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來諸葛亮被認為一無是處?

漢天子光武皇帝


沒有人認為諸葛亮一無是處啊,只不過現代社會越來越有科學精神,所有人都被拉下了神壇,包括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象神一樣的存在,完全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神化的結果。魯迅就說過“,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三國演義》是小說,自然可以虛構,所以我們也不能怪羅貫中。想真正的認識諸葛亮這個人,還得讀《三國志》,《三國志》是信史,陳壽是諸葛亮同時代的人,陳壽的父親就做過參軍馬謖的部下,在馬謖失街亭時還受了連累,被諸葛亮處以髡刑。所以《三國志》基本上是可信的。

看《三國志》,還原真實的諸葛亮,火燒博望是劉備乾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諸葛亮也並沒有借東風,也並沒有舌戰群儒,也並沒有在上方谷戰役差點燒死司馬懿父子,也並沒有在街亭失敗後上演《空城記》的故事驚走司馬懿,自然死諸葛驚走活仲達也是假的。相反的是,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遺言、錯用馬謖是真實的,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有用人不明之罪;諸葛亮率千軍萬馬,卻拿不下一個小小的陳倉,陳倉僅用區區一千魏兵,卻抵擋住了諸葛亮的十萬大軍。諸葛亮數次出祈山,基本上次次無功而返,並未打過一次象赤壁大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那樣的大勝仗。諸葛亮的長處在於行政治理,而不在軍事上。諸葛亮值得人們學的地方,是忠誠。從來沒有人認為諸葛亮一無是處,還原真實的諸葛亮,客觀的評價諸葛亮,才會真正的以史為鑑。


歷史春秋網


不知道是誰起的論調,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都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一些人眼中就成了不堪的形象,歷史上的諸葛亮縱然沒有那麼完美,但也沒到任人貶低的地步。這些肆意貶低並認為一無是處的人們,你們當古代文人不讀書嗎?認為讚揚他的人都不懂歷史?

諸葛亮的樹立自然有封建統治者的偏愛,但是他的個人品德也確實讓人尊敬,也代表了文人的一種風骨(無論你認為他忠誠是否是對的,在亂世之中也應當被人尊敬,堅持理想的人本身就值得尊敬)。

陰謀論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根據,只憑猜測,比如題主提到的諸葛亮對蜀漢並非忠誠,而是沒有到奪位的時機,那麼諸葛亮為何又拼死拼活、事無鉅細的去北伐呢?憑藉他的能力,適當的軍功加上出色的政治水平就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穩住蜀漢局勢,這樣豈不是更好?

沒有證據表明諸葛亮有反叛之心,他同東吳晚期權臣諸葛恪和孫峻不太一樣,後者失去民心並且果於殺戮,諸葛亮為官清廉,即使百姓日子過得比較苦也說不出什麼話來。

想著書立說可以,要先拿出根據而不是胡亂的猜測,要是靠猜,憑藉幾筆墨水,誰都能成為好人和壞人。


泊圖泊途


但凡評價他人之前,我都是心存敬畏的,對於諸葛孔明更是如此。對於諸葛亮我的認識存在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最開始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在我的心裡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完美的形象,不朽的豐碑,這是我對諸葛亮最初的印象。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

逐漸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我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諸葛亮顯得不如以前那麼完美了,只要是人都會有各種的不盡如人意,完美是個概念,而不是一種現象。但是說諸葛亮一無是處的人,就有點譁眾取寵的意味了。


評價他人容易,正視自己很難

現在言論自由,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和意見這是好事,但通過詆譭他人來抬高自己,也成為了一些人用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的方法。因為評價他人容易,正視自己很難,評價他人的過失並不意味著自己的成功,而是自己的失敗,眼睛向內正視自己才是最關鍵的。

客觀的態度,自己的生活

看待人和事最重要的是客觀,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當然這和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認知和格局有關係,大多說說諸葛亮一無是處的人,自己才是一無是處吧!多關注自己的成長,過好自己的生活對我們才真的重要。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我認為是成王敗寇的思想作祟。蜀漢最後亡國了,劉禪樂不思蜀了;而司馬家笑到了最後。

我認為應該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家最終留下了一個什麼樣的王朝呢?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我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司馬家,也許華夏民族就不會有那麼多、那麼深重的災難。

言歸正傳。

諸葛亮被人誤解,還有一個原因是被認為不體恤民力,窮兵黷武,不自量力。這就有點苛責古人了。以當時的道德評判,恢復劉氏江山就是大義。為了這個大義,諸葛亮可以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不正體現了他的忠和勇嗎?

