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是各國勢力角逐的結果,成就了鄭國,但最大的贏家是秦國

1.

公元前773年,鄭桓公在周幽王的認可下,從華縣封地向東遷到今天的新鄭一帶,鄭國從此有了立國基礎。

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周幽王廢黜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外孫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為王后和太子這件事,大為惱怒,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鎬京的周幽王。

不久,聯軍犬戎攻陷鎬京,殺死周幽王,鄭桓公也死於亂軍之中。 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周幽王的死去,讓周王朝突然出現了權力真空,究竟誰能繼續執掌王位呢,誰才是最佳人選呢?這是很敏感的不穩定因素。

鎬京事變,本是就是爭奪王位繼承權的一次爭鬥,各派貴族都在為自己的家族理由謀劃甄別著最佳人選。

因此,在周王朝興盛時就掌握軍權的虢國家族,成了左右政局的關鍵。虢國家族最終選擇了周幽王與褒姒的小兒子伯服,也就是後來的周攜王。

平王東遷是各國勢力角逐的結果,成就了鄭國,但最大的贏家是秦國

2.

虢國家族這麼幹是有原因的。因為申候已經聯合秦國晉國鄭國,要把姬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遷到他們所在的東方。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啊,對虢國來說,如果支持平王,自己一點好處也撈不到。

還有一個原因,鄭桓公在周幽王支持下,在東方搞到新鄭這一大片土地,很大原因是對虢國的掠奪蠶食。

其實,不但虢國,其他原來分封到洛陽以東的老貴族,都對鄭國這個新興的外來戶不感冒,緣於實力,只能隱忍。

因此,虢國家族,對鄭國恨之入骨,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周平王,必須大張旗鼓地擁立周攜王!

周王朝自此出現一天二日兩君主共存的局面。諸侯們對支持周平王還是周攜王莫衷一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也就不再朝貢天子。

天子再也不是原來的天子了。

直到幾年後,晉文公殺了伯服,滅了周攜王,周王朝才重歸一統於周平王名下,定都於洛陽。

平王東遷是各國勢力角逐的結果,成就了鄭國,但最大的贏家是秦國

3.

此時的周王朝,在諸侯的夾縫間生存,要看賴諸侯臉色生活,特別是鄭國。因勤王有功,鄭武公被周平王委以重任,代替周王朝管理著天下大事,顯赫至極。

至此,鄭國在武公的運作下,初具大國強國模樣

平王東遷,是個皆大歡喜的多贏局面,很好滴平衡了各諸侯的利益。

但縱觀歷史,從中撈到最大利益的秦國。秦國因此走下荒涼的西山,入住關中平原,把勢力擴展到了函谷關。而這,正是秦國後來走出函谷關進入中原橫掃天下的關鍵和基礎。

春秋戰國的號角已經吹響。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