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與你“宅”一起|茗酌•商貿


今天由我帶您走進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第三展廳《茗酌•商貿》。受唐宋飲茶習俗和自身需求的影響,遼金元各族人民飲茶蔚然成風。北方雖不產茶,但可以通過貿易和歲賜所得。契丹人喝的乳茶,是由茶、乳加鹽煮成,後來蒙古族的奶茶就源於此。金元時期,飲茶已經成為各階層的共同嗜好。

盛唐之前,茶是一種既辣且鹹的菜湯,當時飲茶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沸。中唐時流行煎茶法,待茶釜中水微沸,投入茶末,用竹莢攪動,待茶沫漲滿釜面,便酌入碗中飲用。至晚唐時,又興起“點茶法”。到了宋代演變為“鬥茶”,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於茶盞,再持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它成為宋代飲茶的主要方式,也影響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鬥茶是比賽茶的好壞,對於茶具、煎水及茶餅的要求更高。元代,開始出現散茶,民間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泡茶,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它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同博與你“宅”一起|茗酌•商貿

契丹族很早就會釀酒,通常是用穀物發酵而成。遼國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由於燕雲等地農業基礎較好,糧食產量大幅增加,釀酒業獲得很大發展。西京大同隨處可見酒樓、酒肆。酒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因而,酒器的使用也成為飲客身份和地位高低的象徵。我館館藏酒具根據種類可以分為儲酒器、斟酒器、飲酒器等。

這件褐釉瓷雞腿瓶就是典型的契丹民族酒水儲存器,在遼墓出土壁畫中可見契丹人揹負雞腿瓶出行的畫面,證實了這是遊牧民族使用的典型器具。雞腿瓶,因器身修長、形如雞腿而得名,也叫雞腿壇。小口,溜肩,腹部修長,瓶身上布數道凸稜,便於捆綁,系在牆壁或者馬背上。通常在貯酒時,瓶身下半截被埋於土裡,既能保證器物穩定,又可保證酒的質量。

同博與你“宅”一起|茗酌•商貿

茶酒在西京地區的盛行,擴大了當時人們對飲用器具的需求,瓷器貿易空前繁榮,地方瓷窯發展迅猛。遼金元時期的大同瓷窯,以渾源窯、青瓷窯和懷仁窯為代表,工藝上主要學習定窯和磁州窯,以燒造中原器型為主,其中大同渾源窯生產的黑釉剔花器最負盛名。大同地區出土的元代瓷器以鈞釉瓷最為多見。

金代醬釉剔花罐。剔花,是瓷器裝飾手法之一。以黑釉剔花為例,先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並剔刻出花紋,再將花紋以外多餘的釉剔去,露出胎體,最後入窯燒成。器物燒成後,釉色與胎體色形成鮮明對比,花紋具有淺浮雕感,裝飾效果頗佳。這件剔花瓷罐斂口,圓唇,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及內壁無釉,罐口至底部施醬釉。器身以三組雙道弦紋將器表分為四部分,分別剔刻花卉紋、曲回紋、牡丹紋。整件器物以褐底襯托出潔白的紋飾,風格獨特。

同博與你“宅”一起|茗酌•商貿

宋遼“澶淵之盟”以後,雙方在邊境互市來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遼宋貿易的地點,稱為榷場。宋朝早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就在沿邊指定地點設置榷場,由官府對雙方互市進行管理和監控。宋河東路與遼大同地區的榷場設在雁門寨;而遼大同地區的榷場則設置在朔州南,但時有關閉。此時期的商貿活動以民間市易為主,對外貿易為輔,互市貿易為主,錢幣交易為輔。遼國因產銅少,所鑄錢幣不能滿足貨物流通,所以很多貿易通常是以物易物。


文字、配音:劉亞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