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汉献帝图片(网络)


三国魏蜀吴都打着刘汉的旗号。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把汉献帝掌握在手里,直接打着刘汉的旗号行事。刘备也是打的是维护汉统的旗号,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论辈分还是汉献帝的皇叔,便以刘汉正统自居,而且宣布“汉贼不两立”。

东吴本来是地方割据军阀,他们也想打一个旗号,但没什么借口。正好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到一宫女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玉玺。这传国玉玺可是皇权法宝,乃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後,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李斯丞相在篆书“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从而成为传国玉玺。孙坚就偷偷把这法宝揣到怀里,想拿回去说,你们看,皇帝的大印公章就在我手里。可是后来孙策苦于无奈,又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回到江东。

后来孙吴虽然割据一方,好长时间没有什么旗号可打,一直在政治上很被动,孙权不得不向汉献帝(曹操)称臣,来取得吴国在政治上的合法地位。

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曹操图片(网络)


曹操打刘汉旗号看起来很主动,其实并不怎么好操作。他供着汉献帝老是碍手碍脚的,还被人家骂为奸臣汉贼,说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政治上受到很大压力。他56岁时还被迫写了一篇可怜兮兮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辩白,说如果不是我老曹,“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信誓旦旦地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曹操一直到死也没敢称帝。

他儿子后来觉得老打这张牌实在憋得难受,才直接亮出底牌,自己当魏文帝,给他老子曹操封了个魏武帝。但曹丕称帝还要汉献帝演出禅让的把戏,又搬出了传国玉玺,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比较起来,刘备打的这张维护刘汉正统牌倒比较主动

。他以皇叔之尊吞并了刘家小兄弟刘璋的蜀中地盘,大大方方地当了蜀汉皇帝,诸葛亮还打着蜀汉的旗号名正言顺地六出祁山,主动进攻曹魏。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在军事上没有取得成效,但在政治上起了宣示作用。诸葛亮打的是政治仗。刘备在历史上也因此占到便宜,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里大树特树蜀汉的正统地位。

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刘备图片(网络)


曹操、刘备、孙权为什么明知刘汉气数已尽还要打这张政治牌呢?这是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些官僚地主和大军阀,他们都是以维护汉室、讨伐董卓、镇压黄军的名义起事的,所以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可能跟农民起义一样打出改朝换代的旗号。当他们羽毛未丰、霸气不足的时候,只能打着刘汉的旧旗号,才能勉强赢得一部分人心。而在当时,刘汉的旧旗号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从曹操的心理可以明显看出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笑道:“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一语道出了他忌讳冒犯刘汉正统观念,慑于由此而产生的人心向背、道义谴责和政治压力,一直不敢称帝的真实心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东汉末年政治虽然污浊,但刘汉正统的观念依然存在,居然使强人曹操有所进退。曹操视之为“放在火上烤”,可见当时刘汉正统观念所造成的政治压力确实是很大的。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正统观念对朝代兴替政权转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政治历史问题。

首先,西汉王朝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借助前代王朝留下来的文献、推演五德终始论而直接继承周王朝之“正统”的。汉初由董仲舒等大儒以儒学为骨干,辅之以道、法、阴阳而构成所谓的“经学”体系,其主要落脚点就在于论证汉代秦立、皇权独尊的合法性。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指导思想。由于正统观念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非常吻合,使得正统观念逐渐得深入人心。正是由于正统观念的形成,使得王莽即便假托禅让建立的新朝,也得不到百姓乃至士族的支持,仅仅过了8年就被推翻,而他本人也被千秋万世所唾骂。

西汉崇儒,但还没有重视忠君问题。东汉则进一步强化忠君观念,在理论方面主要是扩充了天人感应学说,用谶纬符瑞来论证刘姓王朝的合法性,深化君尊臣卑的观点来论证忠君的必然性。其次,他们还在史学中构筑刘姓正统的意识形态,树立扬忠抑逆的历史观。东汉儒家忠君观念的强化,刘汉正统观念在道义和政治伦理上对汉末政权产生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孙权图片(网络)


同时,东汉社会以“表彰气节”为标榜,借名节把正统观念变成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所以即使在晚期政治腐败的时候,仍能发生相当的威慑作用。不但使声势较小的野心家无法得逞,对势力强大的篡逆者,亦能给与重大的制裁。正如司马光所言:“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但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都遭到了失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就是不敢废汉称帝,正是正统观念在约束着他。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被其拒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乃至建安十九年,汉献帝主动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居然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魏蜀吴为什么都要打刘汉旗号,连曹操也至死不敢称帝?

魏武王曹操图片(网络)


尽管如此,当时刘备和一些朝野人士仍然以维护刘汉正统为号召,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政治压力下,曹操不得不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他的本志,为自己作政治辩护。他声言自己的人生愿望原本是“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曹操还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以睥睨天下的语气表明自己维护刘汉正统的政治立场。在实际行动上,曹操也不得不一直保持对汉帝皇统的尊敬,至死不敢称帝,《遗令》中只字未提天下大业。

慎重权谋的曹操如此害怕“放在火上烤”,足见刘汉正统观念影响是深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