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啟動新戰略 讀懂許家印“減負”賬本的背後邏輯

在2019年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裡,恆大這艘鉅艦依然沒有讓市場失望,實現高質量發展。

3月31日,恆大公佈2019年全年業績。根據年報,恆大實現合約銷售額6011億,營收4775.6億,核心利潤408.2億,現金餘額2287.7億。

亮眼的成績之外,恆大業績會上透露出來的“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新戰略,成為最大的亮點。許家印為何如此大刀闊斧的“減負”?恆大又將如何實現“輕裝上陣”?


許家印宣佈恆大全面實施新戰略

01|破解“高負債”難題,啟動新戰略

翻閱年報不難發現,雖然恆大多項經營指標依然突出,但負債率仍處於行業偏高水平。截至2019年年末,恆大資產負債率為77.9%,淨負債率為159.3%。
對於恆大負債率偏高的痛點,許家印非但不避諱,反而主動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立下“軍令狀”勢必消除高負債弊病。他把恆大新的發展戰略歸納為“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


恆大啟動新戰略 讀懂許家印“減負”賬本的背後邏輯

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對照圖

所謂“高增長”,就是要實現銷售的高速增長,今年實現8000億,到2022年要實現1萬億;而“控規模”就是嚴控土儲規模,未來每年要降低3000萬㎡左右,到2022年,土儲規模降低到2億㎡左右;“降負債”則是要求有息負債平均每年降1500億,到2022年,總負債要降到4000億以下。

除了目標清晰,許家印降負債的決心也很堅決。他強調,“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02|“手中有糧”,龐大土儲成最強底氣

如果僅按“年齡”來論資排輩,恆大在Top房企的陣營中,屬於“小兄弟”,畢竟1996年成立的恆大,至今也不過是走了24個春秋。

“錢”和“地”是房企的命脈。無論是房改紅利、城鎮化紅利還是舊改紅利,都需要有錢拿地才能吃下去,因此“高槓杆”一直是房企的重要代名詞。

作為後來的追趕者,恆大想要發展就得多花錢多拿地,高槓杆是迫不得已,卻也是順應潮流。而規模衝刺在帶來高負債的同時,也讓恆大擁有了充足的土儲。

如今,這些優質土儲成為恆大在控規模基礎上,還敢喊出高增長口號的最強底氣。目前恆大擁有2.93億平米的土儲,即便減少拿地,也能確保公司持續發展,為新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恆大啟動新戰略 讀懂許家印“減負”賬本的背後邏輯

許家印宣佈恆大全面實施新戰略

03|曬“減負”賬本,恆大輕裝上陣

新戰略能否幫助恆大降負債,實現高質量發展呢?市場和許家印的“減負”賬本給出了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房地產行業首當其衝。整個2月,工地停工、售樓處關閉成為樓市的主旋律。

市場的困境並沒有成為恆大的困境。從2月13日開始,恆大全面實施網上賣房,成為其逆勢突圍的利器,實現一季度業績“開門紅”:銷售額1465億大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大增55%,行業排名第一。這一成績不僅刷新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也展現出新戰略的成效。

對於今年的“減負”效果會如何,許家印也給大家算了一筆賬,“2018年、2019年,恆大銷售回款每年維持在4500億左右,如果今年實現銷售8000億,回款按7000億計算,就會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三年“減負”4500億,恆大降負債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隨著新戰略的深入推進,恆大將有望進一步提升增長質量,一個輕裝上陣的“新恆大”即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