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史上最悲壯的詩句是哪句?畫面感最強,場景最悲壯!最淒涼?

飛入花叢都不見


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表達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精神。詩詞慷慨激昂,氣勢磅礴,令人熱血沸騰。而正是岳飛如此忠於朝廷的愛國情懷,不久卻被構陷入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杭州風波亭。部將和兒子,亦被腰斬於市門。兩相對比是否有悲壯、淒涼之感?


教育我聞


中國詩詞史上最悲壯的詩句,因愛國詩人詞人太多,可謂舉不勝舉。若說是哪句,當仁智各見。然我認為,中國詩詞史上最悲壯的詩句當屬南宋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二句詩,出自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寫作此詩時(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詩人已經68歲,被罷官賦閒在家達三年之久。當時南宋與大金,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收復北方失地。陸游雖已年邁體弱,但收復國土的願望仍然非常強烈。這種願望,在當時的現實中,已無法實現,積壓在詩人的心中,有如火山噴發之勢。

在公元1192年十一月四日這個風雨大作之夜,詩人觸景生情,由情生思,以悲壯的詩語,抒寫自己僵臥孤村的困境,尚思收復失地以報效國家。一個“僵”字,形象描述了自己年老體弱多病的困境;一個“孤”字,寫出了詩人受主和派排擠而遭受孤立的政治環境;詩人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中,依然能做到“不自哀”,可謂言明心志,矢志不渝,鐵骨錚錚,催人淚下!尤為關鍵的是,詩人是一位鐵血愛國者,是一位忠貞無畏的戰士,生命不息,戰鬥不已!此時此刻,“尚思為國戌輪臺”,他骨子裡,想的是唯有收復國土與民族大義,全然沒有他自己。

詩人陸游實則是個明白人,從詩的首句,我們可看出詩人完全有自知之明,他無法改變現狀;然而自己的情志如鐵,這是任何外力無法改變的!他是個堅決徹底的、鐵血堅貞的抗金者、主戰派,絕非苟安江南者。因此,詩人在詩中進而描述了自己的心志“夜闌臥聽風吹雨”,夜色中風雨交加,詩人把它想象成金戈鐵馬般的抗金戰場;夜深時分,詩人在床上靜聽聲聲風雨,輾轉反側,這是一個難眠難熬之夜。

現實是殘酷的,詩人的願望是強烈的。現實與願望相沖突,相矛盾。於是,詩人在強烈願望的驅動下,他有能力選擇的,唯有夢境。詩人以詩的筆觸,藉助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形象描述自己能青春煥發,身披鐵甲,騎著戰馬,跨過北方的冰河,馳騁在收復北方失地的戰場上。表達了一位抗金老戰士拳拳的愛國情懷與赤膽忠心。

可見,詩的前二句“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詩意悲壯深沉,詩人哪怕再艱難困苦,詩人哪怕自己再年邁體弱,他也矢志不渝,不改初心。詩人心中沒有自己,他心裡裝的全是國家與民族。詩人的艱難處境,詩人的家國情懷,詩人的愛國心志,都充溢著濃烈的悲壯意味。因而,本人認為,這二句應是中國詩詞史上最悲壯的詩句。




眾所周知,中國是詩的國度,璀璨而奪目。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之不盡的千古絕句,膾炙人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即便有些是搞笑的打油詩,寫的都才華橫溢,讓人拍案叫絕!

詩歌寫作,不僅有格式要求,更需要有靈感。用短短的幾行字,卻表達出詩人的志向和趣味之類,顯然很不容易。所以,這就出現了殘詩。當然,部分殘詩是因為保存出了問題,最終沒能流傳下來。

本文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首殘詩,至今沒有人能完美補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三首最為悲壯,是一個女子,在國破家亡之際,寫下的殘句,讀來讓人潸然淚下!接下來,按時間順序表述!

第一首,李益(750—830)

李益是中唐詩人,代表作是《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聞笛》。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唐朝已經衰落,勢力收縮的嚴重,但李益卻以邊塞詩作名世,彷彿讓人又回到了金戈鐵馬的大唐盛世!

殘詩云:“閒庭草色能留馬,當路楊花不避人。”這首殘詩收錄於唐朝張為的《主客圖》中,意為閒庭無人居住,雜草叢生,足以留馬嚼食;柳絮飛揚,用不著去躲避人!千年以來,還沒有人能夠補全,你能補全嗎?打油詩也行,試試看!

