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看蘭州之文化記憶-趣談非遺

上一期的“雲·看蘭州”運用現代拍攝技術手段,結合豐富的講解內容,靈活切換展館內外講解場地,帶領大家穿越歷史中的“老城門”,開啟了金城故事的奇妙之旅,讓許多人回想起那些屬於蘭州的歷史記憶。

意猶未盡的趣味探索正在如火如荼的繼續著,這一次,讓我們把腳步放慢,靜下來,尋找一下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蘭州鼓子】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蘭州鼓子

蘭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樣,有些段子只說不唱,有些段子則有說有唱。伴唱樂器以三絃為主,有條件的還輔以揚琴、板胡、二胡等。一般是自彈自唱,故而講究說、噱、彈、唱。演出時演員的手勢、面風等都要給聽眾一種美的感受。其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寬廣,表白清晰,能將喜、怒、哀、樂等複雜思想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蘭州鼓子有單檔(一人)、雙檔(雙人)、三人演唱之分。茶餘飯後,在農村的庭堂、院落,集鎮的茶肆、酒館,老蘭州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塊彈唱蘭州鼓子。唱到高潮時,一人唱、眾人幫腔,氣氛十分熱鬧。當時大街小巷蘭州鼓子茶園隨處可見。1958年,蘭州鼓子曾被搬上舞臺演出,參加過北京曲藝匯演。蘭州鼓子曲牌眾多,較為著名的有悲壯的“邊關調”, 淒涼的“北宮調”, 喜悅的“金錢調”, 輕快的“慢訴”等。蘭州鼓子的興盛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關,誰家有紅白喜事,也請鼓子藝人去演唱助興。

【蘭州太平鼓】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蘭州太平鼓

元末天下大亂,各地義軍風起雲湧反抗元朝暴政,朱元璋揮師北伐,攻取大都,建立明朝。元朝官員將軍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元朝大將王保保(擴廓帖木兒)誓不降明,自中原與明軍邊打邊退,一直撤退到蘭州,堅守蘭州城。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率精兵西征,被雄踞黃河渡口的蘭州城所阻擋,徐達指揮將士多次攻城,怎奈城高池深,城上箭如蝗飛,滾木壘石傾瀉,明軍死傷慘重,根本不能越雷池一步,徐達只好將蘭州城層層圍定,靜待其變。轉眼就到元宵節,蘭州城裡城外都在鬧元宵,老百姓披紅掛綠,粉墨登場,大鬧社火。徐達見此心生一計,精選武藝高強、反應敏捷的士卒,喬莊打扮為社火鼓手,背長桶鼓,內藏短刀利刃,摻雜在農社火隊中,混入城內,滿城四關巡遊鬧社火,乘機偷偷佔據要害地點 。待月上中天,歌舞喧騰,元軍懈於防守時,鼓手打開城門,放進明軍,裡應外合,一陣衝殺,元軍措手不及,死傷枕藉,望風披靡。王保保一看大勢已去,只帶幾個親兵殺出城外,洛荒而逃。徐達智取蘭州城後,蘭州老百姓每逢元宵節都要背上長桶鼓,盡情擊打,用以期盼太平盛世、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口平安,相沿成習,並把這種長桶鼓命名為太平鼓。

Tips:社火

社火是過年過節時,迎神賽會所表演的雜劇、雜耍,用來娛神娛人。蘭州社火有其獨特的組成元素和表演特點。成龍配套的社火隊,由風婆、雨師打頭陣,男左女右,分列兩旁,踏著鑼鼓點子,扭著秧歌行進開路。其後是異彩紛呈,多姿多彩的百戲(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

【刻葫蘆】

云·看兰州之文化记忆-趣谈非遗

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的歷史,始於清光緒年間。傳說,當時蘭州有個姓王的裁縫,經常在雞蛋葫蘆上鐫刻花草,供自己欣賞,這算是蘭州刻葫蘆的始祖。最早的雕刻葫蘆只是刻些山水風景或戲劇人物的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在鬧市出售。到了清朝末年,有一個名叫李文齋的秀才,由於窮困潦倒而以雕刻葫蘆謀生。因為他有繪畫和文學知識,所以設計和雕刻的葫蘆,內容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等,如《桃花源記》《赤壁賦》《蘭亭序》等。雕刻的葫蘆都要做如下處理:先剔去原生表皮,再塗上紅、黃兩種顏色,然後才進行刻畫。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刻葫蘆,雖然色澤比較鮮豔,線條也比較明顯,但不為多數顧客所接受,後來又恢復為本色雕刻。在雕刻技巧上,主要特點是:人物寥寥數筆,求其意境,強調“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具,注意風致,題款文字細如蚊足,點綴成行,圖文並茂,瀟灑自如,成為賞玩的精品,讓人愛不釋手。他雕刻的葫蘆開始只流傳於甘肅官吏和商人之手,到20世紀20年代左右,開始由蘭州的古董商人帶到北京,受到同行關注,被譽為全國工藝品中的“絕技”, 並高價求購。但這並沒有給李文齋帶來多少好處。恰恰相反,因為李文齋拒絕給當時的蘭州警察局長免費刻葫蘆,被無辜抓進監獄,死於非命。到20世紀40年代初,又一位雕刻藝人阮光宇,在繼承前人雕刻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項技術。阮光宇把《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蘆畫面上,並配以詩詞文字,風景山水。他雕技嫻熟,刻工細緻,使這項美術工藝品更臻完美。

金城蘭州是甘肅省會、絲路重鎮和多種文化交匯之地,擁有豐富的地域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研究蘭州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於關照當代人的精神情感亦具有更加深遠的社會價值,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研究和宣傳都勢在必行,讓我們攜手並進推動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研究工作!

文字資料參考自《蘭州市城關區歷史文化叢書之太平鼓韻》、《蘭州史話叢書之城關史話》、《蘭州城關區歷史文化叢書之藝苑經典》;視頻音頻版權所有,媒體轉載前請聯繫0931-8331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