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和談鬧劇——“無賴”沈惟敬

明代援朝御倭戰爭是由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發動的一場以朝鮮為戰場,關係中、日、朝三國的東亞戰爭,距今已四百多年。這場戰爭時戰時和長達七年之久,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最終中朝兩國通過異常艱苦的戰鬥贏得了勝利。中國史書稱之為“萬曆朝鮮役”或“萬曆日本役”,與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叛亂並稱為“萬曆三大徵”。在古代東亞歷史上,這場戰禍是涉及區域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爭。

戰爭中的明日和議成為一個顯著特點。從結果來看,日本的和議是其戰爭策略的附屬部分,是想通過和議來鞏固戰果,而明朝和議則是朝廷羈縻政策的具體執行,想通過和議來結束戰爭,維護朝貢體系的完整性和權威性。但是,由於明日雙方的談判代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的個人因素,和談最終演變成了這場戰爭的鬧劇。一介平民沈惟敬作為明朝談判的主要代表,在戰爭中盡顯其“無賴”外交技能,將明日雙方領導階層玩弄於股掌之間,使得本無可能的和談變得“有可能”,並且將其無限期拖延住了。當然,“玩火者必自焚”,沈惟敬最後的下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和談鬧劇——“無賴”沈惟敬


關於議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戰爭的直接相關國家都有著促成議和的因素。

從日本方面看,有以下幾點:

第一,冬寒,兵難進。戰爭是在特定時空內進行的,氣候、地形等客觀因素就會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而且在特定時期這些客觀因素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朝鮮半島大約在北緯 35—43 度之間,冬季氣候寒冷乾燥,且有冰凍,加之朝鮮半島五分之四是山地,地形複雜異常。初到朝鮮的日軍雖然也來自同緯度地區,經受過冬季的嚴寒,但是戰爭是殘酷的,容不得半點喘息,所以在這樣的天氣和地形中作戰是非常困難的。而相反,作為本地人的朝鮮則更能適應嚴寒氣候,而且佔據著無可比擬的地利,所以日軍想通過和談來拖延戰期。

第二,朝鮮義兵的頑強抵抗。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下,平日缺乏訓練的朝鮮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毫無招架之力,節節敗退,有的甚至棄城而逃。被日軍佔領地區的朝鮮人民,不甘屈服,挺身而出,紛紛組織義兵,成為抗擊日軍的重要力量。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擄掠,朝鮮人民群情激憤,拿起武器,爭先恐後與日軍殊死搏鬥。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義兵運動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使得日軍將領不得不暫緩在朝鮮的軍事進攻,忙於佔領區的穩定。

第三、兵乏糧缺。日本與朝鮮隔海相望,兵力和糧草的運輸必須經由海路,限於海路運輸時間長、運量小,到了朝鮮半島還需轉為陸路運輸,中間環節甚為繁瑣,所以已經深入朝鮮內地的先鋒部隊在兵源和糧草問題上就遇到了困難。鑑於兵力補充不及,加上糧草供應出現問題,朝鮮之地又處於寒冬季節,毫無糧食之收穫,所以,通過議和來推延時間成為上策。

第四,小西行長的原因。小西行長,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和泉堺的豪商小西隆佐的兒子,自幼就習商人之術,曾經與豐臣秀吉進行過商業交換,頗得豐臣秀吉的賞識。商人出生的小西行長身上無處不透露這“唯利是圖”的銅臭氣,此次侵朝除了為了豐臣秀吉的開疆擴土,他有著自己的打算,那就是藉此機會打開日本與中國的通貢之道,藉機攫取巨大的商業利益。所以當日軍短時間內佔領朝鮮領土大半之時,小西行長開始盤算自己的最初籌劃,想與明朝進行直接對話。 另外,對馬島的宗氏戰前同朝鮮貿易往來比較頻繁,從中獲益匪淺,但是侵朝戰爭打亂了他們與朝鮮的貿易鏈條,也就損害了其利益,因此,宗氏是不願戰爭無限期存在,而是希望儘快恢復貿易,繼續獲取利益。