再看看他的實際水平。他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還有四稜扎馬釘。蜀漢全國只有九十萬人口,在他的帶領下打得曹魏龜縮不出。鄧艾涉險渡陰平,發現武侯駐兵遺蹟,說恨不能以師事之。大唐貞觀、開元年間武廟供奉的名將就有諸葛亮。

現在的人太浮躁,功利心太重,所以認為壯志未酬的諸葛亮一無是處。這很正常,也不正常。


桂圈兒


古訓曰:莫以成敗論英雄。說明什麼?說明從古到今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孔明從劉備三顧茅廬起出山,劉董的公司九死一生,儘管有關張趙等一流大將輔佐,但缺一等一的文臣,孔明到來無疑是有了很好的總經理,但來的晚了點,曹操己擁有大半天下,孫氏憑祖傳的人脈,加上小霸王孫策、連襟周瑜、魯肅、張昭等人的聯盟打拼,文能治國武能親射虎的孫權己在江東自立,用辛棄疾的詞說“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張魯劉璋分別擁有漢中及兩川,劉備雖眼紅,但一來鞭長莫及,二來劉總手頭拮据,像《沙家浜》裡的胡傳魁唱的“老子的隊伍才開張,只有十幾個人馬七八條槍。"甚至還不如林黛玉在賈府,黛玉有資產階級情調整日風花雪月,還以為寄人籬下,其實有姥姥賈母罩著,小日子挺滋潤,但老劉則不同,他胸有大志,曾經感慨髀下生肉,寄身劉表門下,日子和曹操青梅煮酒時類似,險象環生。後來劉表一命嗚呼,劉表小兒子兩腿缺鈣,尿了褲襠。劉總背靠的大公司破產了,他的小公司自然狼狽,雖說其間有孔明放火之說,但即便有也是老鼠搬家一小打小敲,劉備一路敗逃,土婆投井,兒子阿斗幸虧趙雲死命保著,不然有無劉後主也成問題。這一段劉總革命血淚史,給看《三國演義》長大的人一種錯覺,你孔明不是多智而近妖嗎?你是劉氏的軍師,以前劉備打敗仗不怪你,現在你做了軍師,不怪你怪誰?其實,孔明在連吳抗操前不是軍師,手上沒有兵符,只是客卿;孔明是人不是神,兵敗如山倒之際,他只能跟著大撒退,以圖東山再起。但連吳打赤壁,他應該是功不可沒,三國中曹操孫權劉備的知人善任的本事是一流的,天下無爭議的。孔明沒幾年功夫,就被劉備提拔為丞相,臨終在白帝城不僅託孤,而且讓兒子以父視之,可見孔明非庸才。劉備死時,一副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壓在孔明身上:荊州已失,關張黃己逝,劉總多年積累的四海精銳甚至糧草損失很重,曹丕孫權環伺,南方少數民族孟獲等蠢蠢欲動,孔明力挽狂瀾,扶江山於即倒,這番雄才偉略,五千年來有幾人可比?後七擒孟獲,施恩雲南,忍痛恢復孫劉聯盟,體現了成熟政治家的風度。難怪杜甫感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一段孔明的輝煌歷史被部分人遺忘,他們可能揪住孔明五伐中原這根小辮子不放,認為孔明北伐是自不量力,蟻蜉撼大樹,不僅多有敗仗,甚至自己最後也命喪五丈原,其實這種看法大謬矣!一如前《出師表》所說,統一天下是孔明一生的志向,《隆中對》說他“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二是為了報答劉董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這是世人的一般看法。我再補充幾點,請讀者諸君斧正:我以為孔明北伐是迫不得己,以孔明之智必知北伐勝算不足三成,天下這塊大蛋糕,曹已分到十分之七,劉氏只分到十分之一,敵強我弱,但孔明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除了上文的兩個原因外,還因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劉不攻曹,曹必攻劉,反正要打不如把戰場選在對方的地盤,戰爭對土地人口的破壞性大家都知道,不再贅述;劉氏原來糾集的是四海精銳,隨著夷陵慘敗,加之歲月不饒人,關張趙馬黃(陳壽《三國志》替五人合傳,可見他們地位實力)先繼去世,劉氏集團能打的將曰益減少,“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流行語既是明證,讀過後《出師表》的人會發覺孔明早已不氣壯如牛,而多了幾分英雄遲暮的感慨,兵呢也如此。我不是說兩川漢中無人才,但劉氏只能用到這兩地人才,和曹氏集團相比面臨人才枯竭,兵也如此。說白了,把劉董的這點老本耗光之前,不如拼一把,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孔明北伐,也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屯田、士兵輪換、招撫敵方百姓以戰養戰,甚至招募敵方將領(姜維)為己所用,發明諸葛連珠箭弩,使魏軍不敢追擊,保證己方在戰局不利時從容撤退……孔明最後儘管以積勞成疾,病逝北伐途中,但到孔明逝世,劉對曹仍是攻多守少,北伐無損於孔明的光輝形象,但部分國人喜歡機械化、簡單化評點歷史人物,故以為孔明一無是處。綜合上述部分人貶損孔明是錯誤的;把孔明神化也是錯誤的,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如重用馬謖守街亭;孔明應該是令人尊敬的傑出的政治家丶軍事家,注意政治家在前,如同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在前,原因你懂的。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備代表的漢室,諸葛亮為蜀漢所做的都是為了恢復漢室。都是正義的,符合倫理道德的。在三國眾多人物中,諸葛亮也確實是個人物。智謀過人,載入歷史。但後人為突出蜀漢正統,就要貶低別人,抬高諸葛亮。吹捧過頭了,無限拔高,脫離事實。諸葛亮被神化了,矯枉過正現在過份貶低諸葛亮也不對。客觀,中肯來看曹操及其謀士,以及孫權陸遜並不亞於諸葛亮。


