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棋王》是作家阿城的第一篇成名小說。講述了主人公王一生視棋如命,酷愛下棋而不管不顧,甚至不做工都要去找人挑戰棋藝,結果因此而不能參加比賽,但他依然不為名次同時與前三名下棋,經過極其艱難的戰鬥,明明他即將勝利,最終卻選擇跟人合解。

小說用一種溫情的手法描寫了王一生對下棋的濃烈,借用王一生對下棋的痴愛來表達道家思想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豁達與簡單,又以王一生在追求下棋過程的執著和堅毅來傳達出儒家思想積極、用世、堅定的精神。

1984年《棋王》發表後,引起了很大反響。作家王蒙也撰文高度讚賞了這篇小說,指出這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

阿城的小說獨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深度,有古意,自成高格。《名作欣賞》曾這樣評價阿城。

確實,《棋王》看似以人寫棋,實際上是以棋寫人,意在通過棋王對棋的追求來體現人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現實環境制約著的條件下,人應該如何面對困境,從而完成自我實現。

主人公王一生代表著我們每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基於此,我想從王一生的特質來分析,哪些是要堅持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從而才能在時代背景下實現理想與世俗的完美融合。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是看你足夠熱愛並行動

王一生家貧,全家人一個月才十塊錢。本不太可能接觸到下棋這樣的文化技藝。但他從小跟著母親疊書頁,意外得到了一本象棋的棋譜。他看棋譜慢慢看出了思路,就自己用紙板減了一副象棋拿到學校去跟人下,又去街上跟人挑戰,不成想總是贏,由此王一生才發現了自己的特長。

那時,王一生為了下棋,常常是忘了回家吃飯。就連晚上回家疊書頁,也一邊在腦子裡下盲棋,下到魔怔了,就一拍書頁,喊棋步。

最讓人難忘的是,小說開頭部分就寫了王一生是如何痴愛下棋。在送知青的列車上,一片擁擠嘈雜,大家忙著別離,但王一生卻時刻惦記著找人下棋,只看見有人過來,就眼裡放出光來,忙擺好棋譜邀人同他下棋。

對王一生來說,棋技好是他的特長。但這份特長也是他付出了足夠多心血和努力才換來的。為了幾張棋譜,他去垃圾場翻找,才遇到了棋藝高超的老頭兒,又從老頭兒哪裡得到了更高深的棋譜。有了這本棋譜,他隨時帶在身上,日夜研究背誦,刻在腦子裡。

真正的特長是什麼?是足夠熱愛並願意為之付出很大行動,將愛好變成特長。

如果僅僅只是單純的喜歡,或者是有空才做隨意簡單應對,這談不上真正的熱愛,也無法變成特長。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宣稱好像找不到自己的特長,其實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將自己的愛好發展與延伸出來。

就我自己來說,我小時候作文寫得好,但從未付出過很大努力,也很少去認真琢磨。只是有空才寫寫,這麼多年來,愛好還是愛好。

但是,當我真正用心去發掘利用愛好,愛好就變成了特長。這一年來,我專門練習寫作,不管再累每天至少寫1000字,有時候上萬字,在寫了一百多萬字後,我的愛好就變成了特長。

心理學有個“摩西奶奶效應”,說的是:一個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自行泯滅。

因此,不要說你沒有特長,它只是需要你去挖掘與開發出來。我兒子班上有位媽媽,她常跟我聊天說自己什麼特長愛好都沒有。可是不久前,她加入了一個讀書會,帶領孩子和家長一起讀書,漸漸地她發現自己溝通與協調的潛力,就開始大力推廣讀書會,人氣也越來越旺。

當我們真正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行動和執著的努力去做一件事,這就是你的愛好也就能成為你的特長,這也是你的理想。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二:心態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

也許,當我們懷抱理想,卻發現跟世俗有些差別,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困難。

就像王一生,他痴愛下棋,可是他母親卻告訴他下棋不能當飯吃,得要先找一個穩定的謀生的技能再下棋。縱然得到了學校老師的肯定,推薦他去少年宮象棋組,將來拿冠軍。但母親還是認為下棋不算真本事,對生活沒有任何用處。

