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前几天,陶医生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2019冠病疫苗的科普视频,猛一看制作精良,视觉效果一流,播音字正腔圆,是大手笔。定睛一看,右上角赫然有新华社三字水印,国字号,果然非同凡响。

然而,认认真真看完这个5分钟的视频,陶医生很不好意思地找出3处错误,我觉得新华社这个视频很可能没有经过靠谱的专家审核,或者是专家看走眼了。

第一处错误(第59秒):把疫苗说成只针对病毒。

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这个视频先从人类接种牛痘疫苗战胜天花讲起,引出疫苗的通用解释,再介绍本次2019冠病疫苗的相关技术。2019冠状病毒是一种病毒,但通用的疫苗并不只针对病毒。

现役疫苗里,有大量针对细菌的疫苗,比如:预防结核杆菌的卡介苗、预防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白百破疫苗、预防脑膜炎球菌的流脑疫苗、还有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霍乱疫苗、炭疽疫苗、伤寒疫苗、布病疫苗……

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疫苗种类,占疫苗总数的1/3多,可见视频里说【疫苗就是一种“改造”的病毒或病毒的部件】,可是漏掉了不少疫苗,把病毒改为病原体,大致就正确了。

疫苗是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科普疫苗,需要创作者对疫苗的全局有深刻把握。网上有许多疫苗科普视频,创作者并非专业人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查一些资料就进行科普,很容易在各种细节上犯错误。

第二处错误(第3分30秒):把mRNA疫苗的机制说成【利用编码病毒蛋白的mRNA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mRNA其实只是图纸,用这种图纸制造的病毒蛋白,才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关键,如果免疫系统直接对mRNA产生免疫反应,那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也许创作者是想表达【mRNA编码出病毒蛋白,这种病毒蛋白再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意思,但因为缺乏职业敏感性而没把话讲明白,审核者也没看出来。

第三处错误(第4分01秒),提到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是当前各机构开发2019冠病疫苗使用较多的技术路径。

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卫健委在2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http://t.cn/A6ZKvTYw),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开发2019冠病疫苗的5条技术路线,分别是: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视频里提到的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没有一条和卫健委5条技术路线对得上。

首先说减毒活疫苗。

陶医生现在还没有听说哪家机构在研发减毒活疫苗。活疫苗需要一种没有致病性但又保持免疫原性的病原体,所谓免疫原性就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的能力。如果病毒致病性太强,则不安全;如果病毒免疫原性太弱,则效果又不好。

以脊灰活疫苗为例,虽然效果很好也很安全,但疫苗里的活病毒还是有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会导致儿童永久性肢体瘫痪。自然状态的脊灰病毒,致残率约为1%,脊灰活疫苗确实比脊灰病毒安全多了,但还是有风险。

活疫苗的关键就是获得这样一种恰到好处的病原体,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传代培养或改造,并且需要反复动物试验才有可能偶得(还不是必得)。2019冠病疫苗要采用这种技术,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再说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通常指从培养的病原体上提取某种组分做成疫苗。卫健委的5条技术路线中并没有亚单位疫苗,与之接近是重组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并不需要培养病原体(这很安全),而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只将病原体蛋白基因转入酵母菌或其他微生物体,大量培养这些微生物就可以批量产生病原体蛋白,分离提纯就是疫苗了。

最后谈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卫健委的5条技术路线也没有这个说法。

一般来说,基因的载体就是DNA或RNA,所以基因疫苗大概是指DNA疫苗或mRNA疫苗,但这两者更合适的说法是核酸疫苗,这才是卫健委公布的5条技术路线之一。

如果说视频中的基因疫苗是指核酸疫苗,那么陈薇院士研发的腺病毒载体2019冠病疫苗就不算基因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却是中国第一个上人体临床试验的、与美国mRNA疫苗齐头并进的2019冠病疫苗,理应在视频里重点介绍才对,然而竟然漏掉了,真是乌龙啊。

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腺病毒载体2019冠病疫苗于3月17日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视频最后,给出了创作者和审核者的名单。我希望他们能看到我这篇文章,并纠正上述错误,如果聘我做科学顾问,我很愿意哦。

震惊!国字号疫苗科普,竟有3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