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和談鬧劇——“無賴”沈惟敬


從明朝政府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朝廷內部援與不援,舉棋不定。收到朝鮮半島的戰報後,明朝政府內部出現不同意見,對於援與不援遲遲沒有做決定。朝廷官員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激烈的爭論。但是援與不援並沒有短時間分出結果,朝鮮陳奏使鄭昆龍給朝鮮國王李昖的奏疏中寫道:“臣行到帝京,則朝廷論議尚不定,或以為當御於境上,或以為兩夷之鬥不必救。當初許弘剛上本力陳不可救之意,今則石尚書銳意征剿矣。”由於朝中意見不統一,從而影響了軍事進程。

第二,前線糧草準備不足。 常言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充足與否對於戰爭能否取得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朝鮮國力貧弱,加之統治者驕奢淫逸,鋪張浪費,援朝備戰的糧草毫無保障。日軍已經佔領了朝鮮較為富饒的中南地區,糧草供應出現了危機。明王朝無奈之下,派出軍隊的同時還要從國內運送糧草,而這也為戰爭遲遲不勝埋下了隱患。

第三,前線情況不明,難以決斷。 由於明朝外交機構的嚴重滯後,沒有掌握日本的軍事情況,對朝鮮半島的戰鬥情形也只是僅僅從朝鮮人口中得知,也正是由於這種無知,史儒、祖承訓等遼東大將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鎩羽而歸,戰事失利的沉痛教訓讓明朝政府不得不重視這個對手,不得不認真瞭解和備戰。加之國內寧夏叛亂尚未平息,也為查探戰爭情況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一籌莫展的兵部尚書石星從全國招募前往朝鮮半島的使者,而沈惟敬正好搭上了順風車。沈惟敬到了前線後,三次進入平壤城“齎帽子分給將卒,暗知兵數回去”,通過分發帽子知曉日本軍隊的大概兵力。這類的軍事偵察,對後來的明朝軍隊進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和談鬧劇——“無賴”沈惟敬


議和失敗原因

明朝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談主要是為了拖延時間,而等到援朝大軍全部到位,明朝的和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而對於日本,小西行長雖有和談意向,但是苦於豐臣秀吉的野心,和談也只能是作為戰略和緩的需要,所以也缺乏和談的誠意。所以和談雙方都缺乏和談的誠意,而僅僅是把和談當做戰爭戰略的組成部分,所以戰爭是在所難免的,而和談也只能歸於失敗。所以此次和談的失敗不是取決於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等和談代表的能力有問題,因為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對於議和的評價

沈惟敬的第一次和談最後歸於失敗,這是必然的,但是他的和談卻不是毫無益處的。從實質上看,沈惟敬的此次和談從屬於明朝的軍事進攻,是明軍的緩兵之計,並藉此探取軍情,其作用在於:

第一,獲取軍情。 沈惟敬前往朝鮮的一大任務就是刺探軍情,而沈惟敬也間或通過一些方法手段查探了軍情。比如,前文所說的通過送給日軍帽子知曉其大概的軍力。這樣的軍事勘察對明朝軍隊的作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前面的史儒、祖承訓輕敵冒進,李如松的軍事進攻是建立在充分的軍事調查之上的,這也是取得平壤大捷的重要原因,而沈惟敬的前期工作是不能被抹殺的。

第二,麻痺敵人,贏得備戰時間。

豐臣秀吉對明朝是十分忌憚的,對朝鮮的軍事進攻主要是在逐步試探明朝的態度。當日軍軍事進攻暫緩之後,佔據先鋒位置的小西行長卻收到了明朝和談的意向,當然只是沈惟敬的一面之詞。本就只想獲取商業利益的小西行長喜出望外,被沈惟敬的和談迷惑住了。他天真的認為明朝不會大規模出兵與日軍進行抗衡了,而是希望通過和談來解決戰爭問題。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的五十日之約,為明朝的積極備戰準備了充足的時間。

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和談鬧劇——“無賴”沈惟敬


第三,為李如松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條件。 沈惟敬的和談遭到了李如松的強烈拒絕,差點被斬首,幸虧李應試的急中生智才挽救了沈惟敬。而被關押在軍營的沈惟敬成了引出日軍的誘餌。雖然過程沒能如願,但是沈惟敬的作用還是可見一斑的。另外,先前沈惟敬賣小布花給日軍,為李如松火燒平壤創造了條件,這是沈惟敬在軍事上做出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