亦新湖


關於諸葛亮被認為一無是處這個問題。

A,從心理學來說

其實不用加以引用史書,諸葛亮之所以近來被黑,是因為物極必反的緣故。

任何東西被粉絲吹噓過度,都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而粉絲們又不加以重視,還是一意孤行的在眾人面前吹噓,這極大噁心了一部分人,所以他們就會做出反抗,甚至誇大諸葛亮的缺點等行為作為報復。

B,從歷史上來說

而關於諸葛亮的能力,我們要區分他是哪一方面的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是有較高的政治才能以及治國才能(與蕭何一樣的能力),然而他的軍事能力是被誇大的,這是無疑的。

而關於陰謀篡位,那純屬無稽之談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還是很忠心的,畢竟歷史就是這樣,法律是不誅心的。哪怕他有想過,沒做出來,就是忠心的。但我還是相信他是忠心的。

C,譁眾取寵

還有一部分人是為了吸引點擊率,吸引目光,從中獲取利益,於是編造出一些與主流思想相駁斥的觀點,從而引發爭論以及點擊,以此謀取私利。


假如我是CEO


對於諸葛亮的貶損,最早的可能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他在《諸葛亮傳》結尾評價諸葛亮伐魏:“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又說:“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是陳壽或許有公報私仇之嫌--馬謖失街亭被斬,陳壽的父親當時為馬謖參軍,也受到髡刑的處罰。據說陳壽因此對諸葛亮心懷不滿,才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不露形跡地報復一下。

後世對於諸葛亮的批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陳壽的影響的,但也有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的原因--只要是做成一件事,不管過程如何,用的什麼方法,總之就是值得推崇的;而失敗者,不論他做出怎樣的努力,表現出多麼出色的才幹和精神力量,也終究是失敗者。

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無功而返;非但如此,諸葛死後三十年,蜀反被魏滅掉。從事實上看,諸葛亮的北伐似乎毫無意義;但是深入去看伐魏的歷史背景、過程、當事各方人物的表現、應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對於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能給出不高的評價。

