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和解,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和父母和解,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小时候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撕扯,以及那因此产生的可怕的噪声,都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内心是那么的憎恨父母。由于原生家庭氛围过于压抑,以致于让我得了一种一辈子都不可能痊愈的病,一种让我以为这一辈子也得不到幸福的病。我认为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痛,内心一直无法释怀,甚至无法原谅他们。

直到现在已经离开父母生活了接近十年了,还多次梦到父母争吵不休,撕扯扭打的画面,梦里的我依旧那么恐惧,哭的撕心裂肺,似乎重新在渡劫。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使我内心一直无法真正的跟父母和解。我努力的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去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他们为什么要一辈子这样吵吵闹闹不分开,尽管现在梦里已经很少出现让人恐惧的画面,甚至开始梦见父亲跟我道歉说不该让我们受这样的伤害,有这样的心理阴影。但我对我父亲却一直都做不到真正的亲近,内心那种恐惧感及怨恨依旧挥之不去,这估计是一辈子都不可能解开的结吧,这也需要我一辈子去修炼,去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真正的释怀,与父母达成和解。




洋杨盈耳


当然赞同,父母生养了我们,即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是,至少把我们养大了,没抛弃,没放弃,我觉得那就可以了,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也会不同吧!

老家有户人家,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太太今年94岁了,按说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光,可是无奈年轻的时候“得罪”了三个儿子,到头来落得孤苦一人,可悲!或许我没有感同身受过他三个儿子的经历,无法去判断,但是我觉得既然父母生养了我们,让你们娶妻成家了,至少原谅吧!据说是老人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结果时出去买房了,放弃了家里的老房子,老三留在了家里,后来老家拆迁,老大老二又想搬回来在老宅盖房子,也想分点拆迁费,可是老三不答应,老头老太太好像也没帮俩儿说话,这样就结下了梁子,后来闹的老死不相往来了,连老头子去世出殡俩儿都没有回来,在农村出殡可是大事,无论你们之间闹的多么不愉快,出殡都得参加,可是这俩儿一个也没露面,至于和三儿子就别提了,老头活着的时候是正式工,那时候还有接班这一说,老太太也不怎么弄的没让三儿子接班,让她小女儿接班了成了正式工,这下三儿子不干了,也不养他老娘了,老太太直接去他小女儿家,一住就是15年,期间三个儿子没有去探望过一次,现在老太太90多岁了,无奈也从闺女那边回来了,住在三儿子家一个小屋里,没有人搭理,闺女隔三差五的来收拾一下,感觉日子过的挺凄凉的

不知道他们其中的缘由也不好评论是非,但是我觉得老人年纪大了,年轻的时候难免有是非对错,孩子多了很难一碗水端平,但是他把四五个儿女养大了,就可以了。一把年纪了该照顾一下照顾一下吧!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尤其是亲情,希望在父母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给予她们最基本的温暖!至少他在你小时候没有丢弃你,没有虐待你,爱过你!就够了,能和父母和解,才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才能放下过去更好的生活



我是猪妈妈呀


父母的老去就是他们今生一次次的目送我们,而我们的长大,是一场和父母渐行渐远的旅行

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寄校读书,到周末才回家,那时候是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到了上高中变成两个星期一次。在这初中到高中这六年间,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是因为从小和父母不是很亲近也不是轻易就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再加上每次节假日寒暑假都会在家待上一段时间,因此没有感觉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很美好。反而是在家父母总是碎碎叨叨看不惯我很多习惯,于是从小就渴望长大、渴望读大学远离父母。

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到省外读书,我妈很不支持我但我还是听从自己,选择省外的学校远离了父母、朋友。在大学期间每逢寒暑假我都选择工作,这三年里自己待在家里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两年春节没有回家了。我并不是恋家的人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在我看来我爸妈可能也不会太想念我。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他们只是不会表达他们的情感而已。前一段因为学校、工作时间的原因加上我那段时间手机坏了我有差不多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和我爸妈联系了。当我忙完学校和修好手机后我发现我一打开手机全是我爸妈的电话,他们很少主动打电话给我特别是我爸,当看到他们同一天给我打电话有点惊讶到了,晚上下班的时候我给他们回了个电话。我记得我妈说的是:你很久都没打电话了,今天打电话都没人接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

