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家思想可以治理出这几个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儒家思想却没有?

用户184284914104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细读中国几千年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告诉统治者,要清心寡欲,没事不要去打扰老百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理论和自由经济理论很相似。

西汉初年,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刘邦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礼很反感。吕后当政,继续沿用刘邦的黄老之术治国,为文景之治打下来基础。

文景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就是轻徭薄赋。开创了文景盛世。

唐朝对老子就更加尊重了,更是自称老子的后裔,确定道教为国教。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在强调这个。

唐玄宗对老子和道教的尊崇更甚了,并把老子的思想定位治国之道,创造了开元盛世。

可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对治理国家,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儒家,强调君权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强调君权至上。强调尊卑有序,反对自由民主。不是说儒家不好,只是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不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垂拱而治”效果更好。

问题是,封建皇权要的是儒家尊卑有序的思想,不会采用道家的自由思想,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一边需要道家的“无为而治”来发展民生,一边又需要儒家的“上下尊卑”来控制人民。因此,搞出一套“没用黄老、外示儒术”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人生是一场耕心之旅


根本原因,可以参考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实际上这盛世与维多利亚女王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偏偏英国制霸了世界。其原理就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观点,所有人都是利己的,都在想办法发财,如果全国每个人都发财,整个国家其实就富有了。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由经济”。

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于农民阶层,农民是社会的底层,所以国家必须出手重农抑商。如果商业发展起来,很多人不种地,国家就失去赋税来源。国家很少从商业抽税。而商人富可敌国后很快会形成强大世家,联结其它势力,最后有可能形成土皇帝,甚至篡位。

自由经济,就是任所有人发挥能动性。农民想生存、赚钱就要努力种地,商人想发财就要想办法找机会,地主想发财就会压迫佃户。各个行业都主动或被动的努力发展。反正国家无为,不怎么压制也不怎么抽税,这会儿再不努力就错失良机了。

所以,无为而治的盛世,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自由和收益,换取社会大部分人的收益。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经济。它能够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当它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这一小部分人就会扩散到整个阶层的大部分人。这时如果国家不赶紧调控,就可能演变成民不聊生的惨状。毕竟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根基。

所以,无为而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想让社会大发展,政府必须学会放手。

但是,儒家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儒家的根本思想源于西周的“礼”制,说白了就是三六九等的等级压迫制度。农民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农民,贵族世世代代都是世家。如果农民发展起来抵得上世家了,旧贵族还压迫谁?皇帝有能力对付这群大势力?皇帝和贵族的位子还能稳固吗?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牺牲一批旧世家,兴起一批新世家。但也有很多世家永远都是世家,比如琅琊王氏、陇右李氏、弘农杨氏等等,天下再改朝换代,他们都仍然是做主子的那一批人。所以,他们内部最尊奉儒家。他们甚至敢无视李唐皇室,反而皇室要贴上来亲近他们。

所以,每当无为而治发展到一定高度,老百姓有能力争取自由,或者出现可能诞生自由思想的土壤时,儒家就会出来,维护等级制度。儒家维护的不是某一家,而是最顶端的那一批人。这些人可能有调换,比如某个平民最后成为一方割据大将,儒家维护的是这个割据政权及官僚,而不是这个平民,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二者巧合地是重合的。

在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无为而治是社会大发展的唯一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只做修修剪剪的零碎工作,不干预大势发展。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符合这个规律。民国大上海时代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也是这种情况。

所以,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其实的确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是如果不加管控的话,底层阶层会不断受到压迫,最后反抗,最后统一,再压迫,循环个几百年,最后各方妥协,形成类似于自治的境况。只需几百年就可能演变成资本主义萌芽。又因为自治,所以只需百年就可能演变成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没有儒家进行管控的话,在不断压迫与反抗期间,百姓会伤亡严重。而国家应对外敌也会无力。但是,如果从文景之治开始的话,中国最晚在三国时期就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而且因为墨家的发展,中国的科技也会进展迅速。最后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平等,可能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这样。不过负面影响就是,中国可能会分裂成欧洲那样多个小的强国。

只能说,道家和墨家出现得太早,相当于bug,这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贵族来说也失去了很多利益。所以世界发展要求儒家站出来阻止这两家。人都是自私的,高层也是一样。既然有制度可以光明正大维护人的自私,为什么不采用呢?


