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1928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平陵城附近的斷崖上發現了數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殼的陶片,經考證,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黑陶片 圖文非一一匹配


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世界,一位在場的考古學家激動地記錄下了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經過嚴密測量,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過0.2毫米,“蛋殼黑陶”的名字應運而生。


但是,如此奇特的黑陶薄片,是用來做什麼的?未“粉身碎骨”之前,它究竟長什麼樣?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了一批蛋殼黑陶杯,才使人們對它的真面目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黑陶杯 山東省博物館藏


這就是黑陶杯。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距今 4600—4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存在著大量黑陶。在所有黑陶器物中,又以蛋殼黑陶高柄杯最具代表性。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它通常高十幾釐米,重量卻不足一兩,最薄處僅0.2米,薄如紙張。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0.2毫米是什麼概念?

相信大家都見過醫院打針用的針頭,最小的針孔是0.5毫米,雞蛋殼也有0.5毫米厚,

這蛋殼黑陶杯可比針孔和雞蛋殼還要薄一半還多。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黑陶杯 山東省博物館藏


農民挖土,發現蛋殼杯


上世紀70年代,時任日照市圖書館文物組組長的老楊沒事就騎著自行車去各地調查遺址、徵集文物。

那是1978年的某一天,楊組長和文物組的另一位同事共同來到日照東海峪村(現屬日照經濟開發區北京路街道)調查。之所以到這裡來調查,是因為早在1960年,這裡就曾發現一個集合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東海峪遺址。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兩人到了東海峪村,先到大隊部座談,村裡的大隊書記先說了一下東海峪遺址的保護情況。


說到文物徵集,大隊書記突然說,一位牟姓村民手裡好像有個黑陶杯子。楊組長聽說後,託大隊書記幫找人,讓牟某把杯子拿來看看。

沒一會兒,他拿來了杯子。楊組長一看,頓時興奮起來,問:這杯子是怎麼來的?


村民說:這是有一次自己挖土時發現的,看著杯子黑光油亮,就拿回了家。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那時候,村民們喜歡在東海峪遺址上種莊稼,偶然會發現些古老的東西,但從來不知道所撿之物為何物。楊組長告訴村民朋友:這黑陶杯子是件文物,根據國家相關文物法規,出土文物應該收歸國家所有。村民十分爽快地同意把杯子捐給國家,作為獎勵,楊組長給了村民一塊五毛錢。


就這樣,4000多年前的一個稀世蛋殼黑陶高柄杯,被楊組長帶回,由當時的日照市圖書館文物組保存,現藏於日照市博物館中。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日照市博物館館藏黑陶杯


目前為止,蛋殼黑陶杯完整存世品極少。除了日照市博物館的這件外,其餘小部分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徵調)、山東大學,多數珍藏於山東省博物館,海外也有一些。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無論是考古發掘還是從民間徵集,目前發現的蛋殼黑陶杯基本都發現於離黃河入海口不遠的地方。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黃河入海口


專家分析黑陶杯的原料是用黃河裡最細的泥土,這種泥土從黃河上游開始,順著黃河從西向東而來,經過億萬次的摩擦和碰撞,才能形成符合黑陶杯需要的原料。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經過專家的實地勘測,這個地方的泥不含沙。雖然不含沙,但是裡面還是有一些大的顆粒和其他雜質。那麼問題來了,在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將泥土中的雜質去除?

怎樣留下全部都是小於0.2毫米的泥土呢?

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沒有高密度的過濾網哦。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0.2毫米的考驗


高柄杯鏤空蛋殼陶最薄處僅0.2毫米。別說是陶,即使是玉石,都是稍用力一碰就會碎掉的。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曾經有一位多年燒製陶器經驗的師傅,經過上百次的實驗,他在不借助任何現代化工具的情況下,燒製出了一模一樣的黑陶杯,但是厚度仍大於0.2毫米。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想當初,匠人在拉坯成形的時候,僅用兩指去感受與控制0.2毫米的厚度,這是一件多麼需要經驗和天賦的事兒。即便做成了薄如紙張的胚,想燒製成型,又得遇到多少困難?蛋殼黑陶杯製作工藝之難可見一斑。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以現在的技術也要拉一百隻,甚至一千隻,才出一件合格品,且厚度離古人的0.2毫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無解。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蛋殼黑陶杯造型優雅,每一隻的設計都是不同的,可見不是批量生產的。如此珍貴的蛋殼黑陶杯不是一般的民用實用品,而是一種奢侈品,部落首領使用的,權勢、王者的象徵。

這意味著人類對陶瓷的需求已經由實用性上升到審美性,由物質的層面提升到精神的層面。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美國辛辛那提美術館藏 蛋殼黑陶杯


蛋殼杯重見於世之後,一度引起世界範圍的轟動。

由於其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賣會拍賣一隻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一塊五,得四千年前的絕世珍寶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A BLACK CERAMIC CUP


說明: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約為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因山東城子崖遺址而得名。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胎薄如蛋殼而得名,據測量胎體最薄處可達0.2~0.3cm。這件高柄杯器口呈淺盤形大長口,杯身呈圓筒形,下接杯柄,杯柄上端為細實柄,下為中空管狀,鏤有錐孔,下承底座。色澤漆黑黝亮,器表可見因快輪製陶而形成的細紋。整器胎薄體纖,保存完整,歷經千年而色澤如新,實為收藏之佳品,值得珍之。
高20.7cm 口徑9.4cm
RMB: 10,000-30,000

成交價RMB: 184000(含佣金)

參閱:山東博物館藏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參閱:山東博物館藏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