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在泉州新门外,有个规模不大却影响不小的古迹,兀然卓立于晋江之滨,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石笋。石笋,是用五段经过琢制直径不等的圆形花岗岩垒叠而成,高约三米,上尖下粗,石面粗糙,既无花纹雕饰,又非天然造化,完全是由人们经过简单加工造成的。因为它的造型极似竹笋,故取名石笋。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虽然石笋旁的碑文显示此物为"北宋以前”,但是具体始于何时至今仍无从考究,人们只能根据史料记载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断:

北宋进士谢履诗曰:“秋日莲峰净,春风石笋抽。”

南宋祝穆诗曰:“人杰已知符石笋,魁星还复谶金鸡。”

南宋状元王十朋诗曰:“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

元代名僧释大圭诗曰:“危石青入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明代著名书画家黄吾野诗曰:“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婵娟映水明。”

明末进士郑之铉诗曰:“千年断笋犹依壁,百丈斜虹直过桥。”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对这根“石笋”,学界前辈、地方史家均有研究:陈泗东先生(1924-1994年)曾评述高惠连事迹涉学宫石笋,傅金星先生(1928—1996年)则以石笋释山川民俗。而不少中外学者则坚持认为石笋是印度婆罗门教在泉州的早期遗物,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因为泰国首都曼谷王宫附近,就有一座印度教寺,也有一根石笋,但通高也只有1.30米左右。

在印度传统的性文化中,生殖器标志物是以呤咖英和湿婆神名义出现的。在吠陀传统中,性是人生轮迴的关键,是永生终结的。人们对性的信奉和拒绝是決定灵魂存亡的,性与宗教极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婆罗门教的湿婆神具有毁灭和再生的能力,故其教派崇拜物以男性生殖器作为再生的象征。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唐朝的泉州就是一个开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来到泉州并带来印度教(婆罗门教)。宋初,泉州人认为这个印度教的“石笋”与民间的风水有关,因为它既象征着生命的再生,与婆罗门教湿婆神袛的功能是一致的。后来泉州“石笋”的崇拜融入民间信仰,人们认为对它崇拜可以人丁繁衍,仕进发达,所以这个印度教的石笋能保存至今。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古迹石笋到底是哪个时代遗物?

石笋在泉州西侧,刚好晋江的水也是从西流经泉州,在这里紫回曲折,缓缓而过,所以这段江流就叫“笋江”。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的诗句:“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就是指此而言的。石笋附近的江流本无桥渡,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泉州太守陆广造舟为梁,作为便桥以渡人,称为“笋江渡”,也叫“浮桥”。到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浮桥改作石桥称“通济桥”,又名“石笋桥”,也与此物有关。

更有趣的是,那时的泉州人,往往于明月之夜,泛舟笋江,观赏那里的山光水色,特别是在“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时节,笋江波平如镜,月照江心,清源紫帽,二山相峙,倒影并立,真是美极了。夏元椿的《中秋笋江泛月》诗,作了生动的描写:

江水碧涵空,江天一色同。

舟浮金镜里,人泛玉壶中。

浦树千回绿,渔灯一点红。

夜深衫袖薄,怕对荻花风。

笋江月色之美,现在的泉州人,还不时有去领略的。特别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偶尔回乡,偕友同游,想必也是情趣不减当年吧。

至于石笋,它到底是哪个时代的遗物,其所以立此小丘,是为了镇邪,还是“图腾”崇拜,可以不去探究它。因为缺乏资料,至今人们也无法作出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