我爸妈如同我一样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爸少言寡语但每次说的话都在理,只要在不违背道德犯法的情况下他都会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自己选择的路不后悔就行。

而我妈却不一样,她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工作稳定,有个好的婚姻生活同时能够离她们近一些。她希望我们能够和她想象的一样过好这一生,所以很多时候接我妈的电话特别无语她,有时候 说着说着就会争辩起来。每次我妈主动打电话给我一般都是节假日,每次的对话大概是:放假了吧?放假的话就好好待在学校,晚上就不要出门了,平时出门的话在学校周边逛逛就可以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怼回去,我并不理解我妈这有什么好担心的。

大二那年暑假,放假前我发了一个说说大致是我不想回家,回家不到一个星期肯定被老妈念叨。刚发没多久我姐姐回了一句:老妈哪是哪样的人。那年暑假我还是没怎么待在家而是在开学前待了一个星期,回家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念叨。

在这一年的某天我妈让我帮她拔白头发的时候,我发现我妈慢慢变老。在我上大学之前每次在家我妈洗头之后总让我帮她找下白头发,那时候的她白头发很少和其他同龄的父母相比我妈显得要年轻些。我总以为他们不会老去,这一天不会到来。当上大学之后一年在家待10来天、许久未见的时候突然发现岁月是把无情的刀,让他们慢慢老去。

当我们长大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变老。他们总有担心不完的事,作为父母似乎一切能承担的事都愿意为我们承担。

上初二的那年暑假,我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去打暑假工,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朋友。那时候胆子很小又害羞,我妈为了锻炼我便同意我离开家到省会城市工作。到的当天就被放鸽子了,当天我就给我妈打了电话。接通电话的时候忍不住哽咽着,可能是那时候还年少遇这点小事都觉得是很大的问题,我印象中我妈说了一句让我忍不住流泪的话。她说:做不了就回家吧。

从那一次准备工作的经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在高中毕业之前工作了。那时候觉得家里面有爸妈就是有依靠,永远都不用我操心经济方面的事。直到高三毕业之后我暑假工作以及我大学在校期间兼职,每次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妈很勤快的给我打电话。有一年暑假工作结束前我回家了一趟,我妈对我说:在你去工作之前,你爸都不想让你去的,说你以后会工作的现在还是多待在家。当时我听了这句话突然眼睛有点红,我一直以为像我爸这种寡言少语的大男人应该不像我妈那样念叨的人想念我们子女在家。

现在想想天下像父亲那样的大男人,可能都是把最深沉的爱藏在内心深处吧。高三印象最深的是我那看起来很坚强从来没见过她哭的室友,她跟我说她哭过一次。高三的时候寄宿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而我那一室友可能一个学期才回一两次。有一次室友的爸爸提着吃的东西过来看她,走的时候他爸爸跟她道别。她看着她爸爸走了一段路,就转身走了,但实在舍不得她爸爸便回了头,发现她爸爸也回头看她,她看了他爸爸哭了她也在忍不住哭了。

我爸妈和我那室友的爸爸可能是我们生活里面最普便的情感表达了,我前天看到一个新闻重庆一母亲因女儿高考分数太高有可能离开重庆到北京大学念书,想到会和女儿分开产生跳河自杀的想法。我看到的时候我有些疑问一般的父母不应该开心吗?当我看到底下有一条评论的时候算是有点释怀,有个人评论: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当子女一长大远离家乡父母就会很孤独,这些只有做了父母才懂得。

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牵挂的也太多了。在我姐毕业之后我爸妈为我姐工作的事担心,担心完工作后又操心我姐姐的终身大事。操心我姐姐的事后我爸妈又开始操心我的事,所以每次和父母通电话都尽量报喜不报忧。在外面遇到事情的困难还是人性的险恶,能承担的、能过的去的都尽量少和家人提。

