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後秦的戰略意義

因為劉裕在奪取長安後,就停止了繼續擴張的步伐。所以後世一些人就喜歡說,如果不是因為一些偶然因素(劉穆之死亡、劉裕急於稱帝),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南北朝了(因為劉裕統一天下了)。 

滅亡後秦的戰略意義

 但淚痕想知道,持這種觀點的人,為什麼不看看拓跋圭的歷史。拓跋圭在398年就一舉滅了後燕帝國,把河北、山西(今天的行政區)納入自己版圖,後燕殘餘力量分為兩股力量被分割在在山東、遼寧(今天的行政區)狹小的地區裡。  如果說當時的劉裕可以趁勝征服夏國、北魏,那當年的拓跋圭趁勢進軍,是不是早就可以把這兩個國家(北燕、南燕)併入自己的版圖。至於再順著這思路,那拓跋圭自然也可以趁勝再把夏國、後秦都併入自己版圖了。當然了,再順著這種思路,那拓跋圭就可以把江南也征服了。  但拓跋圭在後來十多年時間裡(拓跋圭409年去世),卻沒有讓北魏國土有任何擴張。  這又因為什麼呢?因為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問題。  一個人吃了一個饅頭,接著又吃了一個饅頭,接著又吃了一個饅頭。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這一直這樣吃下去。這是最簡單的常識問題。  拓跋圭征服後燕,就沒有再大舉擴張。  劉裕北伐後秦勝利後,也停止了擴張的步伐,甚至聽到西北被夏佔據後,也只有無奈接受這種事實。都是因為受制於這個最簡單的常識原因。  劉裕把南朝疆界推到那樣北的地方,已是南朝力量的盡頭了。就好像在拓跋圭全盛時,把南部疆界推到黃河一線,已是北魏力量的盡頭了。如果強行繼續擴張,對帝國絕不是什麼好事。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前秦持續擴張,卻在瞬間磚崩瓦解的結局中看出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劉裕能征服後秦,但與他能征服夏國、北魏,那是兩個概念。  北魏帝國的軍、政中心一直都在長城一線,而且主要的軍事威脅是北方的柔然、夏,所以北魏對南方一直都採取守勢。北魏早在十多年前,就征服了後燕帝國。但在此後近十多年時間裡,也沒有大舉征服黃河以南地區,相反一直以黃河為界,並沒有大舉越過黃河的意思。  

滅亡後秦的戰略意義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南燕能在黃河以南立國,後秦可以長久的佔據洛陽、許昌等中原軍政中心;當然了,這也是劉裕可以北伐南燕成功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劉裕北伐後秦時,北魏帝國會向他妥協的主要原因。因為當時北魏帝國,並沒有讓南部邊界大舉南移的戰略企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劉裕在黃河一線能把北魏打敗,絕不意味著他可以在黃河以北也能打敗北魏。就好象劉裕剛徐州、兗州刺使(北伐後秦前10年),一封信就可以讓後秦姚興割出十二個郡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還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能再從姚興手中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如果劉裕與赫連勃勃開戰,那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疲於奔命的戰爭。因為赫連勃勃絕不是姚泓,當時的夏國也不是當時的後秦可以相比。  劉裕在江南並不是可以一手遮天的,如果在距帝國都城幾千裡外的地方,與一個野蠻的、韌勁十足國家曠日持久的打仗,這可以想象嗎?就算劉裕想打這種仗,隨劉裕而來的將士們,也不會支持劉裕這樣做的。這也就是劉裕一進入長安,就派使者與夏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主要原因。  我們通常把劉裕返回江南的原因,歸於劉穆之的突然去世。但就是從最常見的史書上看,劉穆之之死,也是劉裕返回江南的次要原因。 

滅亡後秦的戰略意義

 劉裕返回江南的主要原因是是什麼呢?是北伐大軍從上到下,普遍都有了想回江南的念頭。因為大家對繼續擴大戰果(也就是後世很多人想像的繼續征伐夏國、北魏),都也沒有什麼信心;因為一將功成萬古枯,不要說這種戰爭本身就缺乏什麼希望,就算這種戰爭真有什麼希望,那跋涉幾千裡而來的江南將士,恐怕也大都會把生命留在異國它鄉。  全軍從上到下都沒有繼續北伐的信心、決心,劉裕如果強迫這種軍隊繼續北伐,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從這層意義上,劉穆之的死,只不過讓劉裕加速了返回江南的進程。  如果當時東晉征服北方的條件已成熟。那今天喪失了機會,明天還會有新的機會。如果他條件不成熟,那他今天佔據了,明天還得失去。  這從劉裕佔據了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不久後,就讓夏國全部奪走可以看出來。  這更可以從拓跋燾後來極盡狂傲的話可以看出來:“你們想佔據中原(黃河以南地區),我們也不會和你們爭奪的。但等到冬天黃河結冰、我的騎兵大舉南下蹂躙你們的時候,你們可千萬不要後悔。” 

滅亡後秦的戰略意義

 當然了,這也就是後秦因為劉裕的一封信,就讓出十二個郡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的實力不足,許多地方就是白給你,你恐怕也無法好好拿在手裡,甚至而言還會被這種地方拖累的疲於奔命。  不要說那些劉裕還未佔據的地方了。  就是劉裕曾佔據的地方(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面對劉勃勃的進攻時,劉裕也只能鞭長莫及、有苦說不出來。因為當時等於把江南眾多軍事、政治、人力資源都扔在一個危險的地方,讓敵人全奪取了。  從這場經典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所佔據的範圍,必須得與自己的實際力量相符,否則,這些地方就算你費盡力氣佔據了,他以後防守這些地方的成本與困難也是驚人的。  在佔據長安中為中心的地區後,我們通常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那劉裕就可以趁勝征服夏國、北魏了。  但在說這種觀點時,我們顯然忘記了兩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  第一、如果這種推論能成立,那拓跋圭為什麼在後來的十一年時間裡,不曾讓北魏帝國領土再有所擴張呢?  第二、如果這種推論能成立,那面對赫連勃勃奪取西北地區的侵略行徑,劉裕為什麼只能無奈的表示接受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不要說劉裕在征服後秦的基礎上繼續擴張了。就是他想保持這種勝利,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