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縣李改珍: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謝黨的好政策

我叫李改珍,是交城縣夏家營鎮王村的一名貧困戶。我的愛人早些年因蔬菜大棚坍塌不幸離世,留下了三個小孩,家庭的所有重擔都壓在了我這個女人身上。重擔壓得我每天過得就像陀螺一樣旋轉。

為了孩子,我心想,只要有一口氣,就要撐起這個家。我每天起早貪黑,供養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上學,還得忙農活打零工,掙錢養家,我從不怨天尤人,也不覺得苦累,但是微薄的收入還是讓我過得入不敷出。

當我為撐起這個家而一籌莫展的時候,黨的精準扶貧“春風”吹進了交城縣夏家營鎮,也吹暖了我的家。2016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早日擺脫困境,我就想著如何能夠利用好政府的幫扶政策、資金脫貧致富。

村裡鼓勵村民發展種植業,我就想試一試,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搞起了梨樹種植!2016年11月,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我租下了2畝果園,種了200多棵梨樹。為提高栽種技術及拓寬致富思維,我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類種養技術培訓。

那時候,我才40多歲,有的是體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翻土鬆土、澆水施肥、修枝整形……我管理起雪梨來一點也不含糊。雖然繁重的農事讓我每天都很忙碌,但想到政府這麼好的政策能助力我增收,即使再辛苦也要把梨樹種下。

3年後,家裡的200多棵梨樹逐漸開始掛果了,一家人別提有多興奮。記得第一次摘了一籃子雪梨就匆匆拿回家與家人分享了,那大概是我吃過最好最甜的雪梨了。雪梨掛果的第一年,我家的雪梨就賣出了近兩千塊錢。

起初,雪梨的市場價只有1元多一斤,而且還要自己運到縣城售賣,一天下來也賣不了多少錢。但是,我們村土質好,種出來的梨水分大、特別甜,價格要略高於別的梨,每年我們家雪梨還沒開始採摘就已經被預訂出去很多了。

如今,乘著脫貧致富的春風,當年種下的200多棵梨樹已經成了我們全家人致富的“福果”,每年可以為家裡增收好幾千元。

不僅如此,子女上學全免費還有補助,還享受著小額貸款的分紅,輸個液打個針也不用花錢,感謝黨,感謝政府。

通過享受政府扶貧政策,我們全家的生活有了笑聲,有了希望,黨和政府對我家的幫扶,使我們倍感溫暖。

2018年,我大女兒大學畢業,應聘到省城一家企業工作,二女兒正在上大學,去年小兒子也考入了省外的一所職業技術院校。孩子工作的工作,上大學的上大學,省心多了。今春,我又在附近廠子裡找了一份工作,實現了打工種梨“兩不誤”。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逢人就說,這一切都是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知道,政策再好還得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在靠政策的同時,更需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如今,真是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心情也越來越好。(講述人:李改珍 記錄人:任紅生)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