那几年远离他们到另外一个城市便是这个道理,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过的不好。在三年之后算是想通了,余生虽然很长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不是很多。或许当我成家立业之后生活重心开始转移不能陪他们慢慢变老,那就趁现在有空就常回家看看。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非本我


和父母和解谈不上一种修行的行为,作为父母,无论你感觉他怎么不是?但是他毕竟是你父母的,就好像在你小的时候你也有惹父母生气的时候,父母还是无怨的去照顾你,去把你养大。和父母和解那是必须的,那是必然的。

当你有了孩子,自己作为父母的时候,你就明白,作为父母的心情,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尤其小时候把你一点一点的养大的时候,那时的付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对你不好,你也就长不了这么大了。我们一定要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心情。

父母再有过错,毕竟可是把你养大成人的父母,所以任何时间都不能去生父母的气,孝敬父母,这是必须的。为什么父母会唠叨你?会管你?别人怎么不管呢?因为父母还是你的亲人,因为他时刻想着你,才会那样去做。

尤其我们小的时候,需要人照顾,需要人去管父母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小的时候父母一口一口的去喂饭去,每天早上去穿衣服,每天晚上一脱衣服。走不动的时候还让父母背着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让父母抱着。需要什么玩具?闹情绪的时候,父母都会给买。我们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总是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回报自己的父母,不应该给自己的父母有隔阂。想一想父母想要吃什么的时候,我们去买了,没有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去逗父母开心了没有,有父母不想走路的时候,我们去搀扶了没有?父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们去喂饭了没有?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不在身边?



河南老郭


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一肚子话想要诉说。

————即将进入正题的分隔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成长有多痛,我们终将与父母“和解”。

3岁时,第一天上幼儿园,死死拉着爸爸的手不愿松开,嚎啕大哭恳求爸爸不要丢下我。

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把我送到一个没有他和妈妈的地方。陌生的大人,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房间,陌生的玩具。

在爸爸下班接我回家之前,我真的一度以为,他和妈妈不要我了。

3岁的我,讨厌爸爸狠心把我送进幼儿园。

6岁时,在妈妈的要求下参加了书法兴趣班,教室的窗外永远有你追我赶玩游戏的同龄人,我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

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一定让我学枯燥乏味的书法,实在是受够了因为钩不够弯、落笔不够有力,一遍又一遍临摹着一模一样的字帖。

常常做梦,都在用力洗着永远洗不干净的满手墨汁。

6岁的我,讨厌妈妈强迫我写出横平竖直的毛笔字。

13岁时,战战兢兢走在路上,迟迟不敢回家,因为书包里装着着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像是背了一个定时炸弹。

不明白为什么偶尔一次掉出前三名就会激怒爸妈,只是少背了一句古诗,答错了一数学道 ,错了一种英语语法,有那么大的罪过吗?

为了赢得他们的笑脸,只有艰难地加倍努力。 

13岁的我,讨厌爸妈始终盯着每一份成绩单。

16岁时,收到后排男生写来的信,悄悄放在书桌的抽屉中,结果被妈妈发现,关禁闭、调座位……切断了一切可能的联系,“喜欢”尚未萌芽便被扼杀了。

不明白为什么仅仅一封信就让爸妈如临大敌,严防死守,封死了懵懂的我想要探索情感的路。

“被喜欢”是多么愉快的小事,却在他们的压制下草草了结。

16岁的我,讨厌父母对初恋的横加干涉。

19岁时,大学生活的新鲜有趣让我着迷,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周末相约的请客聚餐,各种假期的长短旅游……

固定有限的生活费,渐渐支撑不起越来越多的花费。

不明白为什么爸妈如此苛刻, 对唯一的女儿丝毫没有施展常见的“富养”政策。

想享受更丰富的生活,见识更大的世界,却很快“死”在没钱的困窘中。

19岁的我,讨厌父母的抠门式限定消费。

那些岁的“我”,抗拒着父母设置的一切框架,有如牢笼,让我束手束脚。

绝对不要活成父母的样子,成了那些“我”信誓旦旦的决定。

22岁时,大学毕业,进入心仪的公司实习,经历了层层筛选后,学校背景与工作能力并无显著优势的我竟然通过考核,成为正式员工。

很久之后从直属领导口中得知,留下我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实习期间每次交工作总结,我都是交的手写版,内容且不说,一篇篇漂亮的方正小楷格外瞩目。

