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歷史上的李光地,是康熙時期的一位重臣,其歷史形象是一位賣友求榮的小人。

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他和好朋友陳夢雷被耿精忠活捉,得知這兩人很有才華後,耿精忠威逼兩人為自己效力。

哪料這兩人雖表面答應,卻背地裡偷偷給朝廷送情報。陳夢雷在內,李光地在外,由李光地向朝廷跑,負責具體接頭聯絡啥的。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在耿精忠失敗後,李光地由於跟清廷有接觸,冒死效力,自然是有功之臣,一下升任內閣學士。陳夢雷卻慘了被當成耿精忠的人下了大牢。

此刻,只有李光地能洗脫其罪名。可惜李光地卻選擇了獨吞好處,根本不理睬牢內的陳夢雷。氣得陳夢雷在牢內先寫了《告都城隍文》,再寫《絕交書》,揭露李光地的賣友求榮罪證,卻無事無補。

所以,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的形象自然也就好不了,尤其是他在明珠壽宴上,對明珠下手,顯得非常陰毒,那麼為何要這樣處理呢?如今,我們再從影視劇的邏輯中去探尋一二。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李光地在《雍正王朝》中,一出場就是個為民請願,帶頭鬧事的書生,被藍齊格格喜歡上了,而康熙對他的評價是:刁毒。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李光地一出場來看,顯然就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之所以顯得很書生氣,無非是未經熔鍊罷了。康熙一出場不也是一個小屁孩嗎?在三藩之亂時,還都要出家嗎?所謂經的風浪越大,就變得越大。

本非善男信女的李光地,其變化絕不會越變越善,只能是越變越刁毒。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後來李光地入朝為官,最初也是想夾著尾巴做人,等索額圖、明珠這些人下臺後,也就熬出頭了。

可惜,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從來都是骨感的。李光地被夾在了兩大重臣,索額圖和明珠中間,哪頭也不敢得罪,他只能得罪自己,於是跑到康熙面前表示,這官我不幹了,要回家。

朝堂不是集市,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朝堂是個熔爐,而康熙就是那個掌控火候的人,他豈能讓李光地就這麼走了?以後還用得著這種“刁毒”人。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在康熙的逼問下,李光地終於說出了,索額圖和明珠,都想讓他關照一些人,其實就是都想拉他進入到自己的陣營之中。

康熙對索額圖和明珠的拉幫結派是一清二楚的,但他卻還不能現在動手,畢竟還需要這兩人去賣命,更要等一個時機。因而李光地被入獄。一度曾有自殺的傾向,在藍齊格格的幫助下,這才挺了過來。

出獄後的李光地完全褪去了書生氣,變成了一個標準的官吏,一切以利益和前程為目標。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即,李光地被熔鍊成型了,當然這也是康熙希望他變成的樣子。意思就是說,你李光地想要利益和前程,只能我康熙給你,所以李光地你就丟棄幻象,扔掉清高,你本就一刁毒之人,何必裝菩薩?所以從此刻起,李光地就成了康熙手中的一把匕首了。隨時刺向索額圖或明珠。

最終康熙選定了先向明珠下手,自然李光地這把匕首就刺嚮明珠,在其壽宴上當場宣佈聖旨,明珠倒臺!

從整個過程來看,李光地之所以在明珠壽宴上動手,是出於三點原因的。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彈劾明珠,為何偏偏在其壽宴上動手?原因有三

其一,上面說得很清楚,他一出場就被康熙看出來,是刁毒之人,因而被康熙熔鍊為了匕首,倘若他溫情脈脈,還叫匕首嗎?康熙就會再讓他回爐鍛造。這是他逃脫不掉的宿命。

其二,作為李光地來言,在明珠最風光時,由他出頭扳倒明珠,意味著宣佈,他已經成為了康熙的身邊人,大有取代明珠的味道,那麼群臣們,你們如何選擇?這是給同僚們發訊號,告知他們,我李光地牛逼了,你們要認清形勢。

其三,就是出於報復心。李光地入獄,明珠是推手,他本就是刁毒人,如何能嚥下這口氣?所以,在明珠壽宴上動手,報復的酣暢淋漓,有非常美妙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