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前幾天,陶醫生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2019冠病疫苗的科普視頻,猛一看製作精良,視覺效果一流,播音字正腔圓,是大手筆。定睛一看,右上角赫然有新華社三字水印,國字號,果然非同凡響。

然而,認認真真看完這個5分鐘的視頻,陶醫生很不好意思地找出3處錯誤,我覺得新華社這個視頻很可能沒有經過靠譜的專家審核,或者是專家看走眼了。

第一處錯誤(第59秒):把疫苗說成只針對病毒。

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這個視頻先從人類接種牛痘疫苗戰勝天花講起,引出疫苗的通用解釋,再介紹本次2019冠病疫苗的相關技術。2019冠狀病毒是一種病毒,但通用的疫苗並不只針對病毒。

現役疫苗裡,有大量針對細菌的疫苗,比如:預防結核桿菌的卡介苗、預防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和破傷風桿菌的白百破疫苗、預防腦膜炎球菌的流腦疫苗、還有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霍亂疫苗、炭疽疫苗、傷寒疫苗、布病疫苗……

預防細菌性疾病的疫苗種類,佔疫苗總數的1/3多,可見視頻裡說【疫苗就是一種“改造”的病毒或病毒的部件】,可是漏掉了不少疫苗,把病毒改為病原體,大致就正確了。

疫苗是醫學的一個專門領域。科普疫苗,需要創作者對疫苗的全局有深刻把握。網上有許多疫苗科普視頻,創作者並非專業人員,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查一些資料就進行科普,很容易在各種細節上犯錯誤。

第二處錯誤(第3分30秒):把mRNA疫苗的機制說成【利用編碼病毒蛋白的mRNA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


mRNA其實只是圖紙,用這種圖紙製造的病毒蛋白,才是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的關鍵,如果免疫系統直接對mRNA產生免疫反應,那是沒用的,甚至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也許創作者是想表達【mRNA編碼出病毒蛋白,這種病毒蛋白再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的意思,但因為缺乏職業敏感性而沒把話講明白,審核者也沒看出來。

第三處錯誤(第4分01秒),提到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基因疫苗是當前各機構開發2019冠病疫苗使用較多的技術路徑。

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衛健委在2月2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http://t.cn/A6ZKvTYw),明確指出我國目前開發2019冠病疫苗的5條技術路線,分別是: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視頻裡提到的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基因疫苗,沒有一條和衛健委5條技術路線對得上。

首先說減毒活疫苗。

陶醫生現在還沒有聽說哪家機構在研發減毒活疫苗。活疫苗需要一種沒有致病性但又保持免疫原性的病原體,所謂免疫原性就是刺激人體產生免疫的能力。如果病毒致病性太強,則不安全;如果病毒免疫原性太弱,則效果又不好。

以脊灰活疫苗為例,雖然效果很好也很安全,但疫苗裡的活病毒還是有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會導致兒童永久性肢體癱瘓。自然狀態的脊灰病毒,致殘率約為1%,脊灰活疫苗確實比脊灰病毒安全多了,但還是有風險。

活疫苗的關鍵就是獲得這樣一種恰到好處的病原體,這通常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傳代培養或改造,並且需要反覆動物試驗才有可能偶得(還不是必得)。2019冠病疫苗要採用這種技術,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再說亞單位疫苗。

亞單位疫苗通常指從培養的病原體上提取某種組分做成疫苗。衛健委的5條技術路線中並沒有亞單位疫苗,與之接近是重組基因工程疫苗。

重組基因工程疫苗並不需要培養病原體(這很安全),而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只將病原體蛋白基因轉入酵母菌或其他微生物體,大量培養這些微生物就可以批量產生病原體蛋白,分離提純就是疫苗了。

最後談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這個說法似是而非,衛健委的5條技術路線也沒有這個說法。

一般來說,基因的載體就是DNA或RNA,所以基因疫苗大概是指DNA疫苗或mRNA疫苗,但這兩者更合適的說法是核酸疫苗,這才是衛健委公佈的5條技術路線之一。

如果說視頻中的基因疫苗是指核酸疫苗,那麼陳薇院士研發的腺病毒載體2019冠病疫苗就不算基因疫苗。

腺病毒載體疫苗卻是中國第一個上人體臨床試驗的、與美國mRNA疫苗齊頭並進的2019冠病疫苗,理應在視頻裡重點介紹才對,然而竟然漏掉了,真是烏龍啊。

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腺病毒載體2019冠病疫苗於3月17日開始人體臨床試驗

視頻最後,給出了創作者和審核者的名單。我希望他們能看到我這篇文章,並糾正上述錯誤,如果聘我做科學顧問,我很願意哦。

震驚!國字號疫苗科普,竟有3處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