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每次農民起義,我們總可以在史書上讀到起義軍那令人瞠目的數字。

一、滾雪球式的加入

黃巾起義對東漢朝滅亡的作用,不能不說是被後世擴大了的。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始終沒有明末李自成般的好運氣。農民起義的開端都是以一個家庭開始,隨後呈現出滾雪球般的大幅度增加。

李自成幾次大難不死,轉戰四方並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張角剛剛起義不久便被劉備的老師盧植死死地圍在了廣宗,雖然後來政府軍的主帥數次更易,但是張角始終沒有突圍的機會,直至病死。

並且在政府軍從盧植到董卓而後皇甫嵩三易其帥的過程中,都是朝廷詔書一下,前任主帥立刻下馬受縛、檻送洛陽,或直接就地免職,一點也沒有軍閥擁兵自重、朝廷指揮不靈的末代氣象。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二、真正讓東漢帝國崩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當皇帝年幼之時,太后或者皇后掌握了最高權力,外戚會獲得一時的勝利;而當皇帝成年之後,往往會聯合自己所信賴的宦官進行反擊,誅滅外戚,從而把權力再奪回來。這個模式漢桓帝已經演練過一次了。

津巴布韋在英國統治期間,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被譽為英國國王皇冠上的明珠。而民族獨立之後,穆加貝總統痛斥白人剝削奴役黑人,於是剝奪了殖民者的莊園所有權,沒收了土地、財產和礦山,直接授予黑人農民所有,從而導致當時大量白人出走,而擁有土地的人們缺乏技術與管理經驗;加上"革命"產生的暴力衝突與"土改"政策讓津巴布韋受到了國際制裁,國際經濟援助終止。

最終,政府為了緩解經濟困境便開始大量印製貨幣,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

三、解決途徑

津巴布韋並不是個例,非洲不少國家在獨立之後,都面臨著類似的惡性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水平倒退,津巴布韋只是大家最熟悉、最典型的一個而已。那麼津巴布韋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就能找到很好的對應,那就是董卓當政時的東漢。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董卓接大將軍何進之密令進京討伐宦官,不料還在途中,何進便先遭殺頭。何進的屬下袁紹、曹操火燒宮門,屠殺宦官殆盡。漢少帝倉皇出逃,途中遇到了西涼董卓的兵馬,方才一路護送還京。董卓也憑著這救駕的功勞,驟然成為漢朝中央政府的新貴。

董卓進京之後,趁著外戚和宦官兩敗俱傷的局面,軟禁了漢少帝和何太后,迅速控制了朝政並自任相國。作為一個邊遠之地土生土長的軍閥,董卓面對洛陽帝都的繁華世界,不禁也動了一番心思,試圖有所作為,於是董大相國"經綸濟世",活生生把洛陽變成了津巴布韋。首先,董相國觀察到國庫空虛,並且關東諸侯對自己虎視眈眈,於是決定趕緊擴軍備戰,首先著手解決財富的問題。他發現洛陽帝都富商大賈雲集,皇親國戚到處都是。董相國認為這些人吸飽了民脂民膏,罪大惡極,應當首先誅除!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於是他命手下西涼兵們羅織罪名,直接把富商巨賈投入監獄後抄家!通過這種手段,董卓在短期內聚斂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在極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充實了國庫。

同時,董相國還看上了一套古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收天下之兵器,在咸陽鑄成了十二銅人。漢朝建立之後,這些銅人便被搬到了長安,而東漢時期這些銅人也隨著劉秀定鼎中原而搬家到了洛陽。

即便是視財如命的漢靈帝,也沒有打過這些銅人的主意,但是董卓進京之後,覺得這麼多銅擺在那裡不用很是浪費。在董卓眼中,那都是黃澄澄的錢啊,於是董相國下令,這些銅人都是秦王朝剝削六國人民的見證,要把這些古董銅人都熔鑄成錢,以充國用!

