度,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用德国境内的物资和海外资产实施战争赔偿;对于其他国家,《波茨坦会议》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针对另一个轴心国日本的解决问题,三国代表在会议结束前于7月26日正式签署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决定对日本给予最猛烈的打击,直至后者停止抵抗为止;日军全体部队必须全体无条件投降并全部解散;战犯必须全部接受审判,战争中被割让的土地必须无条件归还原拥有国;一切军事工业必须被废止,仅可保留最基本的工业;完全肃清法西斯主义流毒和思想,恢复原本的政治环境和民众自由......共计十三条公告内容。《波茨坦公告》的提出除促使日本尽快投降外,还奠定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成为世界历史上又一个名留青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探访《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地,回顾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与今生

1945年8月2日,经历了半个月的谈论和决策后,"波茨坦会议"在塞琪琳霍夫宫正式落下帷幕。此后的日子里,在盟军强大的军事、政治威慑,加上美国的原子弹袭击下,顽固不化的日本法西斯势力终于在当年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见证会议历史的塞琪琳霍夫宫也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

现在的塞琪琳霍夫宫早已褪去了它曾经的战火硝烟,静静地在留在原地向后人讲述曾经在它身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1990年,这座饱含历史的建筑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载入史册,它与著名的《波茨坦公告》一起,永远会被后人所永远铭记。


1. 《塞琪琳霍夫宫与波茨坦公告》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3. 《塞琪琳霍夫宫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