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中國版“生物安全”引發全球產業波瀾。

2007年,對外經貿大學出版了一本圖書《中國企業“走出去”》;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

其後的10餘年時間,“走出去”在中國各行各業蔚然成風。也正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元的切入全球競爭生態,話語權日新月異。

期間的經典案例,是2016年,海爾集團斥資55.8億美元,收購GE(通用電氣)家電。

海爾是最早將“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輸出到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之一。收購GE家電,意味著海爾大規模的向海外輸送富有中國產業標籤的資本和管理模式。

歷史何其相似。

10餘年之後,當新冠疫情再度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動盪,中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又擺在中國企業面前。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作者,對外經貿大學的藍慶新教授,在《光明日報》撰文稱,中國吸引外資的模式逐漸從“成本驅動型”向“市場驅動型”和“制度驅動型”轉變。疫情難撼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海爾,中國版“生物安全”引發全球產業波瀾。


這也直接拋出了一個新的期許。面對“技術驅動”、“高附加值”、“深護城河”的新產業要求,海爾旗下的海爾生物,又一次成為新的研究樣本。

1

高端形象,中國造

2019年10月25日,上海交易所,上市鐘聲敲響,海爾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

海爾生物有兩個標籤,一個是青島,一個是海爾。

它是青島首家科創版上市企業,也是青島的重要標籤中國海爾旗下的企業。

而當新冠疫情發生,市場突然發現,海爾生物是一家重要的“生物安全”企業,“生物安全”這個標籤,也許在當前的市場更拉風。

3月25日,海爾生物披露的上市以來首份年報。在過去一年,海爾生物在歐美高端市場長袖善舞,中標丹麥哥本哈根大區醫療系統生物樣本庫項目、愛爾蘭農業部項目等多個境外政府採購項目。

海爾,中國版“生物安全”引發全球產業波瀾。


這兩個項目並不簡單,哥本哈根大區醫療系統生物樣本庫是高端產品項目。海爾生物依託全新一代物聯網雲芯系列低溫產品及方案,達成400臺超低溫產品的集中採購;愛爾蘭農業部項目則是愛爾蘭政府採購,對產品的品牌和性能要求頗高。兩個項目,亦有利於海爾生物提升在歐美髮達國家中的高端品牌形象。

從產品出口,到品牌產品出口,再到解決方案的出口,三步走意味著三個“毛利率區間”,代表著不同的競爭優勢。

隨著疫情的發展,中國版的生物安全解決方案,或許成為彰顯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切口。在此之前,中國版的方艙醫院方案在海外獲得廣泛複製,中國的產品,已經不再僅是生產製造,不在貼著“低成本”的標籤。

且,生物安全正在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各國的衛生部門、非政府國際組織和政府公共部門的採購,將成為海爾向海外輸送“中國解決方案”的重要抓手。

一句話透露了海爾生物的產業理想,“海爾生物在實現公司經濟價值的同時,將領先的技術帶給用戶,為全球兒童基礎免疫事業做出貢獻。”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2019年,海爾生物創新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走出國門,受邀參加哈佛大學醫學院國際醫療健康論壇,向全球頂尖機構分享了其物聯網轉型成果。

2

優勢,不那麼簡單

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個社會化的癥結,多數出口品屬於流汗的“低附加值”商品,受制於品牌形象和技術水平,出口商品的價值觀感召、標準規則制定以及法制契約塑造等方面仍處於明顯的劣勢。

人,是產業的抓手,也是中國製造出海新形象的第一觸點。

在過去一年,海爾生物升級海外合夥人機制,吸引海外行業專家加入公司共創,推動新網絡拓展及資源整合。在團隊建設上,累計培訓海外本地技術人員超200人,培訓用戶技術人員超5000人。

