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电影《饥饿站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部质感颇为不错的英剧《黑镜子》系列,同为轻科幻设定,但拍的都比较“小”,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故事所发生的空间上,但又带有着

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极尽讽刺之能,将矛盾直指人性、制度等层面。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尽管电影略“小”,却也精致,有趣,值得一看,犹如科幻主题的文学文本,在视觉上也拥有不错的呈现。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独特空间

好的科幻电影,离不开好的故事设定,而设定会牵引着观众进入故事,但最终故事会带大家脱离设定,揭示出隐藏于表象之下但又普遍适用的道理、观念或者逻辑。

《饥饿站台》的设定非常简单,同时也圈限出了故事空间。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一个三百多层的监狱坑,每层住两个人,每天只吃一顿饭,而这顿饭的运送方式则非常特别,通过一个移动的平台,穿过每一层地板上的方孔,从上至下,每层留有固定时间,上一层吃完,运往下一层,也就是说下一层永远在吃上一层的剩饭,但这顿饭也永远不够所有人吃,也许从一百层开始就什么也不会剩下。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表面丰盛精致,实则匮乏


每隔一段时间,所有人都要变换楼层,你也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换到第几次,这意味着你可能会吃上丰盛大餐,也会连续数日挨饿,甚至死亡。

无需思考便可知,此事此空间在现实世界绝无可能出现,这是电影所展现的一种“奇观”,也是故事的基础,而这个奇观所带来的隐喻便是【阶级与剥削】(这个隐喻太过明显,甚至不能够被称作是隐喻)。

就像电影开头便道明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上层人,下层人和掉落的人。”而电影中也是如此,要么在上层大快朵颐,要么在下层吃剩饭,要么忍饥挨饿直到死去。

男主角格伦误入了这个空间,一来是想戒烟,二来是希望看完一本书《堂吉诃德》,由此可见,他并不真正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以及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格伦的邻居则是因为误杀了一个人,而被关进来。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格伦和格伦的邻居,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愿入狱,一种是杀人入狱,也是两个极端,两人可以被划出一个区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入狱,那么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监狱一员,既然任何人都可以入狱,那么这个监狱的意味则更广阔,可能就是代表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

表面上,这是一个在监狱吃剩饭的故事,实际上则直接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等级与剥削制度。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理想主义

在这个监狱坑,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存活,如果被分配到上层还好说,要是到了下层呢?

格伦的邻居给出答案:你的邻居就是你的食物。

尽管这个选择非常残忍,但此人表现得颇为理性,先是将格伦捆绑,直到一周后,饿得实在不行了,才试图从格伦那里割下一些肉,并且表示,不会让格伦殒命。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这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利己主义,讲求策略,但不至于丧尽天良。

格伦的第二位邻居则是理想主义者,她试图通过和平呼吁主张的方式,自发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让所有人都吃到食物的结果,但根本行不通。在食物困乏、饥饿与饱食欲之前,这种方式显得十分无力,不值一提。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这便是理想主义者困境,拥有理想,怀抱希望,试图达成某种美好,总比别人想得更多活得更累,觉得自己对现实负有责任,但事实却是,现实令人失望,反复失望,同时也表明了【乌托邦】的不可能性。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格伦也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只摄入能够维持生存程度的食物量,为他人着想,但他选择了另一种暴力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一同站上移动餐桌,为每一层分配食物,与呼吁相比,可算作是武斗派,十分的共产主义。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借此,他掀起了一次两人团体的革命,也终于数清了监狱坑的层数,见证了许多的死亡和悲剧。

他们还努力保留下了一份意大利奶冻,想以此为信息传递给最高层,那些烹饪食物的人,格伦想告诉他们这里的情况。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人性原罪

佛教中有所谓的三毒,基督教中则有七宗罪,贪婪与暴食在宗教中被视为大忌和罪过,而电影中也将这两罪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机交换楼层,固定用餐时间,如果偷偷留下食物房间的温度则迅速升高或下降。在种种设定下,生存于此别无选择,要么不顾形象丑态毕现地狼吞虎咽,要么饥肠辘辘地等死,或者趁邻居不注意,杀死对方,同类相食。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在人类历史上,人吃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饥荒战乱之年,行军打仗不带干粮,带上一群俘虏,人肉甚至可以售卖,比猪肉还便宜。

在这种封闭且匮乏的环境下,想要保有文明人的体面和尊严极其困难,显露动物本性则容易的多,但本片也给出了另一层对贪婪的释义,也许不仅是原罪,或者说是残留于人身上的动物性,另外也是因为【匮乏】以及对【匮乏的记忆】。

匮乏令人痛苦,长期的匮乏令人扭曲,在改换楼层之后,幸运地换到上层,自然便是疯狂摄取,试图用饱腹的满足和愉悦抹去痛苦记忆,这才是常态,也是人性使然。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隐藏结局

电影中,出现过一个奇怪的女性,她搭乘移动平台前往每一层,格伦的第一位邻居说,她是在找自己的孩子,但格伦的第二位邻居则说,监狱坑中没有16岁以下的孩子。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两人的话形成矛盾,也给观众们制造了困惑,这个人是谁?她到底有没有孩子?她为什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却没有死?这些困惑直到最后都没有得到解答。

我们却看到她尽管表现得凶悍,但不是无所不能的,她也会遭遇虐待与暴力,甚至被杀害。

在格伦前往最底层的时候,他终于发现了一个亚裔小女孩,那么这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奇怪女性的孩子呢?

恐怕并非如此。

电影在结尾之前穿插了一段,厨师们见到了意大利奶冻,好奇为什么这份奶冻没有被吃,因为他们认为是因为奶冻中有某位厨师的头发,他们认为囚犯们不吃是因为卫生问题。这足以说明信息传递的失败,统治者并没有搞懂他们的诉求,这才是电影真实的结局。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但电影的最后进行了相当艺术化的处理,格伦要把女孩送上去,认为女孩是信息,然后与已死去的邻居并肩同行。

看到此处,我则开始怀疑那个奇怪的女性是否真的是一个人,也许,她只是一种象征——希望。她被杀死之后,再次出现了一个同肤色的小女孩,意味着她的重生。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希望可以被蹂躏被谋杀,但希望不会真正的死亡,会一次又一次的重生,直到传递给所有人。

此处,我认为,电影的隐藏结局和信息是:

尽管现实污秽腌臜,我们仍应怀抱希望。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END-

打开今日头条,搜索“饥饿站台”,获取更多电影资讯!


《饥饿站台》:“反乌托邦”式小众电影神作,揭示理想主义者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