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官馨思


1、相信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对于学生,除了自身的家庭资源以外,其实只有个人努力这项因素是自身可控的,其他的如人脉、所学专业的技能、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行业内的价值和影响力等因素都还远未建立起来。

令学生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一级一级台阶上升的都是靠自身所取得的分数,除去考试发挥失常的情况,基本上投入的精力和成果的产出大致是一致的,而且身边也不乏前辈和榜样,所以在学生群体的头脑里“付出就有一定有回报”的观念通常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这种观念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够理想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普遍,更明显。

多数学生的自身价值和自信是建立在通过自己努力而实现的学习成绩上的,但很多家庭环境优越,受父母影响对社会真相有一定认知,开蒙较早的学生,会很早就有针对性的将精力分配到结交人脉、社会实践、商业体验上。

这种可能在学校里成绩一般,甚至在老师同学眼中处于“混到毕业”状态的学生,一旦走出校园,会比学习优秀的同学发展得更顺利。

越早能明白和接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这个道理的学生,在未来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以及自身心理承受力都会较强;

与之相反,始终坚信“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学生,却经常在现实生活中走得崎岖坎坷,如果调整不好心理,甚至会做出冲动不理智的行为。

破解方法:

你要明白:只有在自然科学领域才存在着确定的标准答案。

在社会生活领域,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通常不止“主观努力”一种,其他不受人主观意志掌控的因素会有很多,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未知的突发式变量,这些都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

这世界绝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对这一点你要心中有数,为理想全力拼搏是件好事,但结果未必会如你所愿,你得培养出一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心态。

2、证明自己的欲望强于踏实做事的态度。

很多人做事,并不是出于兴趣或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行、自己不比别人差,这种现象在学生阶段非常普遍。

年轻人争强好胜有证明自己的欲望再正常不过,有谁在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没得瑟过呢?

我的提醒是:证明自己与踏实做事并不矛盾,为了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虽然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但从实现个人的目标的角度看未必是明智的。

说心里话,对于这种学生思维,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之所以写出来,只是为了提醒各位留意这种现象,得瑟的时候能给自己泼点凉水,别干超出能力范围之外并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就好。

3、更看重间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点与学生成长道路的局限,活动的范围以及长期所接受教育的影响都有关系。

家庭背景雄厚、家长社会见识广博的学生要好一些,普通孩子基本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拓宽自己的眼界和领悟很多人生成长的道理。

这个学习过程是不轻松的,而结果也往往是不确定的,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没有一堂课提供这些内容。

中国的学生多是通过书籍和媒体来获取成长的经验和营养,欠缺社会实践的经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且挺难改变的状况。

但既重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又较丰富的学生,其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一起学习相同的知识,但在能力上逐渐出现差距,跟这一点有直接关系。

PS:我在以前的回答里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识万种人”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很多父母社会阅历丰富的孩子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他们在认知层面超越普通家庭孩子的奥秘。

说严重点,缺乏在这方面的清醒认知,会导致人一辈子陷入社会的迷雾和沼泽之中。

4、在爱情上,常以无限度的付出和自我牺牲来维系感情,缺乏尊重和平等的意识。

校园内的爱情,其实总体上还是纯洁的占大多数,这与年轻人理想纯粹、受社会不良风气较少有关。

学生阶段的爱情之所以常出错误,不仅由于物质条件的欠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阶段彼此人格不成熟,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所以在彼此的关系上常陷入习惯性的自我牺牲和无限度的付出状态,常有单方会一厢情愿认为:只要自己对对方好,对方就也会对自己好;只要多为对方牺牲,对方就能够被自己打动。

稳定的爱情通常是以互相吸引为基础的,比如被才华、被相貌、被人品吸引(当然也有被金钱所吸引的,或者把对方当备胎当奴隶当刷卡机的,对于这些不在本文阐述之内),牺牲尊严和平等意识的爱情往往保持不了多久,付出应该是相互的,在校园里确实有互相爱慕以心换心的情侣,但更多的是为分歧、矛盾所困扰的鸳鸯。

个人对大学生校园恋情是持支持态度的,因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在上过这堂课之后,有人从此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而有人则从此对感情恐惧,仇视异性甚至玩弄感情,这会对每个人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重大影响。

5、 对商业存在“轻鄙视”。

之所以选择“轻鄙视”,而不用“轻视”,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已经重视商业的重要性,只是对商业的价值和意义还不完全认可,一个明显表现就是一涉及到钱就本能的产生警惕和抵触。

这也跟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之类的话,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N多次。

但现实的说,学生阶段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从生理角度上说,学生时期确实是人一生精力最旺盛最有活力的阶段,但未必就是最好的阶段。

“年轻真好”这种话,太富于感性,往往出于年老和人生失意之人之口,多数都是出于怀念和留恋报以的羡慕之情。

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不完整状态下的年龄阶段投以过多的溢美之词,其实是值得警惕的。

这世界的正常运转是靠商业来实现的,没有商业交换,大多数的人无法得到维持生存和生活所需的金钱和生活资料。

在学校里只有某些专业的课程里能系统学习商业知识,其他学生对商业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上,对经济规律和商业背后的奥秘缺乏了解。

解决方法:在学习之余,多涉猎商业书籍,多关注商业信息。

即使你未来不打算从事商业工作,多掌握商业知识对认知和适应这个社会也会有很多帮助。

6,缺乏协作意识,常会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

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在学生阶段接受的教学方式基本都属于单向灌输,偏个体培养,少团体协作,在大学阶段基本上没有一项关键性的科目考试是集体协作式的。

每个学生都是通过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点貌似公平,但在进入社会之后,在协作项目和领域的短板就会展现出来。

对于外向或头脑灵活的学生会相对较快的适应这种要求,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观念偏传统、社交是短板的同学就会在这个阶段遇到难关。

在生活环境、接触人群、成长目标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1)在观念上,要意识到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虽然在教育内容上基本流于形式,但这是未来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和普遍要求,对这种意识的培养要自己心中有数。

(2)战壕意识:以男生宿舍为例,多数男生宿舍的友谊都是不错的,但这更多的是室友之情。

像那种关系铁并且毕业之后依然长期保持联系的宿舍,普遍具有“战壕意识”和“战友之情”,有过一起“战斗”的经历,一起唱过《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学之间协作意识都不会差。

你可以内向,可以有自己的主见,但在集体遇到事的时候一定要有协作的态度,“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善于协作的人,会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比“单兵作战”更大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