基於“人單合一”的理念,這些人作為海爾的產業的觸手,也是海爾為全球生物安全帶來服務的第一陣營。

這些銷售不同於一般的銷售人員。

2017年9月20日,海爾集團召開首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移動互聯網之後下一個最重大的經濟活動是物聯網”。物聯網是麻省理工於1999年提出來的概念,經過十多年發展,2016年被定義為物聯網元年。海爾生物,是基於海爾的物聯網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樣板,也是“人單合一”模式運用的樣板。

這些人員,在海爾生物的戰略部署中,是人單合一組織模式中的小微。

基於完全不同的企業、員工和用戶三者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也使得海爾生物能夠在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互利共贏。他們將海爾生物的產品帶給全球市場,也將海爾的品牌形象,乃至中國最先進的管理模式,帶給全球市場。

基於人單合一模式,海爾生物形成了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鏈群組織,各節點同一目標,通過“鏈群合約”事前確定引領目標和增值空間,事中相互協同倒逼,事後高分享到人,形成自驅體系,激發人才動能。

海爾,中國版“生物安全”引發全球產業波瀾。


除了在歐美髮達國家之外,海爾生物財報還顯示,海爾生物中標也門項目、利比里亞項目、吉爾吉斯斯坦項目、津巴布韋項目等多個項目,正在有效推進,呈現出良好的可持續性。

截至2019年底,海爾生物共有16個型號通過世衛組織PQS認證,入選其全球採購目錄。

當年7月,海爾生物自主研發的遠程溫度監控系統通過WHO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成為中國唯一獲得該類型產品認證的企業,併成功應用於烏干達與中非項目。

3

新競爭力,可以預見

怎麼樣發現財報中的成長信號?

財稅專家李文海指出,要從應收賬款的指標中尋找端倪。如果業績增速較快,在項目回款順暢的基礎上,應收賬款如果突然出現增加,可以初步判斷上市公司業務增長提速或有大單在手。

從財報數據來看,可以從三項數據來研究:第一、海爾生物應收賬款增加,2019年較年初增幅78.58%;第二、海爾生物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2.8億元,同比增長88.24%;第三、應收賬款期末餘額1.16億元,壞賬準備245.84萬元,3個月以內(含3個月)應收賬款9635.12萬元。

從這三個數據來看,海爾生物應該在2019年下半年至年末,新增項目較多,導致應收賬款在財報節點驟然增大;且三個月內回款佔九成,意味著市場銷售及議價能力顯著,並未受到經營規模擴大帶來的影響;壞賬計提僅200餘萬,佔比甚微,其原因是,採購方多是各國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以及醫院、高校與研究機構,與行業特性有直接關係。

增長,是硬道理。怎麼從全局去看增長信號?

從數據來看,2019年,海爾生物海外市場實現收入23,029.87萬元, 同比增長8.24%。其中,海外經銷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4,019.53萬元,同比增長49.67%

這一數據或許相比中國企業每年度的創匯規模仍然很小,甚至在海爾的出口規模中,佔比同樣不大。不過其業務模式在海外掀起的波瀾,卻耐人尋味。

在2019年,海爾生物升級海外合夥人機制,吸引海外行業專家加入公司共創,推動新網絡拓展及資源整合。

2019年,海爾生物全球新增經銷商網絡66家,實現了對重點國家的100%覆蓋。並通過積極參加各類展會、邀請核心客戶參觀公司展館併到公司生產基地實地考察等各類用戶交互活動,展示公司產品競爭力及研發創新實力,增強合作方信心,不斷提升公司品牌在當地的影響力。

也有讀者發現,海爾生物海外項目業務銷售收9,010.33萬元,同比下降24.34%。造成這一變化,主要是一位內海外項目業務主要面向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型招標採購項目,期較長存在一定程度波動。

“長期持續性”是王道。大項目有大項目的規律。每一個大項目的完成,獲得的口碑積累,都是無價的資產。厚積而勃發。從國際組織援助項目的連續性,以及公司產品方案競爭力來看,海爾生物海外業務,已經萬事俱備。

且,東風來了。中國製造走出去,又迎來一個歷史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