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湖北37万公斤爱心蔬菜 探寻“网红”蔷薇村背后的故事

宿迁网讯(记者 杨洪连)“蔷薇村”,一个飘着花香的名字。在今年2月份之前,她名不见经传在此次抗疫中,上演“小村大爱”,每天向湖北捐赠1万公斤“上海青”,频上热搜,网民评价“从此全国人民记住了蔷薇村”。

蔷薇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这个村有着怎样的故事?

4月1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镇,采访了刚刚获得“江苏最美抗疫先锋”的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投资人李华平。

驰援湖北37万公斤爱心蔬菜 探寻“网红”蔷薇村背后的故事

蔷薇村捐菜背后的故事

蔷薇村,因位于蔷薇河畔而得名。距沭阳城区40多公里,全村800多农户有100多户是低收入户, 1000多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这个在中国69万个村庄中非常普通的小村,却做出了给湖北捐菜37万公斤的壮举,这不是一般村庄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记者特别想了解基地负责人李华平,通过他解开蔷薇村捐菜背后的故事。

百度搜索到的介绍,李华平,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蔷薇村。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1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新华通讯社等单位。中国法学会会员,律师。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理学、刑法学等。先后在《政法论坛》《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论天下》一书,还被列为2013年2月中共中央外宣办国考必考书。

进入蔷薇村,记者看到一个挂着“中国蔷薇村乡村振兴试验基地”牌子的长廊,下方的对联是“诚心诚意向村民学习 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李华平在北京做律师,他平均一两个月回蔷薇村一次。4月1日下午,记者非常幸运,在蔷薇村一户村民家门口见到了穿着红上衣,正和一群在理韭菜的老人谈笑风生的李华平。

“以后,各家门口的路打通了,搞乡村旅游,游客从你家门口过,看好你家的韭菜,就买走了。”

“这样好!上天,我家韭菜就被来村里打扫卫生的志愿者一人一把买走了。”

此时的李华平,正在跟他的老邻居们探讨、传播他的 “路联网”建设思路。

问起怎么想到要回乡创业?

李华平说:“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太穷了,基础设施落后,村里人想创业没门路,我回家创业,带动一下村民。”

2018年底,李华平注册成立了“江苏润格贸易有限公司”,在蔷薇村流转了530亩土地,创立“乡村振兴试验基地”,种植“上海青”,目前已投入700多万元。

为何选择“上海青”?

李华平说:“当初也考虑过种植花木、养龙虾、养豆丹等,但最终因技术、水质等制约而放弃了。最后决定种‘上海青’,是因为这里人已经种了很多年‘上海青’,有经验,项目要跟当地农民的技术对接上。”

当初怎么想到要给湖北捐赠“上海青”?

李华平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他想为抗疫做点事,他通过中国工商联网站了解到湖北缺少叶菜,便决定捐赠3万公斤自产的“上海青”给湖北。后来,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到了37万公斤。自家基地生产的“上海青”数量不够,他又从沭阳其他地方和附近的东海县采购了一批“上海青”运到湖北。

实际上,除了给湖北捐“上海青”,李华平还给村委会捐了10万元用于购买抗疫物资,给蔷薇村每户居民家捐了5公斤“上海青”。

驰援湖北37万公斤爱心蔬菜 探寻“网红”蔷薇村背后的故事

“上海青”大棚

建设“路联网”,开展乡村游

“对湖北的捐赠结束了,现在‘上海青’销售怎么样?”

“非常好!每天1万多公斤,主要销往徐州 、沭阳县城等周边地区。”

“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吗?”

“没有这个打算。接下来重点是搞好村里的‘路联网’和‘心联网’建设。”

李华平给记者介绍了蔷薇村的规划图,他说,“路联网”就是要把村里各家各户门前的路打通了,把一家

一户连起来,家家门口种花、种蔬菜、种苹果树梨树,旅游产业也围绕村里的路来做。让村民不出家门实现增收。

“现在,桂花大道、海棠大道都已建起来了,村里正在修路、做环境卫生整治,目标正在一个一个实现。”在李华平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蔬菜基地边上的村庄。发现家家户户都有院子,门前都有一块小菜园,围着同样漂亮的栅栏,菜园里种着各种绿油油的蔬菜,还有竞相开放的梨花、桃花。

面对村民们“多亏华平”的夸赞,他只是笑笑。

为了实现他的乡村旅游目标,李华平还种植了30亩欧月、十几亩蔷薇。村里“桂花大道”、 “海棠大道”的桂花树、海棠树也都是他出资购买的;他还给青伊湖镇赠送了2万株欧月;给蔷薇村捐了价值约20万元的太阳能路灯,现在,蔷薇村家家门前都有太阳能路灯。

“王总,你好!看到蔷薇村的牌子了吗?朝前走,我在大棚这边等你。”

“张院长,你好……好啊, 来我们蔷薇村签约,可以。”

在参观的过程中,李华平时有电话打进来,淮安的客商来洽谈“上海青”供应合作,沭阳一医院来电要给每位村民赠送1万元的医疗保险……

各种资源正在向蔷薇村汇聚,李华平说:“蔷薇村天天都在变化,你10天来一次,每次看到的肯定不一样。”

建设“心联网” 把蔷薇村打造成“国学小村”

“我们正在打造抗疫展览馆,预计5月份开放。”李华平认为,蔷薇村的振兴既要靠“路联网”,更要靠 “心联网”。

记者发现,李华平抖音发的视频基本都是“蔷薇村村民在奋斗”,“蔷薇村每天在变化”等蔷薇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直走下去……”配的音乐都是李超的歌《不放弃》。网友说“这是蔷薇村的专用歌曲”。

李华平认为,文化认同非常重要,只要蔷薇村人团结一心,心连心,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振兴。

他给记者讲了一件令他特别感动的事:有一天,下了大雨,已经收割好的“上海青”因菜地泥泞无法运到车上送往湖北。他特别着急,没想到,村民们听说后,纷纷冒雨赶来帮忙,绳拉、手推,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把蔬菜送到了车上。

“这就是‘心联网’的力量!” 李华平说,他计划租下村里十余栋四合院,筹建“抗疫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不仅收集蔷薇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以及捐赠“上海青”给湖北的见证物,把蔷薇村团结抗疫、爱心捐赠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而且,将从全球范围内收集抗疫的图片、音视频等信息资料,让参观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凶猛的病毒面前,全世界人民只有心手相牵、团结起来,方能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共同护佑人类的康宁与未来。

另外,李华平还想打造古蔷薇河遗址公园,还要将村里的房子标上建设年代,让村里的漂亮小洋楼和40年前的红砖瓦房,同时存在,让它们去讲述不同年代蔷薇人的奋斗故事,增加蔷薇村的历史纵深感,把蔷薇村打造成活的民俗博物馆,建成“国学小村”。李华平说,他已经联系了一个电影制片厂,未来可以来蔷薇村拍摄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