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飲食文化

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即“臘月”的意思。

臘八節據說起源於印度。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修道,於臘月八日這一天餓倒在地。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給他吃了一餐各種黏米和糯米混合的雜燴飯。飯後,釋迦牟尼跳到河裡洗澡,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熬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你不知道的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飲食文化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的食物,用香谷、或麻、米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寺院還與門徒及善男信女一起分享臘八粥,此後,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習。

當然,把臘八粥和佛祖釋迦牟尼聯繫到一起的初衷,是為了在中國推廣佛教。

歷史學家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臘日的具體日期當時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而當時並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你不知道的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飲食文化

古代春節活動從此日開始,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在中原地區,有些人家過了臘八就開始置辦年貨,民間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孩子孩子別發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的俗語。在豫西南的內鄉、鎮平、鄧州、西峽、淅川一帶,臘八節的“臘祭”說至今依稀尚存。

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食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最早起源於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北宋民間也有在這天煮粥的習俗。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也有關於臘八粥的記載。宋代民間吃臘八粥的習俗,主要是為了慶祝豐收或祛除瘟疫,或求得吉祥如意。

你不知道的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飲食文化

臘八粥通常由五穀雜糧加上棗、核桃仁、栗子、杏仁、花生等輔料熬製而成。《燕京歲時記》中記錄了一份完備的臘八粥熬製原料:“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在清代,臘八節是十分重要的節日,尤其受到宮廷的重視。雍和宮熬製臘八粥時,有專門的官員在旁邊監視,宮內也要用大鍋煮臘八粥用來供佛,同時也將臘八粥賞賜給王公大臣食用。雍正至宣統年間,每年的臘八節都會在雍和宮內舉行隆重的臘八盛典,用黃銅大鍋熬粥,由僧人唸經,並派專員上祭、拈香。北京當地乃至外地的信眾則從四面八方群聚而來,爭相討取僧人誦經加持的“佛粥”,以求吉祥平安。今天,北京雍和宮在臘八節當天仍保留舍粥的習俗。

你不知道的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和飲食文化

在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東北地區還有吃臘八蒜的習俗。每到臘八,家家戶戶都要選上好的紫皮蒜,剝皮後,將蒜瓣放在透明的容器內,然後加米醋浸泡。數日後,蒜瓣會慢慢地變成綠綠的翡翠色,吃起來口味偏酸、微辣。當然,臘八蒜味道雖佳,有消化道疾病等的特殊人群一般不宜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