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突围

很有意思的是,在中医的发展上并不能够风平浪静,反而总是需要一场争论,甚至如同战争一般。而对于中医来讲,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医逐渐的失去了话语权,从民国北洋政府到民国国民党政府,中医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那个时候是一场生死较量。不过可以幸运的是,中医还是顽强的挺了过来,这个氛围如今想来也是十分的难,但为什么中医突围成功了呢?

中医的突围




北洋政府时期的斗争和突围

这段历史现在网络上都有,不做详述,一个历程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很快革命成果就到了北洋政府手里,北洋政府作为民国的一个延续,也实行新型的教育手段,这个时候一切都是西学,而把中医教育排除在国家教育体系当中。

1912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教育会谈,参照日本学制,制订了《王子癸丑学制》。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1913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药学两门,完全没有中医药学方面的规定,这就是民元的所谓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药案,引发了近代医学史上首次抗争救亡运动。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等人,立即和各地医学团体进行联系,至1913年10月有19个省市医学团体响应。并派代表参加“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恽薇荪(北京)、叶晋叔(上海)为代表。此外尚有药业方面,同仁堂、西鹤年堂等参加。代表于1913年11月23日起程赴京请愿。

没有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医没有纳入国家体系,没有教育,那么中医就会自生自灭。

但后来,这次突围并没有成功,在北洋的时代,成功与否并不会影响中医的存在,在广大的农村中医依旧保留;在城市一批中医先辈顽强的战斗起来,通过开办学校改变中医的命运。

北洋政府国务院于1月16日也发下正式复文:“查中国医学,肇自上古,传人代起,统系昭然,在学术固已蔚为专科,即民生亦资具利赖,前此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急,致难兼采,初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来呈述理由五端,尚属持之有故,拟办各宰,亦均具有条理,除厘订中医学校课程一节暂从缓议外,其余各节,应准分别筹办。仍仰随时呈明地方行政长官立案,俾资查考以便维持。此批。”。

教育部和国务院的答复,明确表示并非于中医有所歧视、废弃之意,基本同意了全国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准予分别筹办。虽然对中医学校课程要暂缓议定。但原则上已表示准许不加反对。这次请愿的初步胜利,为以后各地中医学校立案成功奠定基础。

这次突围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分析:一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是新旧过渡期,革命派西化并没有完全的取得国民支持,所以对于中医的限制有抵触;二是政府中不乏开明人士,理解中医、同情中医;三是中医界的斗争。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不去斗争,任其宰割,中医当时就会被废掉了。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斗争和突围

北洋不过几年,国民党政府建立,这个时候还是西化的教育和管理,中医有一次成了靶子。这一次比北洋更狠毒,北洋时期不提教育,但可以民间培养;而国民党这次是根本的消灭中医。

中医的突围


1929年(民国18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上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相关议案,其中包括废止中医之办法,以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考虑到余岩提案过于激进,中央卫生会议最后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为防止被废止,中医界采取了组织社团、抗议请愿等多种措施进行抗辩,终于使此案未被施行。

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前后是连贯的,这时期谁主张消灭中医呢?一是西方学者,这个时候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很多事情做不了主,洋人排斥中医,这一块没办法;二是洋人在中国的买办和代理人消灭中医,这些人经过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没有消灭、还在鼓噪,在中国真是个怪事。

不过斗争还是取得了胜利,中医又一次得救,原因何在呢?一是中医人坚持不懈的斗争,这种精神是在生死存亡一线的斗争,应该作为中医人的记忆,所以每年的3月17日国医节应该铭记在中医人的脑海。二是社会的同情者支持者。这个群体的影响力不能忽视,如我们知道的四大家族的陈立夫、陈果夫都是中医迷,这一点儿会起到很大作用。三是中医在民间有影响力。尽管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但是军阀割据或者相对独立性依旧保留,限制中医政策很多时候都是一堆废纸。这个突围保留了中医血脉。

现代化环境下中医的突围和方向

今天中医依旧面临着一种尴尬,这种尴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了有力的纠正,在赤脚医生时代迎来了中医的春天,但是很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中医在市场化面前的发展明显的落伍了。

