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功过论未休:公正客观小议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在职期间,大权在握,翻云覆雨,左右朝廷格局。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同为清廷重要的汉族封疆大吏。梁启超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记事》)。《清史稿》说:“独独立国事四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然而,李鸿章的地位与影响,在史学界中的研究与评价,不够深入和失之偏颇。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了解只停留在他如何镇压太平天国军,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人们看来,李鸿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卖国贼。这种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对历史人物是相当不公平。

一生功过论未休:公正客观小议李鸿章


按照唯物辩证史观来说,一切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军,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等恶行被人们指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站在李鸿章的阶级立场和利益上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不符合历史潮流,但却符合他所在的地主阶级。身为朝廷命官,一切以清廷利益为重。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了清廷统治,他必须义无反顾起来镇压。现代人为什么会反感呢?大多原因是现代人从书上了解清末腐朽的统治,清朝官员们还死守着中间已烂的的苹果,现代人无法理解。要知道以前的人生活在那么封闭的世界中怎么会想到他们的朝廷快不行了,所以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我觉得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在评价人的时候,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改。比如林则徐,大家都知是虎门销烟的英雄,但是把他镇压太平天国的事给忘了;康有为,戊戌变法掀开了中国政治改革的帷幕,但是他还在变法中强调要防止农民起义。如果按照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我们不能因一件事就对人一锤定音。


一生功过论未休:公正客观小议李鸿章

就那些劣迹来看,李鸿章只不过是棋手手中的一枚“棋子”。镇压农民起义,是他身为清廷官员的职责,无可厚非。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不是李鸿章的一个人的责任。甲午战争前夕正值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西太后大寿怎能不庆祝?太后祝寿自然是她老人家最信任的大臣李鸿章操办。太后祝寿需要经费,但国库早空了,只能从军费中掏。西太后可不管什么军费的,只要她高兴就行了。(也有人考证,慈禧六十大寿用的钱是各地督抚们额外凑出来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北洋水师军费。)

但是她不知道这军费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的救命钱,所以民间戏称“太后祝寿,万寿无疆”。甲午战争失败了,西太后不思原因,执意要议和。又派了宠臣李鸿章去议和。李鸿章自是不愿意,但是又无可奈何。但是李鸿章还是充满爱国之心的,在马关他据理力争,争取减少对中国不利的条约。条约签订了,日本满意了,中国人愤怒了。国内声讨李鸿章此起彼伏。从始至终,李鸿章是最无辜最倒霉的。条约是他签的,但是有谁想过他只不过是“棋子”,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大群势力强大的主和派。


一生功过论未休:公正客观小议李鸿章

劣迹斑斑抹不掉,但是他的功绩也不能磨灭。李鸿章是一大批封建地主中觉醒较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主动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因为“中体西用”,认为人们就否定了洋务运动。我要说,人的认识是要过程的。一个生活在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社会中没出过国门的人,能想到学习西方是很不容易的。至于坚持君主专制政体,还是因为他是封建地主阶级,他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制,反对共和制。李鸿章力排众议顶着压力,和一些开明地主同僚创办洋务企业,从出发点他还是希望国家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要镇压农民运动、抵御外敌,维护清廷的统治,但是它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李鸿章是一个有过有功的人,不能一言以蔽之。列宁说过:“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所以李鸿章是有超越先辈的地方的,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更要公平公正给予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