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隔壁的二胎全職媽媽,很明顯地最近一直在情緒失控

。我常常聽到她吼完大的,又吼小的:

“都兩個小時了,你這點作業怎麼還沒做完呀!”

“你這飯都吃了一個小時了,什麼時候可以吃完!”

“快點穿衣服穿鞋,爸爸在樓下等我們呢。”

……

我在家裡感同身受,這是碰上“小蝸牛"了吧。我們家兒子也是典型的拖延症,當初,為了讓他按時上幼兒園,我不得不每天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安排吃穿

做事拖延,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特別是碰上有時候趕時間,孩子又磨磨唧唧很不給力的時候,大人往往會怒火中燒。

然而你會發現,你越吼,孩子反而越慢了。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拖延現象呢?

下面我們將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期望理論,來剖絲抽繭,看看到底為什麼孩子會“拖延”?我們又該如何來激勵孩子做出改變?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於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在這個公式中,

M 表示激發力量,是指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

V 表示目標價值(效價),是指達到目標對於滿足他個人需要的價值。

E 是期望值,是人們根據過去經驗判斷自己達到某種目標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即能夠達到目標的概率。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相同的條件下,想要孩子更積極(即M值越大),必須要提高目標價值(V值),以及期望值(E值)。如果孩子的目標價值很大,估計能實現的概率也很高,那麼孩子的行動力會更強烈。

反之,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不積極主動,習慣拖拖拉拉,那麼其根源就是孩子覺得做這件事對他來說沒有價值,他從心底裡對這件事不認可,不抱期待。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所以,第一個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提高目標價值,讓孩子覺得有價值感呢?

  • 使用正面語言,強化孩子好的行為

我一直為如何讓家裡的小朋友學會整理玩具的事心煩不已。因為他永遠是玩好了不知道收回去,家裡隨處可見他的各種玩具散落在各個角落。每次我要他收拾一下,他嘴上答應了,但是行動上總是拖拖拉拉到你看不下去,出手幫他為止。

某一次,我注意到孩子破天荒地把大部分積木都收好了,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塊還散落在外面,於是我對孩子說,“你已經把大部分積木寶寶送回家啦,剩下的那些還沒回家好可憐啊!

沒想到孩子居然想都沒想,一鼓作氣,兩下把剩下的玩具全都收拾好了。

這就是正面語言的魅力。

如果我直接要求孩子:“快點把剩下的撿起來”,孩子應該會覺得很洩氣吧,而且還會在內心產生這樣的認知:“這事跟我沒關係,都是媽媽要求我做的,我就隨便做一下吧。”

我們平常要求孩子,“不能在牆上亂塗亂畫”,孩子有幾次真的聽進去了?有時候甚至還會跟你反著幹,我偏要再畫上幾筆。因為孩子第一時間接收到的信息是“亂塗亂畫”,自動屏蔽了“不”,這是孩子的本能反應。

孩子的認知存在侷限,少說不,孩子反而更容易明白你在說什麼。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 及時的肯定與鼓勵,提升孩子的存在感

孩子完成作業,你可以誇獎他:“哇,寶貝,好厲害,你只用了一個小時,中途都沒停下來過,非常專注,就完成了作業呢!

本來孩子可能覺得,媽媽只是隨便監督他做作業,媽媽只管自己在一邊做自己的事呢,只會關注他做好了沒有,才不關心他到底怎麼完成的呢。

這樣一問,孩子可能就有一種備受關注的感覺:原來我花了多少時間,有沒有走神,媽媽都在一邊看得清清楚楚呢。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被關注,渴望成為焦點,被關注的孩子會更有動力。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 積極的陪伴,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的研究發現,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拖延,並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他們無聲的抗議,他們在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挑起父母的情緒,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他們發現,只有和父母對著幹,父母才會真正放下手中的事情來注意到他們。

所以,如果可以,多陪陪孩子,內心豐裕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能量。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 輔助獎勵措施,提升孩子的驅動力

當孩子津津有味看電視的時候,如果你想讓孩子刷牙,你對他說,“趕緊刷牙”,是不是讓他覺得很掃興?

