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小子修了個違建,一戰擋住曹操四十萬大軍,安徽一縣因此得名!
建安十七年,為公元212年。歷史上的建安十七年,是發生了許多大事的。曹操陣陣陣營:一月,曹操還鄴城,漢室賜他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五月,因馬超作亂,誅殺馬騰,夷其三族。馬超等在藍田起兵,被夏侯淵擊敗。九月,孫權聽從張紘建議徙治秣陵並建起石頭城,改名為建業。當年十月,曹操決定率部伐吳。
建安十七年的天下形勢
在東吳,當年一月,孫權將“都城”從京口遷到秣陵,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名為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並改秣陵為建業(建業即今之南京)。為了防禦雄居北方的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修築了防禦工事。
南京石頭城遺址
而孫權西邊的劉備,也撕下了偽善的親情,與本家劉璋“反目成仇”,並一舉斬殺了劉璋的白水關守將,進據涪城。
曹操看出了天下大勢的異動,曹操年已58歲,再不出手,就時不我待了。於是,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南下徵吳,欲兵取建業。
曹操(劇照)
石頭城(建業)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跨水而立,周圍數十里裡,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
曹魏大軍要進攻東吳,必須要渡江。對曹魏一方來說,最佳水路進攻路線是從曹操家鄉譙縣集合水軍,順渦河南下,進入巢湖,再出進入濡須河(上接巢湖下通長江),這樣就能進入長江了。
藍線為濡須河
而濡須河進入長江的地方,就是濡須口。所以,曹操水軍要想攻入建業,必須要通過濡須口。濡須口之所被稱為“口”,就是因為這裡夾在七寶山和濡須山兩山之間,地勢就像瓶口,江水到此突然變得狹窄,再加上海拔落差,因此這裡水流分外湍急,一不留神就翻船。
渦流湍急,船行至此,船槳無法用力,需要岸上有人拉縴才能通過。可是,岸上的山勢險峻,拉縴的人極難落腳,只有七寶山山腰處,有一塊巨石,才能落腳。
連環畫《濡須之戰》
這塊石頭也因此被成為揹纖石。通過濡須口的船隻,只有通過了揹纖石,才能說安全了。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的大軍徘徊濡須口。因為曹操來晚了一步,孫權提前一步在濡須口修築了防禦工事——濡須口單塢,這讓由水路進發的曹軍大吃苦頭。
建安十八年
曹操對孫權發動攻擊時,開局還算不錯,一戰攻破孫權江西營,並擒獲都督公孫陽。隨後,孫權親率軍七萬至濡須口與曹操對峙,互有攻守。曹操見孫權軍隊伍嚴整,進退自如,指揮得當,無懈可擊,遂有退兵之心。
此時,進退兩難的曹操,正好收到了孫權的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信上還附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讀完,對著濡須塢悲嘆:“孫權不欺孤!”於是,下令撤軍。
孫權(劇照)
孫權告誡曹操說,春天雨水將要來到(在這樣的季節,你們北方人是佔不了便宜的),您應該趕快退兵才是上策。再說了,您不死,我就不會安寧(再呆在這個陰雨連綿的破地方,不怕我收拾了你),你還是乖乖地撤兵吧!曹操覺得孫權說的都是大實話,所以才退兵北還。
濡須口之戰
濡須口一戰對東吳來說雖有驚無險,但是,也是因了季節(佔天時之利),這時,孫權手下有個人看出了危機,又率部重修濡須塢,在七寶山和濡須山之間,修建夾水而立的兵塢。濡須塢是月牙形的,就像一道閘門,把從巢湖來的北方戰船擋在七寶山下。東吳士兵無需出去冒矢廝殺,只要是躲在塢牆上,搭上弓弩,對準揹纖石狂射,曹操的戰船一隻也別想通過。
箭雨
在江河水道中私搭亂建,是標準的違章建築。就是這樣一處江中的違章建築擋住了曹操大軍的一次次進攻,每次都讓曹軍無為而返。所以以,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曹操一次次的來,一次次的無為,後來人們乾脆把這裡改名為”無為”,這就是今天的安徽無為縣。
而濡須口這座違章建築就是一個窮小子出身的人修建的。這個人就是發動荊州之戰,逼得關羽敗走麥城的東吳大都督呂蒙。
呂蒙(劇照)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呂蒙出身貧寒,他年幼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是個地道的窮孩子。為了餬口,年僅十六的呂蒙就南下投靠姐夫鄧當,成為孫策大軍中的一名童子軍,從而開啟了人生新模式。
十六歲的呂蒙常偷偷跟隨鄧當出征討伐賊眾。鄧當發現時吃了一驚,但無論鄧當如何苛責,也阻止不了呂蒙。鄧當將此事告訴呂蒙母親,蒙母大怒,要將呂蒙處罰,呂蒙表示自己只是希望上進脫貧,才敢於冒險,蒙母被其言所感動,因而不忍處罰呂蒙。
呂蒙(劇照)
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孫權接掌東吳大權。孫權統事後,注重培養青年次,呂蒙漸受重用。呂蒙果不負孫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封孱陵侯,受勳殊隆。因為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四十二歲時,就因“疾發”不治而薨。
閱讀更多 秀才遇到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