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棋王》是尋根小說代表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這是他的處女作,雖然說發表的時間早,但是其文字卻精勁有力,超出了後代眾多作品,被稱為是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作品中圍繞主人公王一生講述了他出生卑微,卻對棋藝的不懈追求,讓人體會到了那個知青年代不一樣的感受。

一、《棋王》的創作背景

《棋王》是阿城在80年代寫的作品,當時文學界開啟了創作革新,在寫作模式和話題範圍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當時的創作創新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峰,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下,阿城才在朋友的鼓勵下將自己在酒桌上講述出來的故事都寫成了作品,該小說一經發表就獲得了眾多文人學者的賞識,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二、《棋王》的故事解讀

在《棋王》這部小說中,作者主要講述的是在文革時期,主人公作為知青下鄉在車上遇見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在車上眾人都因為離別而十分傷感的時候,王一生卻邀請主人公下棋,但是沒下多長時間後“我”就覺得這裡下棋不太合適,王一生在之後的旅途中卻不停地讓自己和他一起下棋或是講故事,後來兩人便熟悉了起來,到了農村,兩人被分在了不同的農場,等到王一生再次找主人公下棋時,“我”就介紹了隊裡面的一個高手腳卵和他下,可是下了很久,腳卵還是沒能贏過王一生,於是便提議讓他去縣裡參賽,但是因為王一生經常請假去鬥棋就被領導取消了一個,等比賽結束後,王一生和比賽前八位比賽下棋時鬥贏了,可到了第九位的時候因為同意給他面子便故意輸掉了比賽。

整篇文章看起來十分的平實,感覺就像是普通的敘事一樣,但是其中卻包含著眾多的奧秘,傳承了道家的風範。阿城塑造出了一個“吃求飽,棋解憂”的王一生形象,在當時的那個語句可走的年代,如果還能有人去因為技藝而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實屬不易。王一生在“棋”的世界中從不曾因為外界浩劫而打擾他內心中的那種平靜,似乎他一直呆在的就是那個“楚河漢界”之中,這樣心如止水的態度整個道家哲學的內涵十分相似。

並且這篇故事也在一定意義上通過王一生的故事向眾人展現出了夢想和現實之間的關係,告訴大眾並不一定沒有錢就不能夠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我們不斷的去追尋,總有一天生活會給予自己機會去實現,而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抓緊機會,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夢想,讓夢想不斷激勵自己向前出發。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三、《棋王》的文化內涵

《棋王》這篇小說短小精悍,它雖然沒有太多的故事波瀾,但是其中蘊含著的文化內涵卻也向我們展現了當時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追求。整篇小說通過幾個人物,一個大背景和幾個鏡頭來完成了整篇小說的架構,作者主要通過“吃”和“棋”兩個方面來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內涵。

1.吃

在文章中,吃這種最基本的生存狀態在裡面佔據了主要的位置,它在剛開始的時候重點突出了“吃”。王一生在火車上和“我”聊了很久的吃,作者還描寫了他吃東西時的樣子“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一吮一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等,這樣一大段的描寫十分的精緻,讓人看出了王一生對於“吃”的要求,讓人體會到了“吃”對他的重要性。同時還看到了當時知青們在下鄉的路上受過的罪,寫得生動傳神,就好像自己也經歷過一樣。

而從這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年代,王一生之所以會這麼看中吃還是因為他的經歷,他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平常什麼活動都不能夠去參加,“窮”就是他的生活狀態,“吃”也是他的最大滿足。他的經歷其實也是那個年代大背景下眾多人的縮影,反映了時代的特點。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2.棋

《棋王》中最核心刻畫的還是棋,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生活就是柴米油鹽,而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十分奢侈。而王一生則是從開頭到故事的結尾都是圍繞“棋”來說,“棋”就相當於他的靈魂,他的精神。就算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但是他精神上的富足卻是很多人都無法擁有的,在精神世界中,他的人生價值也有了更多的意義。到了小說的高潮中,王一生以一對九吸引了眾多知青圍觀,這個時候的王一生代表的就是所有的知青們,王一生對於棋的追求也正代表了知青們對於精神方面的追求,他贏了也就代表知青們贏了。同時更展現出了在那個連活著都很困難的年代裡,眾人對於“雅文化”心中的嚮往。