触手皇帝


还是那句话,问问题首先要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首先要明确,任何学说都有它的不足之处,需要日趋完善,有时候还要引入其它学说的理论加以补充。

当某种学说成为治世之学的时候,它就会暴露出很多弊端。就像犯错的人永远都是做事的人,不做事的人永远都不会错。就像现代政治中的执政党和在野党,执政党永远是被指责的,但是当在野党成为了执政党后也不见得做的更好。

文帝时期黄老之弊端

在文帝时期,是以黄老之学治国,但即使在文帝初年它的弊端就很明显了,贾谊便提出了一项关于礼仪等级制度的奏疏,有人听到这里一定会嗤之以鼻,高举明珠大旗批判儒家所推崇的等级制度。


但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贾谊目的在于以教化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藩王拥兵自重,但是并没有被文帝所采纳。藩王叛乱层出不穷,淮南王,济北王相继谋反。贾谊指出对藩王“疏则必危,亲则必乱”,只有通过儒家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藩王的危害。贾谊首先提出了通过的方式来避免藩王坐大,其实就是和推恩令是一个意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贾谊在很多著作中的理念都很具有前瞻性,他也提出了以儒家方案解决的办法,只可惜大多没有被采纳。他还是第一个提出收归铸币权的人,他力劝文帝保留梁国,并且加强对梁地的控制,而梁国在七国之乱中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事实证明贾谊的理论是非常准确的。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贾谊提出儒法结合的方式,这也是汉武帝施行的政策,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毛泽东曾称赞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历史最伟大的政论,全文切中事理。

但是悲哀的是,贾谊的主张大多数并没有得到文帝的认可,这也造成了后来更大规模的诸侯叛乱——七国之乱。虽然最终七国之乱被镇压了,但是如果没有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文帝放着贾谊那么多的切中事理的政论不用,却热衷于鬼神之事,这种“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待遇也让贾谊失望透顶。这都是黄老学说的弊端,难道题主一句“文景之治”就掩盖了过去吗?如果没有汉武帝利用儒家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力量对付匈奴,可能中国就是分裂成无数个小国家,被匈奴各个击破了。

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的体系

我们再看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实际上都是典型的儒家形式的执政体系。长孙皇后有一次病重,李世民想要为她请释道做法事,她就曾对李世民说过:“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意思就是道,释都是异端,毒害国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让皇帝做这些神神道道的事情。


长孙皇后实际上是信佛的,但是她仍然坚信在治国方面仍然要用儒家。同样唐玄宗也是笃信道家,但是他治国仍然是儒家。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就是典型的儒家实用主义者,开元四年,多地发生蝗灾,百姓们不敢捕杀蝗虫,只知道焚香祈祷,连李隆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姚崇却不信这些东西,他任命捕蝗使,派到各地督导捕蝗。

一个王朝是以儒治国和以道治国,不在于皇帝信什么,而是大臣是有哪些构成的。嘉靖皇帝笃信道家,但是你仍然不能孙他是用道家治国的,因为那些大臣都是儒家出身。而真正表面上用儒家,实际上多数大臣崇信老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桓温把神州陆沉的错就归咎于黄老玄谈的兴起。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么一件事,桓温北伐,收复洛阳。看到中原残破,万里萧条,心情非常沉痛。他对部下说:“神州陆沉,那些清谈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登平承楼,眺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不是说儒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不至于像题主说的那样不堪。各种学说相互补充,有些时候未必是一种学说可以应付一切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汉宣帝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意思就是儒法并用,不可偏儒,亦不可偏法。


渔耕樵读


哪看出来的道家治国呢?根据呢?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老。妥妥的养生学,你看儒家有养生的吗?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究避世,己身逍遥。逍遥游是白写的吗?

儒家重视人伦,品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活着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弟子不懈的追求,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讲究入世做事,知行合一,在实干中完善自己,儒家的标准是极高的,千古以来能做到的都没几个,如王阳明上马治军,有军功,下马安民,造福百姓,退能成圣,罕见的千古完人。

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儒家的要求,却把人性的险恶弱点算在儒家头上!

