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禹王鎮“

1945年12月,高郵第一次解放後,縣城基層社區劃為四個鎮,即城裡為城中鎮,城南為南益鎮,北門外以北門大街為界,東側為珠湖鎮,西側呼禹王鎮。

傳說若干年前,禹王曾在高郵治水。高郵是水鄉,人們敬重禹王的德政又畏水,故在北門外立廟祭之,這地方因有禹王廟而得名禹王鎮。

禹王鎮地處郵城的西北角,但街道縱橫,人氣很旺,分別有南北走向的街道六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六條。

南北走向的有:北門大街→廟巷口→擋軍樓;承志橋南街→菜市街→城北西后街;梨木巷→左家巷→放生寺;騾馬巷→浜湖巷→夏府後花園;五柳巷→火星路;通湖橋南路→通湖橋嘴上→御碼頭→擋軍樓。

東西走向的有:民生路→通湖橋→楊家塢;復興街→火星路→通湖嘴(含土壩口);北門大街→左家巷尾→御碼頭→萬家塘;霞碧橋→荷花塘→上河堤;廟巷口→擋軍樓;以及通湖路、楊家塢等。

這裡道路整齊,佈局合理,整個禹王鎮的地形就像一把牛角尖刀,直指擋軍樓。在南北道路交叉處,形成一個個十字街口和丁字街口,自然形成一個個的街市,有大小商店、米廠和油坊,還有糖坊、茶樓、飯館、客棧、蛋行和書場等十分繁榮。

從御碼頭輪船站或楊家塢、萬家塘幫船上下來的客商、貨物,經這些街巷流向四面八方;而從七公殿處的長途汽車站下來的客商經通湖橋、民生路、復興街,通向城鄉各地,交通十分便利。當年楊家塢和萬家塘有二十多條幫船通向高郵的西北鄉閔塔區(今金湖縣),通向西南的幫船可到郭集、菱塘、送駕橋和天山四鎮。還有幫船直通安徽的天長、銅城等地,人流、物流相當方便。

禹王鎮不但是水上交通中心,又有優良的天然漁港。高郵湖裡魚蝦蟹等除供應高郵人民消費外,還經鎮淮班、申淮班輪船及活水船,將這些鮮活水產品遠銷揚、鎮、寧、蘇、錫、常、滬等城市。

禹王鎮雖說是個“鎮中之鎮”,但是相對來說,鎮中的人文精華之處又相當集中。解放前這裡就有寶康醫院、大同醫院、張轟診所及中醫、藥房多家;有楊二房小學(今城北小學)、景家橋小學、浜湖小學和著名的縣立第五小學等。

在今城北小學內,解放前還有一個共舞臺,專唱揚劇、淮劇。現城北中學內過去還建一個小發電廠,還有一座金城電影院,曾放映過早期無聲電影,也放過《夜半歌聲》和《秋海棠》等名片,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

高郵八景中的“耿廟神燈”、“西湖雪浪”也在禹王鎮轄區內。每到春暖花開時,運堤兩岸綠柳依依、桃花盛開,美麗春光常引來眾多踏青之人。

高郵有名的“八大寺”中,禹王鎮獨佔其二,即承天寺和放生寺。禹王鎮又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高郵八大家有楊、馬、孫、王、賈、夏、董、高,他們在普通人眼裡都是些豪門富戶,文人雅士們則稱之為名門旺族。這八大家中,禹王鎮有五家。

當年禹王鎮鎮政府設在左家巷14號,1958年公社化時,禹王鎮改為禹王大隊,後來又改為禹王辦事處,現又改為社區。改來改去,已將“禹王”二字改丟了。如今的禹王廟不在了,“禹王”的名字亦不存,甚是可惜,畢竟它是郵城的一處文化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