6岁时被逼着练毛笔字的委屈终于一扫而空。

25岁时,被指派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各种事务庞杂琐碎,各路人马质疑不断,压力如泰山压顶般让我不时想要放弃,可最终还是成功完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嘉奖。

努力的秉性作祟,才让我在压力面前触底反弹,硬着头皮挑战项目的高难度,击退旁观者的嘲讽,不愿掉出前三名,甚至永远去争得第一名。

13岁时因为成绩单而受过的责罚终于烟消云散。

26岁时,与相恋三年的男友筹备婚礼,为了时间地点争吵过,也为了流程安排冷战过,可吵闹后总能迎来大笑,转身后总能重新拥抱。这才发现,当年父母的干涉并没有让我丢掉爱与被爱的勇气。

16岁时为半路夭折的初恋而生过的怨怼终于连根祛除。

28岁时,初为人母,当那声啼哭响起,当她第一次对我展露笑颜,当她开口叫出含混不清的妈妈,当她蹒跚学步向我走来,当她离开我去上幼儿园……

终于在为人母之后更为真切地懂得,父母交付于我的是怎样深沉而厚重的爱。

从3岁起便横亘在我与父母之间的沟壑终于被一点点重新填满。

他们希望我能自立于世界,又担心我走得太远。

他们期待我能走在他们铺好的路上,又唯恐我一事无成。

他们欣喜于我的每一步成长,又焦虑于我的每一场叛逆。

那些年与父母的矛盾与抗争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远去了。

那些年对父母的抱怨与不满都随着阅历的累积而消解了。

那些他们用我的讨厌教会我的事,成全了我的快乐,赶走了我的痛苦,铸成了我的勋章。

时间一点一点地矫正身上横生竖长的枝丫,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修剪成了他们的模样。

我怎么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从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变成了理解父母的大人。

我居然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从讨厌父母的管制,变成了感激父母的严苛。

我终于活成了父母当年的样子,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变成了深思熟虑的妈妈。

我庆幸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他们曾是庇佑我的成荫森林,如今我成了值得他们依赖的参天大树。

我曾高估了自己的任性,更低估了他们的爱与付出。

是基因赋予我与父母相似的容貌,是爱赠予我与他们共生的灵魂。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成长有多痛,我们终将与父母“和解”。



王蛋壳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产生意见的分歧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也会产生分歧,甚至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其中的原因就不尽相同了。

有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典型的代表就是宋氏三姐妹之间以及宋庆龄和其父母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宋庆龄为了自己的理想,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嫁给了比她年长26岁的孙中山先生,为此遭到了父母甚至整个宋氏家族的反对,最终在小妹宋美玲的帮助下逃离家族远赴东洋与孙中山结为连理。而在宋美玲决定要嫁给蒋介石时,宋庆龄却极力反对,她为了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竟没有出席三妹的婚礼,在父母和姐姐弟弟的再三劝说下也没有改变主意,从此与三妹宋美玲老死不相往来,与父母也结下了无法弥补的伤和痛。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宋庆龄做了一辈子的努力。

有的是由于父母的偏心造成的,俗话有“黄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之说,这就充分体现了父母的心理天平是会失衡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庄公与其母立下的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毒誓。原因是其母爱其弟太叔竟帮助其策划谋反篡位,最终计划被庄公识破,导致了母子反目。但庄公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时候也后悔对母亲太绝情,但君无戏言,整日苦闷,最终颖考叔出了个主意,挖地道通道母亲的寝宫,最终母子相交,既不违背黄泉相见的誓言,也尽了自己的孝道,最终与母亲的矛盾得以冰解。

有的则是由代沟造成的,如果强势的父母碰上一个倔强的孩子,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和矛盾,父母为孩子选择的路未必是适合孩子的,孩子有他们的思想,他不想按父母的设定的路线和轨迹来循规蹈矩的行进,这样父母会会很伤心,经常骂孩子是冤家,而孩子也很伤心,认为自己只是父母会提线木偶,这就要我们努力地去化解这些矛盾和分歧,有时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修行。


腊梅峥嵘


我想大家应该都看过徐峥老师的《囧妈》吧,我觉得这部电影刚好诠释了这个问题。

剧中有几句台词讲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事

  第一句老婆对老公说的:你上一次拥抱妈妈是什么时候?

