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對頭"被發現,經常泡水喝,堅持半月,高血脂不攻自破

有人把高血脂比喻為"隱形殺手",可見其危害程度。臨床研究證實,高血脂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殺手"之一,其發病率還在不斷升高,且發病年齡逐漸趨於年輕化。

高血脂

32歲的王先生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常被評為金牌銷售,每晚忙到10點以後才回家,雙休日也不休息。赴飯局、陪客戶是常事。

最近,王先生在體檢時被查出"甘油三酯3.4", 超過了正常值。他發現,自從被宣判為"高血脂族"以後,身邊跟他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還真不少,飯局多、工作強度大、缺乏運動、吸菸喝酒多是他們的通病,由於血液中的脂肪沒法燃燒消耗,積聚後導致高血脂。

高血脂的危害

高血脂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逐漸、進行性和全身性的。

高血脂

早期的高脂血症多數沒有臨床症狀,這也是很多人不重視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重要原因。高血脂的直接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動脈供血、供氧,一旦動脈被粥樣斑塊堵塞,就會導致嚴重後果。

高血脂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起眾多的相關疾病,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由遺傳多基因與環境多危險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一種複雜病理現象。除遺傳與高血壓外,高脂血症被認為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危險因素。因為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強烈的量效關係,即血脂越高,動脈粥樣硬化越嚴重。許多研究表明:血膽固醇含量高於260mg/dl者,冠心病的發病率為低於200mg/dl者的5倍;在同一人群中,血膽固醇每下降1%,冠心病危險性下降2%。美國一項35萬人的研究表明,當血膽固醇在200mg/dl以下時,膽固醇濃度與冠心病發病呈輕度相關;但當血膽固醇超過200mg/dl以上時,這種關係變得非常明顯。

高血脂

高脂血症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可能是:當動脈有損傷時,脂質就會在動脈內膜中沉積,成為稍隆起的病灶,繼之動脈內膜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將其圍起、固定,形成斑塊,斑塊深層可以發生軟化及潰瘍,形成黃色粥狀物。

高膽固醇血癥和高血壓病,常常是相互伴發的兩種疾病。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升高,對高血壓病患者的冠心病危險起協同增加作用。而降低血壓和降低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可以減少冠心病的危險。

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療高血糖外,還需要調節血脂,調脂是減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糖尿病合併高血脂更容易導致腦中風、冠心病、肢體壞死、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這些糖尿病的遠期併發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殘疾或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高血脂

雖然血脂過高對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性還不完全肯定,但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中風的最主要風險因素是肯定的,因為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血脂過高導致動脈內膜脂質沉著,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這一事實,可以認為血脂過高與中風的發生.是密切相關的。

既然高血脂有這麼多的危害,那麼血脂是否越低越好呢?

答案亦是否定的。國外的一些調查發現,血漿總膽固醇太低,死於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加。我國的調查顯示當血漿總膽固醇≤140mg/dl後,老年人預期壽命並沒有延長。

血脂檢查

青年人應該每2年檢查一次血脂; 4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檢查一次血脂;易發群體如:有家族史,體型肥胖者,長期多糖飲食者,吸菸、酗酒者,運動量不足、生活無規律、情緒易激動、精神常處於緊張狀態者,已經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血栓的病人,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檢查血脂。

檢查血脂注意事項

高血脂

查血脂首先要求在採血前一天晚上開始禁食,空腹12小時以後,晨間取血。此外,還應注意取血化驗前的最後一餐忌食高脂食物,不飲酒,因為飲酒能明顯升高血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導致化驗結果有誤差。另外,應在生理和病理狀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化驗,因為血脂水平可隨一些生理及病理狀態變化。如:創傷、急性感染、發熱、心肌梗死、婦女月經、妊娠等。此外一些藥物如:避孕藥、β-受體阻斷劑、噻嗪類利尿劑、激素類藥物等也影響血脂水平,導致檢驗結果的誤差。

高血脂"對頭"被發現
這裡指的是體恆月草酸降脂素,可使膽固醇降低並且轉為膽汁酸從體內排出,又可增加體內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血清中甘油三酯的降解,從而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調節血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