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若不殺死關羽, 將關羽送還劉備, 三國曆史將會怎麼樣改寫?

一部三國演義讓我們對三國時代的故事耳熟能詳,演義中最讓後世所惋惜的莫過於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等等已經被我們廣為傳唱,可是這麼一位武藝了得忠義無雙的關羽卻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英勇就義。

孫權若不殺死關羽, 將關羽送還劉備, 三國曆史將會怎麼樣改寫?


演義之中蜀國實力的轉折點就是失去荊州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此戰令蜀國幾十萬大軍死傷無數,蜀國國力也元氣大傷。正史中雖然跟演義有所出入,大致相同,很多人或許心存疑惑,如果當年孫權不殺死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給劉備,那麼,三國曆史將會如何改寫?

改寫歷史是肯定的,我們假設關羽沒有英勇就義,被孫權送回劉備身邊,雖然失去荊州之事讓劉備的怒火難以平息,但是我們要知道劉備乃是當時梟雄自然有不一樣的胸襟。作為當世梟雄劉備自然知道天下局勢,蜀漢在三國之中乃是最弱的存在,冒然伐吳實屬不智,另外還有曹魏虎視眈眈,唯有聯合東吳共據強大的曹魏才是上策。既然關羽並未被孫權處死,蜀漢和東吳還沒有到矛盾不可調和的地步,以劉備和孫權兩位梟雄雄才應該是可以以疑惑的方式解決荊州之事。

孫權若不殺死關羽, 將關羽送還劉備, 三國曆史將會怎麼樣改寫?


當然也不能排除關羽和張飛因為一時之氣勸說劉備舉兵伐吳,東吳白衣渡江侵佔荊州可謂是讓關羽顏面盡失,以關羽的傲氣自然是主張伐吳的,張飛又是把兄弟之情放在第一位,自然不用多說。可是蜀漢之中的文臣武將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諸葛亮最具有代表性,諸葛亮會以天下大勢極力勸說劉備以大局為重,蜀國上下其實都知道與東吳早晚會有一戰,只不過現在還不是伐吳的時機。

其實關羽死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之下對伐吳之事也是猶豫不決,後來張飛因為一些緣故被屬下刺殺,而刺殺張飛之人卻投靠於江東,才讓劉備下定決心伐吳。當時的劉備已經是三分天下,因為東吳而失去兩員大將,作為蜀國之主的劉備沒有任何行動的話難免讓天下人非議,對以後的大事不利。

孫權若不殺死關羽, 將關羽送還劉備, 三國曆史將會怎麼樣改寫?


所謂兩軍交戰講究名正言順,東吳雖然發動奇襲荊州的不義之戰,可在大局上是東吳奪回失地而已,若關羽未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於理不合,演義和正史中劉備以報關羽張飛之仇發動夷陵之戰在名義上就讓很多人不敢苟同,何況關羽未死呢。

按照劉備奪取天下的戰略部署來說,先滅東吳在戰曹魏說實話也是棋行險招,只不過因為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和張飛身死才讓劉備決心伐吳的。如果當年孫權不殺死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給劉備,劉備肯定會以大局為重不會伐吳。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就能改變歷史,對於劉備這樣的雄主而言失去一座城池並無大礙,可是失去民心則是滅頂之災,關羽不死伐吳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會失去劉備仁義之名,在權衡得失之下劉備斷然不會舉全國之力去討伐東吳,自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八百里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之事。

孫權若不殺死關羽, 將關羽送還劉備, 三國曆史將會怎麼樣改寫?


歷史之中往往一個人就能決定歷史走向,而歷史已成定局,一個小細節就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應,總之關羽不死的話三國必定會走向另一番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