  这真是一个大问题,农村长大的孩子只有小时候才会被妈妈抱在怀里,长大之后哪里有机会和妈妈拥抱?

  就像十年前,母亲来城市里帮着看孩子,在她生日那天,给她买了鲜花,她却生气地说:“还不如买些大白菜回来,不能吃不能穿的,买这些东西干啥?

  但慢慢地,他们已经不再排斥去饭店吃饭,因为在城市里住久了,他们知道这才是城市里应该有的生活方式之一。虽然是这样,但像与亲人之间拥抱的方式我们还是陌生的无从谈起。

  第二句是妈妈对儿子说的,我是你妈啊,我是为你好

  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就有了抗争与叛离的想法,但每一次将母亲驳的哑口无言时,她总是有句话在那里等着:“我是为你好,当娘的还能害你么?”

  那个时候的战争就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哪怕你再想逃离,但你也没有那个本事,唯有期待“翅膀硬了”的那一天。所以,我们看身边或者电视剧里的女孩,很多人非要嫁的很远很远,或者男孩一定要考一个离得很远的大学,其实她(他)内心最真实想法却只是想离父母更远一点儿……

  因为时代是发展的,下一代人永远不曾经历过上代人曾曾经历过的事,所以年轻的时候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得了上一辈人的期待。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是时代的差异和岁月的定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经济社会造成的烙印。

  虽然互相关心,却又想逃离;虽然彼此心疼,却又相互伤害。

  直到某一天开悟了,才能真正懂得父母之用心良苦,而这种开悟是岁月的累积,是某个节点的突然明白。

 与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学着如何与父母相处。

  小的时候,我们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依赖的、完全信任的,但当我们心中“我”的意识渐渐觉醒之后,就开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就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逃离父母的“控制”,矛盾就此开始。

  随着自己学识的增长及对外界的了解,你会越来越发现父母“不可理喻”,然后就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想跟父母交流,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处理自己的事,虽然也有在南墙上撞的头破血流的时候,但却从未想过回头。

  真的就像那句话所讲:“向着不同方向奔跑的两代人,在彼此的眼里身影越来越模糊”。

  而实际上,却是我们不曾看到父母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受过什么样的委屈、吃过什么样的苦?我们都不知道,或许,他们所有的出发点不过是让我们绕过所有他们曾遇到的那些“坑洼之地”。但我们却执着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至少比父母要“能”。

  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父母看不透孩子在想什么,这是大多数家庭的正常状态。

  直到孩子有一天成熟到锐气尽失,开始回顾一生走过的路,发现在成长的路上曾经错失过什么的时候,才会读懂这些年来父母所有的“当初”是为了什么。才会带着一颗行走了半生的心回家,才会有了慈悲、有了宁静。

  或许,父母改变不了孩子的思维,孩子亦无法纠正父母的习惯,他们只是需要彼此看惯,彼此融洽,以一颗恬静的心平和地相处。

写在最后我不是打广告也不吐槽那些觉得这部电影没拍好,只是觉得他们没看懂这部儿子与母亲之间的戏。我觉得大家可以再重新去看一遍这部电影,我想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货。





玉梁Vlog


非常赞同,需要和父母和解的人一定是童年受到了心灵创伤的人。

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我们性格形成、生活领悟的最初的地方,而父母也是我们最初感知人生和生活的领路人。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约会自我欺骗,选择把之前的事情遗忘,事实上它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一旦触发就会打开开关,对我们一次次的撞击和伤害。

《完美关系》中的卫哲,因为从小感受不到家的氛围,对异性有强烈的恐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安家》中的房四井从一出生就差点被母亲淹死,一路成长也是饱受折磨,长大后被母亲当做提款机。《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直是家里的灭火队员……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原声家庭,也就是父母发给他们的伤害和影响。