没有儒家,就没有汉奸了吗,没有儒家,就没有出轨的人吗?没有儒家,就没有嘴炮了吗?没有儒家就没有软弱无能的人了吗?没有卑躬屈膝的人吗?不是一个儒家弟子出轨,就是儒家思想支持出轨。

儒家讲气节,要有骨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自古流传!

儒家都救不了你,凭啥觉得其他学术能做到?自己软弱无能,就别怪别人,儒家让治国你平天下,咋不去做呢?机会给你了,你也不中用啊!

定儒家治国是无数先贤的智慧考虑,你当汉武帝这位铁血大帝,会选择软弱的学术?汉朝的真正强大是汉武帝开始的,所谓的文景之治也是一直在和亲,史官美化而已。

许多大谈儒家的,根本没有认真了解过儒家,都是道听途说,要么就是历史课本的评价,拿过来就说,不仅不懂儒家,连毛主席的话也不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真正的儒家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夫子手刃少正卯,提刀杀人,干净利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君子不浪战,战则必胜!儒家有的是铁血名言,你做不到,反说人家懦弱无能!

诸子百家之中,论全面性,综合性,实用性的学术理论而言,没有能比得上儒家的。可是总有人总是想要一颗“仙丹”,要百病通治,哪一点解决不了,就是“废丹”。问题是哪一种学术,能包治百病?民主?科学?


书僮聊历史


认识不到位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最强大的时代,唐朝开元盛世不是道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所致。


飞飞猫说话


提问者缺乏一般的历史见识,孤陋寡闻。

文景之治可以说是在道家影响下的盛世,也是中国第一个盛世,汉初的统治思想是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了汉武帝初期,已经非常繁荣了。

可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绝非道家思想,因为汉武帝以后,中国的统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唐朝也不例外,而且唐朝儒家比其他朝代还要繁荣,不要以为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后代,就认为唐朝统治者实行的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与道教是非常不同的,唐朝皇帝都是儒家教育出来的,他们信仰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已,治国还是儒家思想的。

此后的历代王朝 ,比如北宋盛世,明朝仁宣之治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下的盛世。


文心雕龙780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道家治理的?谁说的?

文景之治很容易被说成完全是道家学说治世的功劳,但不仅汉初的黄老学派已经融入儒家思想,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而且,汉初儒生叔孙通为汉朝制定了礼仪,陆贾写作了《新语》为刘邦献策治国。“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陆贾一直到文帝时都是汉朝重臣。


玄谷真人12


事实上汉文帝是有名的大孝子,汉代“以孝治国”就从他手里开始,儒家的《论语》《孝经》也是从他开始设立博士,缇萦救父是汉文帝时一个有名的故事,汉文帝就是依据《孝经》废除了秦法中的残酷的肉刑。

至于唐太宗,他明确的说过“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孔子“先圣”的封号,就是唐太宗封的。

唐玄宗前期勤政有作为时,也是信奉儒家思想,到了后期信仰道家,不理朝政,才有了安史之乱。

道家虽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说个我读历史得出的一个结论:历代败亡的背后,都有道家的影子,虽然现在锅都甩儒家头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一群搞仙丹求长生不老的方士造成,晋代的士人好老庄玄学,好清谈喜欢嗑药反礼教,宋徽宗是有名的“道君皇帝”,金兵兵临城下还要派道士作法退兵,明代的嘉靖皇帝也是迷信道教,搞采阴补阳差点被宫女勒死,民间也是大兴道教,李贽在民间就很受追捧,民间也是弃儒从商,好奢靡之风。只有清代的败亡没有看到道家的影子,不过清末人口激增,鸦片战争前民间的儒家教育还不如幕府日本兴旺。


东风一起千帆动


道家思想讲的是无为而治。不折腾,不扰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儒家以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为文明标准,大批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横征暴敛,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盛世,朱明王朝就是例证。


笑娃shihuaixiao


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来说,男盗女娼是英雄,对被统治阶级来说,要接受“天命”,不得反抗。其结果就是统治集团糜烂,被统治者不堪忍受,不得不揭杆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