如果你不僅催他,還威脅他,“你必須要刷牙,不刷牙會長蛀牙”,是不是更加讓他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相反,你告訴他:刷牙時間到啦,刷好牙,我就可以給你講最喜歡的故事啦

孩子的刷牙動力立馬就有了。

要知道,沒有孩子不愛獎勵,有了合適的獎勵,孩子才會更有動力。當然,獎勵措施只是輔助的一種手段,獎勵的選擇,也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投其所好!比如,給孩子獎勵10錢,孩子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獎勵一根棒棒糖,吸引力就立馬來了。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我們的第二個問題的,如何提高期望值,讓孩子對做事情充滿期待?

  • 提供合適的指導,解開心中的癥結

有時候孩子拖拉,是因為對任務不瞭解。

孩子和大人的思維是有區別的,比如每天早上大人催促小朋友快點準備好去上學,孩子可能還處於很懵的狀態。自己還稀裡糊塗的,又怎麼會對完成任務有期待?

什麼叫快一點呢?快一點是多快啊?

媽媽說讓我做好上學準備,上學要準備什麼啊?

孩子對”做什麼“都是稀裡糊塗的,行動上自然快不起來。

所以,大人需要幫助小朋友理解我們現在需要做什麼,要把每指令具體化:

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們需要在短的針走到8之前吃好早飯。“而不是“趕緊吃飯

這樣清晰的指令,孩子自然就容易去完成了。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 基於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

為什麼喜歡的東西,比如甜甜圈,孩子可以一分鐘搞定,不喜歡的東西,比如吃個包子,可以墨跡上1個小時還咽不下去呢?那是因為甜甜圈對孩子的誘惑要遠遠大於包子唄。

所以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投其所好,才能讓孩子更有動力

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在20分鐘內吃完飯,那麼你可以得到一個甜甜圈。

注意,這裡的目標是20分鐘內吃完飯,輔助使用了獎勵,吃一個甜甜圈

對孩子來說,20分鐘內吃完飯可以實現的,只需要他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吃飯的時候專心吃,不一邊吃一邊玩,那麼20分鐘的時間對他來說綽綽有餘。

所以,孩子自然就滿懷期待了。

假如你讓孩子在5分鐘內吃完飯,顯然那是超出他能力範圍內,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啊,孩子心裡也就沒有了期待:”反正做不到,那就慢慢來吧。“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 對任務進行拆解,降低完成難度

有時候大人眼裡很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簡單,孩子覺得任務太難了,所以就自暴自棄了

比如一個平時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你要求他獨立完成作業,這件事對他來說,就比登天還難,孩子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完成作業,你讓他怎麼快的起來呢?

對於這樣的孩子,建議家長將完成作業這件事拆解成幾個步驟,每一個小步驟就是一個小目標,讓孩子對每個小目標的完成有信心,目標分解舉例:

  • 第一步:花十分鐘做好作業前準備,包括上廁所、吃零食、喝水等一切個人相關事務,整理好需要用的文具、書本,等到正式開始作業就可以不用一會想吃東西、一會要找個資料了。
  • 第二步:讓孩子花十分鐘時間快速瀏覽作業,找出不會的題目,確保在之後的作業中不會遇到“攔路虎”。
  • 第三步:家長幫助解答孩子找出來的不會的題目,重點解答確保孩子聽懂了。
  • 第四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過程中家長不打斷,不輔導,讓孩子獨立完成。
  • 第五步:自查作業。作業完成之後,先自己檢查一遍。
  • 第六步:家長批改。在孩子自查的基礎上,家長進行批改、糾錯。
  • 第七步:訂正作業。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獨立完成錯題糾正。

你看,一次作業就可以拆解成7個步驟,所以,你還覺得完成作業這件事情很簡單嗎

巧用“期望理論”,治好孩子拖延症

寫在最後

為什麼大人都如此忍受不了孩子的”拖延“呢?歸根到底是因為孩子的拖延耽誤了大人的生活。

但是你要知道,拖延的形成也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然也不是一天兩天能矯正。希望爸爸媽媽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穿過“拖延”現象找到孩子到底缺少了什麼,多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肯定他、鼓勵他、支持他,給他力量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最終戰勝拖延!

我是 一個自強獨立的職場媽媽,和你一起正能量養娃!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