和父母和解的过程,其实是我们自己和内心深处那个孤独的孩子的疗伤治愈过程,我们陪他从那个让他害怕,让他恐惧的环境下走出来,重新让他获得爱和关怀。重新让他浑身充满力量。

只是,这个过程很痛苦,全程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所以,很多人用了一辈子才完成。所以,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它再“传承”下去。


希妈说


我很同意这句话。

我自己到现在每次回到娘家都会和母亲置气,其实每次进门都会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忍住,但是一看到母亲我仍然会有一股怨气要发泄。

母亲从来不和我计较,她忙前忙后,吃的喝的摆一桌子,我什么也不用干,就坐在那里享用。

但是母亲越这样,我越是心烦,所以呆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走了,一离开娘家我就开始后悔,唉,什么时候我和母亲的关系能像别的母女一样亲密,是小棉袄那样的?

我努力过,但是一见面就被怨气瓦解了!

有一次在和母亲吵吵过后,母亲哭了,她说:你为什么不怪你爸爸呢?你为什么那么恨我呢?把你送回老家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我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被母亲送到距家千里之外的奶奶家,因为她怀了弟弟。

我在偏远的农村长大,不知道爹不知道妈,没有吃过白馒头,没有见过电灯,过年才有袜子穿…

后来还长了一次大病,因为医疗技术不发达差点要了我的小命,把老家的人吓的够呛!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回到父母身边,带着病,有气管炎,身上还有疮……妈妈怀里搂着弟弟,对我并不热情,而我也缺失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喊第一声妈妈。她也不在意。

我不会叫妈,不会,到现在也很勉强。

都说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信。我永远忘不了在老家的生活。也不理解母亲当时的做法,把一个幼儿送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呆那么多年。

我回来后,妈妈重男轻女的心态使我精神饱受折磨,小小的我离家出走了,想回到那个贫穷却温暖的地方。只是没有成功,被妈妈单位的同事发现,给抱回来了!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让我开始理解母亲,放下怨恨,一次一次,我都在减少让母亲难过,虽然现在还有点,但好多了。

放下,才能拿起,微笑,才能哭泣!生活的修行不会停止,直到你心静如水,才能看清曾经发生的一切。


夏天的小苏打


你好,我是励志写好每一句话的新人创作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这句话对吧,这不就是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和许飞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能火起来的根基嘛。大部分从情感上喜欢这两首歌的朋友这一题已经选了“是”。

此处的和解指的是心里上和父母达成谅解和默契,不一定非要和父母闹掰再复合,更多的是描述关系上或者人生态度上出现了较大裂痕而又愈合的代谢过程。

我们和各自老爸的关系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和老妈的关系有相似变化:

  1. 小时候,每当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父亲会威胁“你再不听话就再也不管你了”,天啦,天底下最大的惩罚莫过于此。这句话在当时有紧箍咒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若干年之后,心目中父亲几乎无法撼动的英雄形象,在一次次风吹雨打中终于动摇,那句话也跌下神坛,有时窃在心里有了对这句话的呼唤。
  3. 水滴石穿,我们在学识和见解上和父亲出现了分歧,父亲竭尽全力把我们送到了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上有他这辈子都接触不到的资源,超过父亲的见识易如反掌,两个世界观不同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处处想到一起,起争执只是时间问题。
  4. 父亲眼里我们的行为过于超前,我们眼里的父亲过于守旧,偏偏他要到处干预我们的生活,过问每一个细节。关系上的裂痕越发蔓延生长。

到这里,就完成了题设的基础建设了,在这里写任何劝说和父母和解的句子都是多余的,读者朋友心里都清楚父母的苦口婆心是为了自己,可在心里把这件事都想烂了,也无法轻易说出口。

要不怎么说这是一辈子的修行呢,这道题原本就是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做的。

有一些小建议还是要说一下:

  • 面子在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恩情面前太微不足道了。有时就别管什么面子了。

  • 总有一种契机能让这种僵局发生点什么变化。但这种契机来的时候,别错过了它。

  • 不要等到最后只能听《父亲写的散文诗》默默流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