第二首,蘇麟(969—1052)

蘇麟是北宋官員,杭州屬縣巡檢,官職不大。這首詩的背景是,范仲淹在杭州當官,對部下很寬厚,常舉薦隨員做官!然而,蘇麟因為在外辦事,所以沒有得到舉薦。為此,蘇麟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殘詩!

雖說是殘詩,名氣卻很大,可謂是千古流傳。雲:“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實則暗指:靠近范仲淹的,都得了好處。范仲淹看到這首殘詩之後,很快就寫了封推薦信,使蘇麟得到升遷。後來成為譏諷利用職務之便撈好處的人!

第三首,無名女子

1645年夏,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三人帶領之下,抗擊清軍,一共堅持了81天。在這段時間,江陰全城上下,男女老幼,全部堅持抗清,毫不退卻,譜寫了一曲明末悲歌!歷史上把這段江陰抗清歷史,稱之為“江陰八十一日”!

城破之後,清軍屠城,10多萬江陰人被屠戮一空。其中,有一個無名女子自殺殉國,死前留下一句殘詩,即:“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後來,有人在前面補了一句,即:“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第四首,毛偉人(1893—1976)

關於毛偉人,大家都知道,這個就不多說了。在近代那種歷史環境之中,能夠勝出,可見其水平之高,讓人歎為觀止!1916年冬天,毛偉人寫了一首詩,因為沒有仔細保存,後來他自己也忘記了,只記得其中兩句!

殘詩云:“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裡的“水擊”是指游泳,後來毛偉人曾幾次暢遊長江,恰如他所言“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從這首殘詩中可以看出,毛偉人非常自信和豪邁,可謂是盡在今朝的風流人物!

後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詩歌寫作,不在於多寡,而在於是否有質量。如果像乾隆一樣,為了寫詩而寫詩,一生寫了4萬多首,卻沒有一首流傳,純粹是裝叉而用,那就是對詩歌最大的侮辱!乾隆有詩才嗎

在以上四首殘詩中,第二首流傳最廣,“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第三首最為悲壯,“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意思簡單明瞭,卻飽含悲情色彩,讀來讓人潸然淚下!現代人根本不懂,當時江陰人的絕望和死志,依然咿咿呀呀的放著清宮劇!


武松柏


我認為非《隴西行四首》不可。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隴西是現在的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隴西從秦朝時期開始就是一直是邊塞要地,是抵禦遊牧名族的前沿,《隴西行》反映了唐代邊塞戰爭的痛苦和災難。


唐軍誓死殺敵,五千將士喪身“胡塵”。身穿錦衣貂裘的精銳部隊“誓掃”、“不顧”的悲壯展現了戰鬥的激烈。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卻讓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中也有“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意,也是異常悲傷的場景,但是卻少了一份雄渾。


家長必懂的核心教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無趣的老靈魂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和甲午海戰


漁樵H耕讀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

    一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一杯酒。


  •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垓下歌》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蹟。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抒發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全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小李說教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高山流水102104


看過這個問題,我腦海中浮現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裡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衝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裡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裡說:“壯士一去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裡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麼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麼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淨,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並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於每一個人。



貓大肥


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於我而言最為悲壯和感傷,夾雜了英雄無奈的蒼涼感。我經常給我四歲小兒讀這首詩,也是少數幾首他比較熟讀成誦的詩歌。“前不見來者,後不見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寫盡了人生百態和複雜的情緒,憤懣,無奈,奮進,無力感,愁腸百結,糾結的人生ing。詩人緩緩獨登幽州臺極目四方,思緒萬千。過去、現在和未來,蒼茫宇宙無邊無垠,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深感人生短暫如逝水不可追,不禁悲從中來。古來成劫灰,來者不可追,端的讓人不能自已。可謂寫人生種種登峰造極之作,幾乎每個人每個階段都能找到共鳴點,與之心有慼慼焉!

整首歌充滿蒼涼悲壯,但其實也不乏激昂的奮進之聲,不甘命運安排的壯烈慷慨。既有大我的對大唐國運的擔憂,也有小我對自己命運的愁腸百結。因而對我們無論逆境順境,無論悲或喜,無論老或少,都能從中得到熨帖的撫慰和激勵,或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皆有之,我們每個人,無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無論順逆,捧書一讀定能有所收穫,有所觸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