在母親的阻攔下,王一生自然沒能把象棋當作一份職業,只能當作摯愛,但也正好符合王一生的本意,他原就不想讓自己的特長變得功利。因為,他曾得到那個撿垃圾的老頭兒的箴言:“為棋不為生,為棋是養性,生會壞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倪斌也同樣喜歡下棋,且技藝不錯。但他對於下棋卻有著另外的意思,指望通過下棋這一文化本領而儘快調回城裡。

與王一生的固執和痴呆不同,倪斌把自己的特長當作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阿城並未在小說中流露出誰這樣做更好,沒有絲毫的批評與支持,只是將這兩者作為對比,讓讀者自行體會其中的深意。

其實,王一生把下棋看得如此高尚的根本原因,是他受他母親和那個老頭對下棋的刻板片面認知,過分依賴過去的經驗和判斷,認為下棋不能用來當飯吃,實際上,他如果好好地進利用這項特長,可以為他帶來很大好處。

心理學有個刻板效應,是說,當我們對某件事和某個群體產生了固定的看法和評價,此後就會直接把群體特徵運用在所有相同類型的事情上。

假如,你明明有著屬於自己的理想,卻怎麼也不肯改變,不肯換個思維,就是因為刻板效應將你的思維禁錮。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表妹上中學時就堅定了開一家奶茶店的理想。但是,家裡連啟動資金都無法幫她。她只得中專畢業後自己努力打工掙錢。為了完成這個理想,她不僅搶著加班,還想辦法跟同學一起掙外快,平日裡花錢也特別節省,用了兩年時間就攢夠5萬開店的本錢。

把店鋪開起後,表妹認真管理,不斷鑽研琢磨經營之道,從服務到產品一點都不馬虎。兩年過去了雖掙的錢不算很多。但表妹十分開心,她覺得實現了理想又能掙錢養活自己就很好。

當你一旦放開思維,將理想與世俗相結合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三:自卑與自傲交織的背後,是內心的禁錮

還有一些人,雖然懷揣理想,卻總是遲遲不肯投入行動,只把理想深藏在心底。

這種問題的背後,是自卑與自傲交織的情緒。

就像王一生,他為了到處找人挑戰棋藝,就長期請假,長達幾個月都不做工,完成不了工分,知青大隊就不能推薦他去參加地區舉行的棋類比賽。

眼看能調回城市,改變的命運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倪斌好心想幫助他,利用他父親認識地區管文教的書記幫忙,送一副祖傳的烏木棋給書記,讓倪斌調回城裡,順便也破例讓王一生參加比賽。

聽聞這樣的好事,大家都為王一生高興,知道他肯定能得冠軍。可王一生自己卻不說話,一直到了晚上,他才慼慼地說:“不賽了,沒意思。”他認為祖傳的信物這樣珍貴的東西如果因自己的原因而送人,自己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其實,王一生看似自傲,但也是自卑。他不能接受倪斌的好意,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敢承擔這份情意。另一方面是他骨子裡認為下棋是極其高尚的,不能摻任何雜質。

這些表現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王一生內心的禁錮。所以,王一生被稱為“棋呆子”就是因為這種禁錮控制了他的心態和行動。

當一個人從內心禁錮住自己,那必然會看不清外界的真實情況,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在各種現實的衝擊下,會越來越迷茫而無助,甚至是被拋棄。

所以,只有打破內心的禁錮,不囿於過去的經驗、狹窄的判斷和認知,才能真正從心底建立起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也才能開發出自己的潛能。

一個人懂得在世俗中糅合進理想的發展,這是一項本事,也是一種心態。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四: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其實,回到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像王一生那麼簡單而純粹。但一定有王一生那樣被禁錮的思維和心態。

那麼,在世俗與理想之間,要實現自我,到底該怎麼做?

