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顯學”、“隱學”和“玄學”?

  “顯學”、“隱學”和“玄學”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都各有具體所指的。

  “顯學”之名是韓非子在他的《顯學》這篇文章中提出來的,指的是當時社會上聚焦的熱門學說,具體指的就是當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說。


什麼是“顯學”、“隱學”和“玄學”?

孔子

  而與“顯學”相對應的“隱學”,願意是指隱居讀書,或者是隱居的學者。在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濰水》一篇中還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

  漢代有一個高人,名叫逄萌,他在不其山隱學,也就是隱居在不其山,講學授業。漢明帝曾屢次下詔徵其出仕,逄萌裝瘋賣傻,拒絕了漢明帝的邀請。

  而後來被引申為不受當時社會所關注的學說。

  “玄學”一詞在古代並非指玄怪奇幻類的學說,玄學一詞源自於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魏晉時期,道家學說又逐漸成為了學術主流,因此“玄學”專指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核心研究對象的學說。


什麼是“顯學”、“隱學”和“玄學”?

莊子

  可見,“顯學”、“隱學”和“玄學”所指代的學術內涵是有時代性的,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中,社會所關注的學術熱點不同,他們所代表的含義就不一樣。

  例如,在二十世紀,中國有公認的三大顯學,分別是甲骨學,敦煌學和紅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