其實,對於財富的理解,董相國和穆加貝都走偏了道。金銀銅鐵也好,奇珍異寶也罷,本身除了一點賞玩價值之外,並不能真正地帶來國力上的增強,或者說,它們之所以值錢,僅僅是因為它們能夠無障礙地交換成自己需要的各種食物、器具等。

一個國家真正富足與否,看的是這個國家的各種產出是否豐富,並非是庫存貨幣的多少。從古到今,之所以一打仗必然物價上升,也是因為打仗有兩個效應:其一,佔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從事生產的人變少了;其二,國庫庫存的貨幣流進市場,而真實的物資——包括糧食、器械、裝備大量消耗。此消彼長之下,貨幣愈來愈多而生產愈來愈少,各種物資的價格自然便會飛漲。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在東漢,能夠購買這些金銀珠寶的,自然是皇親國戚和富商大賈,在津巴布韋,則是之前富有的白人莊園主。當董相國和穆加貝用暴力手段把這些富有階層清除之後,他們發現,在自己統轄的範圍內,已經沒有下家來接手自己收繳的這些寶貝了。而沒有人接手的寶貝,其實只會爛在賬上,並不能轉變成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董相國和穆加貝的改革還都造成了社會流通與生產領域的大倒退:洛陽商賈和白人生意人都被趕跑了,沒人操持商品流通;皇親國戚和白人莊園主也被趕跑了,土地都變得荒蕪,只有零散的農民在開墾,再也沒有之前那樣有組織、有計劃地耕耘了。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這本身都是對財富生產能力的巨大破壞,所以董相國和穆加貝如果真想亡羊補牢的話,應該大力招商引資,培養新的商人、莊園主階層,只要挺過蕭條期,當新的土地、資本所有者形成氣候之後,經濟還是會漸漸復甦的,而國庫的流動性也會隨之增加。但他們,儘管原因不同,都沒有走這條路,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南轅北轍的不歸路——惡性通貨膨脹。

我們先看董相國。由於受困於信息不對稱,兩千年前的他無法獲得足夠的經濟學知識,於是決定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直接造錢!但是因為銅有限,所以董相國決定改鑄一銖小錢當五銖用,強行提高流動性,緩解大漢財政的流動性危機。

而津巴布韋則受困於政權不穩定,要收緊貨幣、挺過蕭條對穆加貝政權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於是明知道惡性通貨膨脹是鴉片,一旦吃了就不能停止,穆加貝還是要硬著頭皮走下去——津巴布韋自2000年起靠印錢提高流動性,之後屢試不爽,從2000年百分之五十左右的通貨膨脹率,到2008年百分之兩億三千多萬的通貨膨脹率,"流動性"可謂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但是,這種流動性無疑是虛假的,董相國治下的洛陽,巔峰時期的谷價達到了五十萬錢一斛,豆麥也要二十萬錢一斛。摺合成現在的公制,便是十六公斤多的銅錢才能買一升米,這種情況下,錢的數量已經不重要,已經可以將錢論斤兩來稱著交易了。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下大家用麻袋裝錢買米也是如此。相形之下,津巴布韋也不遑多讓,在整個國家百業凋零的時候,只有點鈔機行業一枝獨秀,幾乎人手一臺,因為隨便上個公交車都要幾千萬的津巴布韋元,沒有點鈔機實在難以出行。

之前的章節涉及通貨膨脹的時候,提及可以以通貨膨脹治通貨膨脹。為什麼在董相國和津巴布韋這裡就行不通了呢?

因為以通貨膨脹治通貨膨脹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是相對低且可控的,在這種情況下,市面上通貨的增加相當於潤滑了經濟運轉的齒輪,讓原來資金困難的企業獲得融資和貸款,讓更多人有就業機會,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總產出。總產出提高了,每單位貨幣背後所對應的財富自然也增加了,通貨膨脹率便自然而然地降了下來。

但是惡性通貨膨脹則不然,對於百分之四五十的通貨膨脹率,市面上幾乎沒有什麼行業能達到這麼高的利潤率,這個時候辛辛苦苦做生意獲得的收入還不如把手裡的錢趕緊花出去囤實物,而這種行為又會進一步地增加市場上流通貨幣的數量,從而讓通貨膨脹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谷貴有錢無處,細數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所以,通貨膨脹一方面確實能夠潤滑經濟,讓經濟加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業利潤率的實際下限,任何利潤率低於通貨膨脹率的行業,都將在均衡中被淘汰。

惡性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一樣,是每個國家的災難。對於老百姓而言,通貨緊縮意味著失業和蕭條,處於"東西便宜但無錢可買"的情況;而惡性通貨膨脹下則是"有很多錢卻什麼也買不起"。任何一種情況的發生,都足以導致政權的不穩定乃至重大變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東漢的滅亡:究竟是黃巾起義導致的,還是宦官當權所致》

《中國歷史概述》

《農民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