3.控訴社會

雖然這篇文章樸實,沒有去描寫關於政治方面的問題,但是從作者對王一生家庭背景以及他的追求對比來看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這個社會的不滿。尤其是說到他們在討論吃燕窩的時候,“大家就說這燕窩一定非常好吃。腳卵又微微一笑,說:“我吃過的,很腥。”大家就感嘆了,說費這麼多錢,吃一口腥,太划不來。”這一句話不來更能夠體會出當時社會的艱辛,王一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依舊要去不斷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滿足就是他與時代在抗衡,作者的目的也正在此處。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4.文化之根

《棋王》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還是體現在王一生的棋藝上面,它向我們展現出了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在王一生剛剛學棋的時候,他遇到撿爛紙的老頭,老頭就直接指出了王一生的毛病是太盛。“又說,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時,造成克勢。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你想變,就不是象棋,輸不用說了,連棋邊兒都沾不上。棋運不可悖,但每局的勢要自己造。棋運和勢既有,那可就無所不為了。”老頭的這幾句關於氣和勢的講解正是關於道家文化,這兩句不僅是幫助王一生的棋道有了一定的意義,還讓他也參透了一定的人道,讓他感受到了道家文化對於現代人生存的重要意義,這也是文化的根。

而阿城作為尋根文學的重要作家,也傳承了尋根文學所倡導的“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的觀念。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四、《棋王》的藝術特色

1.作品選材新穎

《棋王》這篇文章雖然寫的也是關於知青題材,但是它並沒有向其他同類型的小說一樣重點去描寫知青們的鄉下所遇到的苦難,而是專注描寫了王一生的故事,他沒有因為下鄉而難過,也不會因為下鄉而感到驕傲,一直都是十分平淡的態度,就是認為去到那裡有飯吃。並且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也盡力去避免落去戀愛、生活等的俗套之中,而是拿出“吃飯”和“下棋”兩個重點去進行描寫,這樣的方式十分獨特,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2.結構緊湊

整部小說在書寫的結構上採取了傳統手法,從開始上車後“我”和王一生二人的交集開始說起,最後又以王一生敗棋為結束,有頭有尾,並且小說中整體都是採用平和的語調去訴說故事,整體的結構單一緊湊,不像一些小說追求波瀾壯闊,同時又十分注重情緒的對應,使作品整體的情緒基調和作品的風格相一致,在普通的敘述中就給了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3.古典手法

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還借鑑了古典白話小說的特色,讓整篇文章的文字都十分的簡潔,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受,體現出了民族化的特色;還有他也採用了眾多的白描手法,很少使用一些修飾語。如“我拿出煙來請他抽。他很老練地敲出一支,舔了一刀兒,倒過來叼著。我先給他點了,自己也點上。池支起肩深吸進去,慢慢地吐出來,渾身蕩一下,笑了,說:“真不錯。””這一段中就通“敲”、“舔”、“叼”等幾個字將動作去描繪了出來,體現了王一生無慾無求的心境以及遇到知心朋友的那種欣喜。文中的語句在寫的時候採用的大都是主謂賓的手法,看起來有些許的笨拙,但卻十分傳神。

4.敘事方式

在文中,作者採用的是第一敘事的方式也就是“我”。雖然“我”在故事中是一個次要的人物,但是視野卻要比其他的人物更加廣闊,能夠帶領讀者一起去觀察故事中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主人公有一個直接的交流。而主人公王一生的整個形象也正是通過“我”的不斷認識才慢慢的體現出來,這樣的敘事方式既新奇又能夠不斷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棋王》:一部以特殊筆調書寫別樣旅途的知青文學作品

《棋王》這部小說風格有著阿城自己的特色,他拋棄了當時年代所擁有的語言邏輯重新回到了古典小說之中,簡潔而又飄逸,其內涵也是發人深省,從中也可以看出阿城高超的創作能力。也正如汪曾祺所評價說“阿城也已成為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青年作家,循此而進,精益求精,如王一生之於棋藝。必將成為中國小說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