这个是明显的,毋庸置疑的,尽管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医比较于过去来讲已经有了大的发展。但在这个阶段,中医的发展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的困惑。

一是西医学已经全面的覆盖,借助于国家行政等手段,以市场为动力全面铺开在中华大地,这时候已经占据了八九成,中医发展式微。

二是中医自己发展的步子被打乱,建国后那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中医研究热现在不再,特别是期间对中医附属理论如阴阳五行的批判导致了中医理论一直站立不起来,社会不敢讲,专家不愿讲,医生不会讲,慢慢的引起了社会的怀疑。

三是中医接受的挑战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病人现代化的挑战,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熬药吃药,需要其他的技术手段,需要检查检验;另一方面市场化打乱了中医人的内心平静,固守传统模式在市场面前变得脆弱,很多人不得不变化方向。

四是西化的管理,西管中让中医在临床教育等方面失去了地位。

所以,到了现在的时代,突然发觉对于中医的围攻、污蔑、打压的竟然有,而且据说有组织来搞这样的事情,网络上传言一些人收了西方人的钱恶毒的攻击中医,语言越恶毒、浏览的人越多,收入越高。而一些人为了出名,不惧恶臭,污蔑中医,这样的情况感觉到十分的不爽。

不过,事实是这些人也不过如此,从根本上打压中医对于他们来讲并没有说话的空间,影响不大,特备是一些人说话偏激,看不到中医的成绩,这样的人蹦迪多了也就没人信了。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人,说两句反对中医的话,其实并没有必要与之进行辩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对于中医造成压制的恰恰是话语权者,但从新冠疫情发生后出现的中医尴尬,就说明了这个严峻的问题:一是中医在抗击疫情当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在相关的权威文本和语言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提中医的事,有些意思。二是中国经验凝结了中医的贡献,但是在关键时候不说中医的事,一些大专家不承认,不为中医说话。三是中医内部的说法斗争,导致乱像。一边是中医药的介入,一边是口诛笔伐的对中医不正当使用的批判。这个状态导致了社会出现一种对中医的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是中医的疗效怎么评定,至今中医内部响亮,而全国学术领域的认可不够;二是主流媒体肯定中医,但是自媒体这块有争议;三是中医内部辩论说不清。

中医的突围


这样的环境下,中医不得不去找寻机会突围,一是为了解释自己,说清楚自己的功劳;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社会人,去对中医进行新的评判。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医需要一种斗争,一种有组织的突围,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人选择的认命。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就是在疫情防控中,为什么西医对中医疗效集体失声?尽管文章有些夸张,但是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轰轰烈烈的认为中医确实发生了作用,但是当冷静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权威去为中医发言。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

光明网4月1日发布了第二批中国赴意大利医疗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采访。
“在当地的医院我们看到,意大利的医护人员面对医疗物资缺乏、病人多等难题始终很坚强地在一线坚守,在抢救生命,这让我很感动。”裘云庆说,“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使用哪些抗病毒的药物、病人什么时候适合插管、激素治疗用量等救治的细节问题。”
实际上上这些细节问题也是国人十分关注的问题:1.用的什么抗病毒药物,作为中国专家到意大利说没有说中医药的事情?2.病人什么时候适合上呼吸机,他们是怎么转为重症的?3.国内这一次激素对抗这种疾病还用不用,到底用了多少?考虑后遗症的问题没有?是不是能够避免非典的教训?

说实在,中医真难,一边是全国上下的中医人流泪流血辛苦抗战,一边是冷言冷语,肆意污蔑。这叫什么事呢?而对于中医的地位和作用又不能够提及,常常忽略,这是什么事呢?

如此常常让人想到建国之初的卫生部,那个时候对于中医的态度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得到了纠正,中医应该得到尊重。

在现在的环境下,虽然没有北洋、国民党时期的生死存亡的斗争,但是今天中医还要为自己的话语权的确立而不不懈努力。这个话语权,不靠斗争是不可能有的。斗争就是要拿出自己的实力,让老百姓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