歷史上從四川盆地出擊關中,勝利的記錄並不多,韓信出兵關中成功,是有其客觀背景的--由於分封不公,項羽主宰天下,屁股還沒坐穩,天下就亂成了一鍋粥;項羽只好留下不可言勇的敗軍之將、秦人恨之入骨的章邯鎮守三秦,自己率軍去鎮壓齊、趙等地的叛亂,這是漢王兵出故道能取勝的重要原因。反觀魏國,政治清明,局勢平穩,吳國少有對於蜀國北伐攻勢的呼應,即使有,也沒起到什麼作用;在與蜀國的正面戰場上,魏有司馬懿、郭淮、張頜、郝昭,人才濟濟,名將如雲;再來看看國力的對比,蜀國人口百來萬,能夠養活的兵力最多不超過十萬,除去各地駐防,能夠伐魏的,估計不超過五萬;而魏國人口不低於四百萬,國土面積數倍於蜀,硬實力對比一目瞭然,蜀明顯佔劣勢。

從四川盆地出兵關中,道路崎嶇難行,後勤保障困難,地形、地勢險峻,決定戰爭成敗的“道、天、地、將、法”諸種因素中的“地”對於蜀軍來說是如此苛刻,以至於一地失守,全盤皆輸,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但諸葛亮戰術精妙,他調教下的蜀軍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在客觀條件如此不利的情況下,還打得魏軍不敢出戰,以至於司馬懿的屬下指責他“畏蜀如虎”。

蜀軍每次主動或被動撤軍,魏軍都不敢輕易追擊,否則定會付出血的代價。228年,諸葛亮出散關攻魏,糧盡撤兵,魏將王雙來追,被蜀軍斬殺;231年,蜀軍兵出祁山,因李嚴督糧不力而退兵,張頜來追,中伏被射殺。在不利的情況下,能夠臨危不亂,全身而退,這是優秀將領的必備素質。

234年,諸葛亮率軍出斜谷道北伐,司馬懿堅守不出,與蜀軍對峙。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晉書》記載蜀軍退兵後,司馬懿巡行蜀軍營地,感嘆道:“真天下奇才也”;因為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忌憚而錯失追擊蜀軍良機,百姓諺語有“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譏諷之辭。

諸葛亮在國力遠不如魏,天下局勢也無可乘之機的情況下,連年對強大的魏保持攻勢,並且打的對手龜縮不出,甚至於司馬懿要依靠皇帝使節來平臭眾怒,為自己的懦弱畏戰找藉口(《晉書》有記載);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能事先策劃,鎮定指揮,全身而退,縱觀世界戰爭史,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多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否定諸葛亮呢?

那麼,在“明知其不可為”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連年對魏發動進攻呢?除了踐行自己曾經許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蜀國的人才,是先主劉備從全國蒐羅來的,如今這些人才,老的老,死的死,蜀國地方小,人才儲備不足,所以諸葛亮要趁還有一些優秀人才時,抓緊時間討伐魏,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


孚比斯


先前諸葛亮是神,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後世君主都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臣子,所以大力追捧他,以致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地步。物及必反,月滿則虧,日中則昃。外加現代三國影視劇的普及傳播之後,大家都去讀三國志,突然發現原來諸葛亮也不過如此!

諸葛亮早孤,跟著他叔叔過日子,每自比管仲,樂毅。當時人不認可他的才華。

娶醜妻黃月英,時人為之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承哥醜女。

黃承彥,襄陽名士,黃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另一個女婿就是荊州牧劉表,與襄陽名士龐統、龐德公,司馬微,徐庶等人交好。

有了老丈人的家庭背景之後,諸葛亮才能結交到荊州的這些大名仕。

才有了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此間自有伏龍、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


而後,亮乃北行見先主,先主以諸生之禮待之。諸葛在先主面前高談闊論之後,才能被先主認可,才以上賓之禮相待。然後才有了三顧茅廬,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隆中對,為劉備作了個戰略總規劃,為劉備制定了人生奮鬥目標,這一點值得肯定。

