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同理心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

這,是一個讓人難忘的超長假期。各地學校在延期開學期間,紛紛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利用網絡開展教學。

網課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是件新鮮事,難免會帶來一些煩惱。比如,孩子面對學習環境和方式的改變,可能會產生焦慮情緒;家長怕孩子利用電子產品“不務正業”玩遊戲,或不能按時完成學習計劃,天天在孩子身邊當起“助教”,督促孩子學習卻於事無補,更添焦慮。那麼,如何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和家長緩解焦慮,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同理心”或許能幫到你。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張馳表示,“同理心”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共情”。同理心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傑斯從治療心理疾病的角度提出,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景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簡單來說,同理心包括: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我們曾經也是孩子,可能也會有很多事情做不好。”張馳說:“很多時候,家長一定要儘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將自己帶入到孩子所面臨的情境中,繼而在內心重現孩子目前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孩子。”

張馳表示,上網課對於孩子們來說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老師講的內容是否能夠有效傳遞給孩子,家庭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等等。當家長髮現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者出現畏難、厭學情緒時,不要馬上指責孩子,這樣只會激化矛盾。家長首先要聽聽孩子心聲,讓孩子能夠表達出來,從而理解和識別孩子情緒。

其次,家長要將理解轉化為幫助行為,針對具體問題採取相對應的策略來幫助和指導孩子。由於網課多為“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溝通形式,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的溝通時間較少,所以學習效率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時家長可以在上課前陪著孩子預習功課,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梳理上課內容,又能讓孩子提前進入學習狀態。張馳表示,即使實際問題沒有解決,這種行為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願意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的,從而緩解他學習的焦慮和壓力,減緩厭學情緒。他強調,家長一定要在理解孩子情緒之後再開展實際行動,否則有可能會變成一種指責,把孩子的所面臨的困難進一步擴大。

“同理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張馳說,“要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這樣才能夠用相同的情感做出反應,進而有效進行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並建立有效和諧的親子關係。”

张驰: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指導專家:張馳,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

特別鳴謝: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與華心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薦專家。

张驰: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