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号称“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曾经对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做出如是评价:

既不神圣,也无罗马,更非帝国——

人们对这句话的误解丝毫不亚于黑格尔说的那句“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出自伏尔泰所写《风俗论》,伏尔泰说这句话有他的时代背景和思考,但常被引用为否定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实质政权的名言,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当然,继承西罗马帝国正统的神圣罗马帝国确实和罗马帝国没有什么关系,它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像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试图延续汉朝正统,但是和汉朝没有什么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由许多个邦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确实在德意志民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这里得到延续,尽管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但它确实是神圣的,也是罗马的(教皇承认),也曾经是一个大帝国——

实际上伏尔泰这句话是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1356年颁布了一个著名的叫做《金玺诏书》的命令,这个诏书的出现从此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彻底沦为一个有名无实的政权。但是在《金玺诏书》没有颁布之前,伏尔泰的那句话是不适用于神圣罗马帝国身上的,这自然是说,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壳子。

《金玺诏书》的重要内容就是导致了诸侯崛起,皇权衰落,这和我国周朝晚期时的历史大体相似,只不过彼时的西方人用法律的形式来确立了诸侯的权力

。根据《金玺诏书》的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再需要教皇的承认和加冕,七位拥有选举皇帝的大诸侯和主教掌握了这一权力,因此他们被称为“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

此外,这七位选帝侯的权力也得到空前的扩张,他们在政治上拥有了高度独立的权力,譬如拥有自己的铸币权,征税权,开采帝国矿产的权利,七位选帝侯的爵位采用世袭罔替的方式,帝国无法插手诸侯国内政,但是诸侯国却可以监督帝国,另外在诸侯国内部他们还拥有司法裁判权。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国徽

读者看到这里恐怕就会发现,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幅东周末期“天子衰微,诸侯崛起”的场景吗?所以伏尔泰说那句话的逻辑就是:东周晚期的周朝既不周朝,也不天子,因为随着皇权的衰落,诸侯的崛起,周朝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一个象征。而彼时的神圣罗马帝国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处境。

但伏尔泰说的这句话确实有另一层我们所理解的含义:那就是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关系不大。

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而这个东法兰克王国是统治德国地区的一个王国,和罗马帝国可谓是风牛马不相及。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就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一样,罗马帝国也分裂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而神圣罗马帝国继承的就是西罗马帝国的法统。

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是法兰克王国的崛起,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达到巅峰,因此称这一时期为查理曼帝国或者加洛林帝国。查理曼和罗马教皇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并在国家内部强行推动基督教的传播,由此赢得教廷的好感。此外,由于查理曼在位期间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了今天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和意大利部分地区。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查理曼大帝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在公元800年的时候,罗马教皇将已经无人佩戴达三百多年的罗马皇冠戴在了查理曼大帝的头上,在教皇的加冕下,查理曼大帝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正式继承西罗马帝国的法统,但本质上来说,他和罗马帝国并没有任何关系,其延续的不过是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好比如把罗马帝国这件披风披在了自己的身上。查理曼去世以后,法兰克帝国依《凡尔登条约》被一分为三:即东法兰克,中法兰克,西法兰克王国。

而神圣罗马帝国则是从东法兰克王国继承而来,由于东法兰克统治着德国中部地区,所以它又被视为是德国封建历史的开端。因此在称呼上习惯把神圣罗马帝国称之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东法兰克王国传承到孩童路易时,由于其没有子嗣,东法兰克王国随之灭亡。随之取代的是萨克森公爵开创的萨克森王朝,这时候东法兰克王国也改叫德意志王国了。

但罗马皇帝的头衔已经随着东法兰克王国的绝嗣而一道消失,怎么办呢?在德意志王国第二代君王奥托大帝那里,德意志人重新把罗马皇帝的头衔给抢了回来,奥托大帝通过和罗马教皇签订《奥托特权协定》的方式,确定了皇帝和教皇攻守同盟的关系,于是奥托大帝被加冕为“罗马皇帝”,这个头衔兜兜转转又回到德意志人手里。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

113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取得德意志王国的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德意志王国的势力再度达到巅峰,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也被加冕称帝,不过这一次他在罗马皇帝前面加上了神圣两个字。于是,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就诞生了。

然而这个名头刚刚喊起来的帝国却很快就步入瓦解的下坡路,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他颁布了两条重要法令,一个叫做《神圣诸侯契约》,一个叫做《世俗诸候法案》。这两个法令扩大了德意志诸侯的权力,使得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遭到更严重瓦解,皇帝的权力被进一步剥削,更糟糕的是,腓特烈二世驾崩以后,神圣罗马帝国陷入大空位时期,由于腓特烈二世的后代相继去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就这样空了出来。

在大空位时期,诸侯的权力得到空前膨胀,直到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推选为皇帝,因为当时人们普遍不看好他,觉得他是当傀儡皇帝的最佳选择。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

他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冠一直被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垄断。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

不过这一切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诸侯的势力已经早已今非昔比。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由此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无不遭到封建诸侯们的反对,彼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来到名存实亡的边缘。即便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

作为卢森堡家族出身的他代表的是最强大的诸侯,由此得以稳固他的皇位,但是面对松散近乎于“联邦国家”的帝国,查理四世也无能为力。

为此他只能选择联合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大诸侯一起来对抗数百个小诸侯以及骑士领主,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自治城市。于是《金玺诏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诸侯们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皇权却进一步衰微,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变得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了。

到了1618年时,当时的帝国内部存在着高达390个公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和骑士领地组成的松散国家。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势力也在对神圣罗马帝国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神圣罗马帝国爆发内乱,又演变为整个欧洲都陷入战火之中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过后,神圣罗马帝国变得更加松散,居然出现了314个邦国和膨胀到一千多个的骑士庄园领地。

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为何说它“既不神圣,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的欧洲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就像战国时期的周朝一样成为名存实亡的存在,皇帝和周天子都成为了一个空有名号,却并无实际统治权力的象征罢了。所以,伏尔泰在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时,主要是针对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后,帝国丧失对诸侯的控制力,成为一个松散的仿佛联邦国。

但神圣罗马帝国的衰亡实际上从腓特烈二世时代就已经开始,拿破仑崛起以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称号在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身上。“三皇会战”以后拿破仑达到了人生巅峰,1806年8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拿破仑的要求下取消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这个称号。随后拿破仑组建“莱茵联邦”将原来那些神圣罗马帝国之下诸侯转变在自己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保护之下。

而随着俾斯麦统一德意志,这个踉踉跄跄延续了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随之彻底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