01:堅持本我,尊重世俗

知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自我的發展除了本我更多來自於外界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與制約,他認為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目標、任務和衝突以及作用。

這就告訴我們,你當前階段的思想覺悟只能代表這一個階段,而不是你此生一直都是這樣。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在某一個時刻後悔曾經做的事。但是,因為本我的作用,我們的思想意識中有一些東西是永遠也不會變的,比如基本的仁義道德、誠信講理等等。

基於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一部分的自我,尊重世俗,不與世俗對抗,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我高中有個同學,上學時她的理想是長大了做服裝設計師。可是,高二那年,她家裡出了意外,她被迫外出打工,從此服裝設計師的夢想是與她越來越遠了。

但是,她並沒有放棄這一理想,而是適當改變,她到服裝廠學習服裝製造技術,弄懂了流程後,她回家開了一家服裝店,一邊賣衣服,一邊替人制作衣服。

雖然不是真正的服裝設計師,但她十分高興和滿足,覺得將理想當作了自己事業更是一番美事。

有些堅持,我們真的需要做,比如堅持心底夢想,堅持那份簡單的願望,但是更應該與世俗結合,適當改變自己,學會從時代洪流中尋找契機,將理想變成既能養活自己,又能不斷成長的一種本事。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02:打破內心禁錮,放下包袱

有些人,囿於過去的經驗和刻板思維中,或者是周圍人的眼光中,固執地認為有些東西不能破。

但是,只有打破內心禁錮,才有實現的可能。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長期內心思維禁錮會導致一種封閉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在日常中表現出來就是遇事認真,善於思考,但思想狹窄,且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常因一點小挫折而憂傷欲絕。

簡而言之,在這種封閉心理狀態下,很難有自己的主見和強大的判斷與思維能力,因為內心早已被禁錮,且揹著沉重的包袱。

我家樓上有個青年小軍,上著一份普通的班,每月收入只夠養活自己,他一直想創業,用他喜歡搗鼓電器這個特長開一個家電維修店。可是,他父母始終不同意,認為修理電器算不得什麼特長。再說,那樣風險太大,不如上班每月固定收入好。

這麼多年來,自己的特長得不到發揮,他一直悶悶不樂,工作也不用心更別提發展。

他父母就是受制於內心思想的制約,覺得穩定就好,但這樣的頑固只會毀掉一個人。

其實,有些陳舊的觀念,只會讓內心禁錮,並不能證明你這樣堅持是值得的。

因而,改變從內心開始,先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從外在吸取別人好的道理和方法,把這一切融會貫通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心態的突破,也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03:全情投入,堅定而執著

任何時候,我們想要個人實現,除了心態的堅定和思維開闊,還離不開全情投入和不懈的努力。

稻盛和夫曾說過:成功=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所以,當你有了屬於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心中的夢想是多麼的光明和耀眼。再用你的熱情和開闊的思維方式,不斷吸取外界好的經驗,那成功一定不遠。

美國知名學者貝爾曾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當你心中想著自己一定能成功,成功就真的會出現。因為有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把握。

這就是告訴我們,成功沒有你想的那麼難,需要的只是你堅持的行動,和義無反顧地勇敢向前。

羅曼羅蘭說:“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因此,不要責怪環境與世俗制約著你的理想,讓你裹足不前,你只要放開思維,不禁錮在刻板狹窄的思維中,再用自己的腳步,一直往前走,就能看見理想之花的開放,實現自我。

《棋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懂得發掘自我,堅持本真

寫在最後:

《棋王》這篇小說刻畫了王一生對下棋的純潔和痴愛,也通過王一生追求下棋的堅韌行動,讚揚了他這種執著奮進的精神,意在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有一種痴愛,有一項特長,到底該怎麼做,取決於你內心的態度,和你腳下的行動。

我們從中借鑑到的是,起點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未來怎麼樣,來自於你的內心思想是否開闊,以及你的眼界和判斷,並堅持不斷往前就能獲得你想要的。

英國詩人丁尼生說:“理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

《文藝報》 1984年第10期:王蒙《且說〈棋王〉》

《名作欣賞》 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