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徑峽隨筆——行止之間

野徑峽隨筆

行止之間

每個人的歷史都恰如一卷丹青。仰觀泰山之阿,任風雨飄搖,巍然不動,侶朝霞而友山林;俯察江流婉轉,只見物換星移,依舊驚濤拍岸,卷雪千堆。可見,山水最懂人的情懷——人生不過行與止的差別罷了。


野徑峽隨筆——行止之間

為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依一孔之見,山的生命是堅韌且安靜的,水的靈秀也體現於它的追求與流動。仁者心懷大德,他的心靈是與山林契合的;智者心懷人世,隨同人潮奔走,看見長江中湧起的浪花,便如看見人世中決不停息的自己。

行乃追求,止為超然。孰不聞孔孟老莊?孔子心理有仁的長河,莊子眼裡是巍然青山。前者在人間奔走呼號,力誓達到堯舜之禮、周室之義,他的血液如同滾滾江河,是熱的是流不盡的。後者在雲端俯瞰川行石立自拂衣上閒雲白雪,衣觖飄然,他的眼極冷,裝得下萬仞絕峰。孔丘行,莊周止,不知孰優孰劣,只知行止之間,儒與道造化萬物來到世間。

行乃赤誠,止為淡俗。古時的人,有俠士與隱士之分,滄海橫流的亂世,英雄們前赴後繼縱身躍入其中,而那些止住的人,也往往成為濁流中的砥柱。唐人王維有詩云,縱死尤聞俠骨香。這一杯濁酒,暫且撫慰馬革裹屍的烈士們,禱祝他們激流一般的生命與流水一般的萬古長存。另一些人,他們生來枕上千年鶴,歸向山林而去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釀出千古詩情。山川大澤,靈石奇沼也仿若有了靈秀之氣。一行則造福疆土,一止則煉化詩情。

然而也有人亦行亦止。屈子一生先行後止,他行是為楚地呼告,魂兮歸來,哀江南;他止,如泣如訴,對天地不仁聲聲控訴。謝安卻是先止後行,只有體味了山林的閒適,洗淨鉛華,才知人間滄桑正路,後人以他為鑑少走了不少彎路。行止之間,有人憂勞終老,有人留得生前身後之名。

舉手投足間扶人一把、揀去拌腳的磚塊、擦卻一處汙漬,隨意而發汙了人的眼耳、意氣用事傷人害己,行否?止否?觀今世,一行一止無論鉅細,當舉陰陽相合。

行,足下的道路厚重;止,耳邊的浮雲輕靈。行止之間,不見了巨浪滔天,風起雲湧,留下的是一紙繁華處。


2020年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