孫劉聯盟是孫權派魯肅找上門的,劉備這邊只是派個人去東吳充當聯絡辦主任而已。假如是劉備先派諸葛亮過吳去談判,能談的下來了。那功勞就大。

劉備在世打戰從來沒帶過諸葛亮,在荊州諸葛亮是,調其稅賦,以充軍實。在益州, 先主每出,足食足兵而已。蕭何,李善長之流,而且還是亞匹。而非張良,劉基之屬。


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諸葛沒有廢劉禪自立,這就是後世君主追捧他的原因。

但是所謂的,開誠,布公,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法正殺了數人,諸葛亮不敢處理,也不敢告訴劉備。甚至還為其說好話。我覺蜀國諸葛亮,就和現在的朝鮮金正恩非常非常相似。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在朝鮮國內確實無怨者,不敢怨啊。

入其朝,不聞其言,經其野,民有菜色。這也和鮮朝一樣。人民吃不上飯還要窮兵黷武。

瞎指揮,這也和金正恩一樣,發射導彈,搞核武器,這是專業的技術活,你懂嗎,你也要親自指揮。諸葛亮也是,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軍中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嘗自校簿書。楊顒勸諫說,,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而陳平不屑知錢榖之數。

而諸葛亮和金正恩所收穫的都確是民心,民望,勤政,愛民的形象。

第一次北伐,【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魏國沒設備的情況下諸葛僥倖得手,等魏國反應過來。

魏明帝西鎮長安,帝遣曹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三郡皆平。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第二次北伐,陳倉一個雜號將軍郝昭所統千餘人,諸葛亮是機關算盡,還是一籌莫展。有意思嗎?魏國君明臣賢,天下又沒變,二路出兵又失了荊州,諸葛亮自己的規劃被自己打破了,他自己說的要天下有變則如何如何,現在天下沒變他就開始如何如何了。

蜀國這麼弱小,司馬昭等到了劉禪最昏庸時期,信用宦官,信用巫婆時才伐蜀。晉武帝司馬炎伐吳時,也是等到了孫皓這樣的暴君好殺之後才伐。當時諸葛伐魏是決對不可能成功的。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北伐?易中天說了三個原因,第一,安內必先壤外,他說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增加凝聚力。我覺得首先他,安內必先壤外,用詞就不當,舉二個例子,第一,曹操徵漢中,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這時候,你安內必先壤外說的通。第二,鄧艾偷渡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這時候,你安內必先壤外也說的通。既然威脅不是在外部而在內部,你壤什麼外?

再給大家算筆賬,古代打戰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蜀國人口九十四萬,兵十萬二千,你殺了一萬敵人,自己就要死三千,三千人死了就等於三千個家庭失去親人,失去了勞動力,這三千個家庭的生活就出現困難,而且還六出,要死多少人?請問這是增加凝聚力還是增加矛盾?

第二,小國更要圖強,圖強你關起國門搞發展啊,國家富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再者,那朝,那代,國內會沒有矛盾和黨派之爭。還以攻為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你有這必要嗎?聖人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些理由都是說不通的。

第三,理想必須堅持,所謂的,漢賤不兩立,克復中原,還於舊都,所以一直北伐。但是我覺得,諸葛亮是扛著,漢賤不兩立,克復中原 還於舊都的大旗,乾的確是收穫民心,民望,忠貞的私事。

既然有了前面的,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這樣忠臣的表現了,為何不把他做到極致呢 ,要做就把事業做大做強嘛。我看你們誰能和我比忠貞,比勤政 ,比愛民。

以漢代為例,當過丞相的人最少也有上百人了吧,大家能記得幾個,一個蕭規曹隨,一個陳平不肯對錢穀,一個邴吉問牛。大家還能記得誰?你不搞點大動作,不把他做到極致,不把事業做大做強,誰知道你諸葛亮。

東吳,顧雍,步騭都當過丞相,大家都不關注他們吧,我玩頭條也二年多了,很少看到有人在頭條說他們的文章。

諸葛亮所幹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名聲,那怕是國弱民疲,窮兵黷武也在所不惜。聖人云,太上以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萬世不朽。


蘭臺令史


諸葛亮是能人,但也不是完人。所謂匡復漢室就是自欺欺人:先首,劉備作為中山靖王之後與東漢皇室的關係已經很遠了;其次,劉封劉禪的名字已說明劉備的狼子野心;其三,漢獻帝禪位,劉備方面造謠漢獻帝被殺,無中生有的稱帝。何來大義,欺騙而已。諸葛亮心知肚明,只是為劉備集團奮鬥罷了。從小義角度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