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悟大人之道(第十一章)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裡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

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悟道】

國應不以財貨為利益,應以仁義為利益。推而廣之,家庭也不能以財貨為利益,而應以仁義,以愛為利益;家庭富裕,不一定和諧,而家庭有愛,則其樂融融。再推而廣之,人之追求也不應以財富為利益,而以精神價值為利益;人需要一定財貨,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財貨。

《大學》全部讀完,讀到最後這一章, 自然想到了《孟子》第一章中的“利義”之辨。“四書” 均為儒學經典,其基本的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仁義、仁政、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仔細想來,其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來源於儒家經典,或者說儒家經典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不知這樣理解是否合適。 經典還得繼續溫習,溫故而知新,我想通過再次複習閱讀,肯定會有更深的理解。


讀《大學》,悟大人之道(第十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