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拖延症”,而是父母這句話,看看你說過沒?

你怎麼這麼慢,馬上要遲到了走快點!"

"你怎麼老是慢騰騰的,別的小朋友都走遠了,快點跟上!"

"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趕緊睡覺,明天還要早起呢!"

趕緊起床、趕緊吃飯、趕緊寫作業?你的耳邊是否也曾聽到過家長這樣的催促?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拖延症”,而是父母這句話,看看你說過沒?

很多時候,家長都已成年人的節奏來要求孩子去學習和生活,當孩子不按父母的要求方式去行動是,家長便會反覆催促孩子去做同一件事,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但是,催促時間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激發孩子逆反心理,越是被父母催促的孩子,其反抗心理就會愈發高漲。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拖延症”,而是父母這句話,看看你說過沒?

心理學家表示: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思考、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一旦生活出現問題,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就算趕時間,家長也可以試著這樣做,比催促更管用:

一、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拖延症”,而是父母這句話,看看你說過沒?

二、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三、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拖延症”,而是父母這句話,看看你說過沒?

教育孩子切不可揠苗助長,也不要一味以成年人的行為和思維要求孩子,要給孩子留有成長空間,父母陪伴其實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長,幫助孩子去理解去思考,以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