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遭遇涉新冠歧視性辱罵!留學生:在國外如何應對歧視?

作者介紹:李馨怡(Elaine Lee),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教育政策碩士,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北京校友會理事,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理事;目前就職於北京某國際化學校集團總部,曾就職於全球最大的教育集團&某英國國家學術與職業資格考試局。李女士擁有十餘年國際教育行業經驗,實地調研過上百所美國、加拿大、英國、歐洲等國內外知名中小學和高等教育院校,對歐美國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法規、國際測評標準和中外合作辦學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留美期間,曾參加過聯合國首腦大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峰會、聯合國能源發展大會以及聯合國國際教育政策峰會。此外,李女士也持有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從業資格證。


自“Erasmus計劃”實施已經30年了,可以說歐洲的國際教育一直處於健康、持續的增長趨勢。多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令人可喜的信息:


  • 流動性不斷增加;
  • 擴大網絡和夥伴關係;
  • 跨地區、跨國家、跨機構和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範圍更廣;
  • 重要的是,人們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對共同利益的貢獻不斷加深瞭解。

中國留學生遭遇涉新冠歧視性辱罵!留學生:在國外如何應對歧視?


如今,面對COVID-19疫情大爆發,我們締結的“共同利益”顯得比我們許多人想象的要脆弱——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我們實踐的國際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於我們一直以來致力於促進人員跨國跨區域的流動與合作,因此COVID-19疫情的爆發對歐洲長期努力推動的跨國流動計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近期,歐洲國際教育協會發布了“應對COVID-19:歐洲國際高等教育”報告,該報告顯示,將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COVID-19疫情對入境學生和教職員流動的影響非常顯著。

中國留學生遭遇涉新冠歧視性辱罵!留學生:在國外如何應對歧視?


報告解釋:“ COVID-19疫情在全球快速傳播突顯了國際旅行在廣泛傳播某些傳染病中發揮的作用。由於這個原因,疫情對學術流動的影響一直是歐洲和其他地區國際教育界廣泛討論和關注的話題。”

該報告顯示超過三分之二(73%)的受訪者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爆發,學生的出境流動受到了影響;相比之下,48%的受訪者表示入境流動性受到了某種影響。此外,54%的受訪者表示,學術和行政人員的出境流動也受到了某種程度影響。

報告指出:中國是疫情的全球震中,根據調研,中國和亞洲地區,人們更廣泛地感受到了行動不便的困擾。此外,歐洲國際教育協會的調研還探討了COVID-19疫情爆發可能如何影響校園生活與文化活動。大約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所就讀的院校內沒有收到針對來自(或被認為來自)受COVID-19疫情爆發的國家的個人的歧視行為。但是,來自21個不同國家/地區的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歷了歧視行為與言論。

教育專家指出解決歧視行為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

  • 一、加強提高風險意識和信息傳播,以使更廣泛的社區瞭解風險的現實,並在更廣泛的對話中提高事實的準確性。
  • 二、更多發表回應對受影響人口的支持公開聲明與聲援,或對歧視性行為總體上零容忍的表態。

中國留學生遭遇涉新冠歧視性辱罵!留學生:在國外如何應對歧視?


3月21日,據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通報:3月19日,兩名塔斯馬尼亞大學中國留學生在街頭遭遇涉新冠肺炎疫情歧視性辱罵,其中一人被毆打。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已就此向當地警方、校方表達關切,要求其高度重視此次事件,依法保護中國公民安全與合法權益。據瞭解,當地警方已逮捕襲擊者並依法處理。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澳大利亞各界均明確表示反對因疫情針對華人的歧視言行。同時,澳各地不同程度發生涉疫情辱華、仇華和排華事件,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館對此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並提醒領區中國公民注意:

(一)進一步提高防範意識,儘量避免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確保人身安全。


(二)如遭遇衝突,及時報警或就近請他人協助報警,同時保留好事發當場證人聯繫方式和相關音視頻證據。


(三)及時向學校、單位等人員所在機構報告相關情況,尋求幫助。


(四)如有需要,可另向專業法律人士諮詢處理意見。


(五)如遭遇當地相關部門不公正對待,合法權利未得到充分保障或有其它需求,請向總領館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